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净化设备 > 船舶工程期刊(船舶工程期刊是北大核心吗)
船舶工程期刊(船舶工程期刊是北大核心吗)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03 14:20    点击:134   编辑:admin

1. 船舶工程期刊是北大核心吗

是央企

中船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文科”)是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全资子公司,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其业务部门前身为《舰船知识》杂志社、《游艇》杂志社和中国船舶工业展览办公室。

目前,公司以期刊出版、影视声像制作和展览业务为基础,形成了传媒与智库研究、展览展示与品牌建设、声像制作与全周期声像服务、舰船文化传播与文旅项目、国防科技教育产品、服务设计研究为主的业务格局。

2. 舰船科学技术是北大核心期刊吗

一、《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自2006年创刊以来,借助于中国科协、中科院、高校的紧密合作,在介绍海外重要科研成果与理念的同时,也关注中国科技前沿。

二、《航空知识》

《航空知识》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专门介绍航空(及航天)知识的军事科普月刊。

三、《现代舰船》

《现代舰船》杂志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开办,是有中国舰船类期刊专业出版机构—现代舰船杂志社承办其编辑、出版和全国范围内的发行工作的国防科工委重点刊物之一。

四、《舰船知识》

《舰船知识》,是我国报道世界和中国海军最具权威、发行量最大的军事刊物。

五、《兵器知识》

《兵器知识》以普及兵器科技知识,提高中国全民国防观念,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特别是武器现代化服务为办刊宗旨,面向中国广大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广泛宣传兵器科技知识,大力普及军事高新技术,介绍世界军事科研生产情况,展示各国武器装备风貌,宣传中国兵器工业发展道路和成就。

六、《兵器》

《兵器》杂志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管、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防军事类科普期刊,1999年6月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七、《轻兵器》

《轻兵器》 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专门介绍轻武器的科技知识期刊,具有行业权威性。

八、《现代兵器》

《现代兵器》是中国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综合性军事科技月刊,其宗旨是使读者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叁军装备及其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九、《兵工科技》

《兵工科技》(原名《科技与国力》)杂志创刊于1995年,面向全国发行,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兵器、国防知识科普类杂志。

十、《世界军事》

《世界军事》主要编写世界各国(地区)军事概况,主要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基本情况、军事历史、军事人物、军事科技、国防形势、安全政策、国内外局势,并配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图片等。

3. 船舶 核心期刊

《舰船科学技术》期刊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舰船研究院和中国船舶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舰船科技领域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刊物创立于1962年,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军民舰船事业科学发展高度重视下的重点关注期刊。

该刊后台三大“中”字头国企组成,主管单位是中国特大行型重点国企,主办单位更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龙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高、权威性强,该刊2000年、04年、11年、14年均是北大核心期刊,同时该刊还是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4. 舰船电子工程期刊是核心期刊嘛

崔轶亮,《现代舰船》杂志主编,负责本书组编工作,以研究军事为乐,以旁观历史为盼,以船头嘹望者为志,仍于学海中奋力张帆。

《大国重器—现代舰船精华本 航母篇》里既包括现代航母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状况,也包括对各国航母发展历史的分析和思考。当我们关注航母的发展时,首先会关注它的性能、吨位,会构思如何使用和发展航母,这本书会在这个层面提供大量的知识和观点。如果你想超越器物的层面,去了解航母的价值,探寻航母在一国大战略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最专业和最权威的思考。

5. 船舶工程 核心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

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

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志俭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

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

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

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孙中宁

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

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

【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

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

【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

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

6. 船舶工程是什么期刊

船舶工程杂志简介

《船舶工程》Ship Engineering(双月刊)1978年创刊,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刊,国家技术类核心期刊。在推动造船工业技术进步、促进船舶科研事业的发展、沟通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报道学会动态和提供产品经济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已成为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中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工程技术类刊物。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7. 船舶工程期刊是北大核心吗知乎

喻乐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86届本科校友,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从事塔式起重机技术34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荣誉,带领团队突破超高强钢桁架结构设计、大型塔机设计及控制、智能柔性制造等行业技术难题。在专业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以第一著作人出版专著《塔式起重机安全技术》,发表论文18篇,获得专利授权8项。

王平,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99届博士校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零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王平长期奋斗在军用舰船设计研究工作第一线,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并先后主持了多个新船型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为我国海军舰船装备应用新船型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王平笔耕不辍,在《中国造船》、《系统仿真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高等级论文

8. 船舶工程期刊怎么样

vx700的高性能船体,继承了荣获05年“世界船舶”杂志年度奖的vx deluxe的工艺。通过熟练工艺将船体与广泛应用在租赁市场上xl700的2冲程80马力701cc的引擎结合。

vx700sVX700S作为一款2冲程的3人水上摩托艇,是仅有的一款701CC排量的2冲程摩托艇。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在世界各地无论是租赁还是个人用户中都广受好评。VX700S采用了新型的VAR-MAX艇身,使艇体更轻更坚固,并在转弯性能、提速方面有明显提升。是一款当之无愧的融入运动感的摩托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