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净化设备 > 2017年长江货船相撞(6·18长江货船翻沉事故)
2017年长江货船相撞(6·18长江货船翻沉事故)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28 03:20    点击:483   编辑:admin

1. 6·18长江货船翻沉事故

原因: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2015年6月1日深夜9点30分左右,东方之星轮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湖北监利段倾覆。

2015年6月2日1时许,长江干线水上搜救协调中心接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瞬间翻沉。

2015年6月2日凌晨5时许,湖北省政府应急办发布消息:“东方之星”客船上行至长江水域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44号过河标水域处(长江中游航道里程299.9公里),突遇龙卷风翻沉。

2015年6月5日18时35分许,经过扶正作业,“东方之星”沉船主甲板以上部分完全露出,“东方之星”四字清晰可见。

2. 长江游船翻沉事故原因

东方之星是一艘长76.5米,型宽11米,型深3.1的轮船,轮船核定乘客定额为534人。

客轮设一、二、三等舱,船上配有GPS导航系统、卫星电视、电话、卡拉OK厅等设备设施,曾被交通部评为“部级文明船”。

2015年6月1日,该艘轮船在航行至长江湖北石首段时,突遇龙卷风瞬间翻沉。

当时船上共载有456人,包括游客405人、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

6月2日凌晨,交通运输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全力搜救“东方之星”轮。

2015年6月5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法人代表姜曌就长江客船翻沉事件致歉。

截止2015年6月8日11:58时,遇难者人数升至434人,14人生还,8人下落不明。

3. 长江翻船事故 5月23日

2015年6月1日晚,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州市监利段水域发生翻沉。事发时客船上共有454人,其中旅客403人,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旅客多为旅行社组织出游的老年人,其中有359名游客购买了旅游意外险,其中75岁以下保额10万元,超过75岁保额是5万元。截至6月12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442名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身份通过DNA比对确认,遗体全部移交事故善后处理组。沉船事件中12人生还。

4. 长江客船翻沉事件

轮船倾覆后,会罩住一定体积的空气,对船产生浮力。切开船底,空气流出,水会从底部压上来,船就会下沉,如果有幸存者也会被淹死。

5. 长江最近货船事故

2015年6月1日21时32分,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航行至湖北省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时,船舶倾斜进水并在一分多钟内倾覆,当时船上共有454人,其中12人生还,442人遇难。事发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组,并聘请国内气象、航运安全、船舶设计、水上交通管理和信息化、法律等方面院士、专家参加。

原因:

罕见强对流天气造成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安全监管总局牵头的国务院调查组,并聘请有关方面院士、专家参加。经调查认定,“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东方之星”号客轮航行至长江大马洲水道时突遇飑线伴有下击暴流袭击,瞬间极大风力达12-13级并伴有特大暴雨。船长虽采取了稳船抗风措施,但在强风暴雨作用下,最大风压倾侧力矩达到该客轮极限抗风能力的2倍以上,船舶持续后退,处于失控状态,倾斜进水并在一分多钟内倾覆。

6. 2015长江沉船事故

2010年9月10日晚21时35分,由南通开往重庆万州的货船“万港698”上行驶向三峡北线船闸时,碰撞下游导航墙发生翻覆。事故发生后,三峡船闸现场工作人员当即发现险情,及时上报。三峡通航局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力组织救助失事船舶,并对事故水域实施交通管制。

7. 9·18长江工程船翻沉事故

1.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发生的剧烈爆炸事故,导致165人死亡,8人失联,数十米高的蘑菇云令人窒息。

2.2015年6月,重庆东风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极端暴雨天气而不幸翻沉于湖北监利附近的长江水域,454名旅客和船员仅12人获救。

8. 长江货船沉船事故视频

我看过这个专门测试长江400bobber的视频,据介绍说的是这车油箱容积是15升,续航里程为300公里左右!

9. 长江游船翻沉事故

应该是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沉船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门、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干警、沿江省市等调集动员了大批专业搜救人员、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以及沿江地区群众,采取空中巡航、水面搜救、水下搜救、进舱搜救和全流域搜救相结合的方式,在事发地及下游水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拉网式搜寻。

截至2015年6月13日,经有关各方反复核实、逐一确认,“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其中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全部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自此搜救工作结束。

2015年12月30日,长江沉船事故调查报告公布,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10. 7·13长江撞船事故

