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净化设备 > 船舶发展简史(船的发展历程简图)
船舶发展简史(船的发展历程简图)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09 03:00    点击:704   编辑:admin

1. 船的发展历程简图

轮船由船体,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舾装,其它装备组成。

2. 船的历史演变过程附图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核电池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意味着可以批量的制造核电池为动力的船舶。

3. 船的发展史顺序文字附图片

1、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商人购买洋船后,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原因是避免报捐。或商人雇买洋船与外国人合伙经营。原因是不仅借助洋人的管理和技术,又可购买修葺之料。

2、从中国轮船航运业艰难兴起的史料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他们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4. 船的发展史顺序图

一、浮具是最早的船的雏形: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5. 船的发展过程图片

1.船的起源

  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过河困难的问题。若河浅和水流慢,人们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们就无法过河。后来,一些人发现抱着树枝或粗的树干,就可以浮渡过河。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把树枝捆成一扎,做成木筏。或把粗树干挖空,使它成为独木舟就可以过河了。这就是船的雏形。

  2.古代桨船

  在后来,人们开始在船上装上许多船桨,以此来为船只提供动力,使其不用随波逐流,便于控制船只,使船只更安全。

  小资料:公元前483年-前480年,雅典建造的大批三层桨战船迅速完工。在雅典的穆尼奇安和兹阿发现在战争中赶修三层桨战船的干船坞,其尺度为46×6米,此类战船,经专家考证:船长37米、宽5米,撞角外伸3米。低层桨手共54人,中层54人;上层60人,后备桨手30人,除下层外,全部水手武装完整。  低层桨长2.3米,中层3.2米,上层4.3米,其最高航速在静水中可达8节。

  3.古代远洋帆船

  随着人们的科技发展和贪婪的欲望,使人们开始了远洋探险。在技术上,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桨船先进多了。它装上了高大的桅杆,桅杆上挂着大面积的帆布,使它能尽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风能。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坚固,住在上面更舒适。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击力更强。

  小资料:13世纪末,地中海加莱桨船(Galley)有了一定发展,因为在14和15世纪威尼斯人常是这类桨船的制造商,而且素以具有设计制造这类战船的实力地位著称,故有时又称之为威尼斯加莱桨船。

  4. 近代轮船

  随着人们步入工业时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研究,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制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机,并投入使用。那时有一位叫富尔顿的美国人,觉得用桨划船会很累,而且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并于1870年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试航。这就是轮船的雏形。

  1835年,英国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装有螺旋桨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专家的注意。经研究发现,螺旋桨作为船的推进器比明轮力量大。于是装明轮的轮船逐渐退出使用。但为了称呼方便,装螺旋桨的船还是叫轮船。

  5.现代轮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6. 船的发展史图片

船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7. 船的发展历程简图手绘

轮船简笔画:先画出水面,画出轮船轮廓,轮船的边框,轮船上的房体,窗户和门,修饰,画烟囱,画烟,适当上色,完成。

【拓展资料】

简笔画要学会运用骨线

简笔图画,人物和动物经常处在活动中,各种动态,瞬息变异。简笔动态写生,虽可通过敏锐的观察,直接捕捉各种动态,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在分析、理解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关节点和运动线,运用记忆。如我们人,人体由头、胸廓、骨盆和四肢构成。上肢分上臂、前臂和手,下肢有大腿、小腿和脚,每一部分的骨骼既各自独立又上下连接,每个连接点形成一个关节,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做着屈伸、内收外展和回旋等运动。各种运动并不改变头、胸廓、骨盆和四肢的局部结构,变化的只是它们之间以关节为转折点的转折关系及其整体状态。因此,以变化的关节为点,以不变的骨骼为线,以点带线、以线连点,是表现各种动态简便可行的方法。运用骨线表现人物动态,要掌握重心的变化规律,重心垂直于支撑面;人体能保持平衡,走跑时重心超出支撑面,跳跃时的重心倾向人体运动的前方。

动物的运动规律与人物基本相似。兽类的四肢在走、跑、跳运动中交替活动,互相配合,头和驱干同时因颈、腰、尾的扭动发生相应变化。一般禽鸟的主要运动形成是飞翔,飞翔时双翅张开,上下扇动,鸟的脚活动相对少些,颈部的灵活性却很大,作禽鸟简笔画写生,可先用画蛋法画出体腔和头部,再用骨线画颈和脚,最后添上主要细节。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绘画方法可分为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周视图四种。

8. 船的发展史顺序图片及名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9. 船的发展历史资料

第一阶段的载人航天飞行主要是单船的飞行试验。神州五号只搭载一名航天员,飞行时长只有21小时28分钟,主要的试验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基本设计,其目的只需达到发射入轨、在轨飞行、成功回收几个关键任务,所以无需太多航天员和太长的时间。

航天英雄杨利伟

2005年10月12号发射的神州六号,搭载了两位航天员,在