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国和日本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使用"事变"一词则严重低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8月13日到9月11日,国民革命军防卫该市,阻止登陆的日军;第二阶段从9月12日到11月4日,两军卷入血腥的巷战,争夺对城市的控制;最后的阶段,从11月5日到月底,中国军队遭到日本的侧翼攻击,向后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背景直接原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主要军事行动集中在华北平津地区。起初,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未预料到这会引发一场全面战争。日本预期会迅速停火,并获得更多的中国领土,类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和长城保卫战(1933年)。中国的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任何进一步的妥协,而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争。蒋中正认识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的一次大胆的挑衅,想要完全将河北、察哈尔、绥远等华北省份从中国中央政府分离出去,建立另一个满洲国。这使得蒋对日本行动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内”)到了“最后关头”,除了打一场和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别无选择。蒋中正和他的军事顾问相信日军下一个步骤必定是从华北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直插武汉,进占华中和华东。日本的战略是从北向南,这将迫使中国军队建立水平防卫线,试图用钳形攻势包围敌人。可是,在华北的中国军队实力虚弱,没有足够数量的卡车和履带车,军队不能在包围中取得足够的机动性。另一方面,在华北日军总数占优势 。由于日军向南移动,如果日军突破中国的防线,中国的生命线将被从中间截成两段。东部将被赶到海里,类似于其后的敦刻尔克撤退。外交原因:上海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大量投资和财产。在战前,西方列强不愿意责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它们在反苏联的政治立场上一致,并全神贯注于欧洲局势。蒋中正认为,日本人进攻上海将刺激美国和英国站到中国这边参战。内政原因大战的序幕:由于以上原因,蒋中正决定沿沪宁铁路调动军队,迎接即将来临的战争。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大山勇夫企图进入上海虹桥机场,被驻扎在军用机场附近的中国保安队射杀。8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为闯入机场道歉,但要求中国解散保安队,并拆除防御工事。枪击事件还导致日本在8月10日运送增援部队到上海。针对日军的行动,蒋中正也在8月11日开始调动中国军队进入上海地区,撕毁了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禁止中国军队进入上海)。第二天,日本要求列强迫使中国解散进入上海的部队 ,但市长俞鸿钧声明日本7月7日对中国的侵略已经违背了协定。上海市民狂热地欢迎出现在该市的中国部队。8月13日上午9:00,中国保安队和日本便衣队在上海闸北宝山路附近交火。零星的 射击持续了一天,直到下午四点,日本总部命令停泊在长江和黄浦江的海军第三舰队,向市内的中国目标开火。淞沪会战开始了。过程8月13日,超过10,000名日本军队涌出上海虹口区,遭遇了中国保安队。日本预期3天就可以轻松征服上海,3个月就可征服中国。他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19日蒋介石同意中共有关红军之编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日本第3、8和11师在海军炮轰的配合下,发起两栖作战,继续在川沙、宝山登陆。中国人在敌舰猛烈炮火,无法进行有效反攻。8月23日晨,日军第11师团在30余艘敌舰密集炮火掩护下,向狮子林、川沙口登陆,攻击宝山、月浦、罗店。美国务卿赫尔呼吁,中日双方停战。9月20日前后,日军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十二万人,有战车两百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纸宣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在日军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守城,坚持4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热情支持壮士,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女童军杨慧珊更将国旗送至部队。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11月5日,日遣第十军下辖三师团于金山卫(杭州湾北岸)登陆,侧击上海。中国守军撒退。11月8日,太原、任县失守。11月9日,松江失守,蒋介石下令撤退,国军兵分两路向杭州及南京撤走。11月11日,上海、大名失守。13日,济阳失守。14日,嘉善失守。16日,昆山失守。18日,嘉兴、烟台失守。11月20日,苏州失守,蒋介石宣布迁都重庆。21日,吴兴失守。25日,无钖、长兴失守。29日,宜兴失守。30日溧阳、广德失守。后果与评价对战局的影响:这次淞沪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胜利了。它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也证明了中国不会向日本投降,最终美国和英国站到了中国一边。中国方面除中央军外,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为了证实他的观点,蒋中正还将他受德国训练的精锐部队送上前线,与给养充足,又有军舰支援的日军作战。这些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此外,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指出:“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七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蒋中正知道中国军队只有极小的机会获胜,上海将会失去。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持续3个月空前惨烈的淞沪会战极大的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海的苏州河以北地区,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区和东区,以及闸北华界,由于控制了黄浦江下游岸线,和陆上门户火车站,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淞沪会战期间,闸北和虹口成为中日两军对峙的前线,闸北几乎100%毁于战火,虹口和杨树浦的损失达到70%,此外南市区和吴淞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无数的建筑物葬身火海,上百万当地居民被迫避难到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此后,上海城市的精华完全集中于苏州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严重衰落,对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战争废墟上后来曾经形成大片难民聚居的贫民窟,曾是上海很长时期内极其醒目的城市景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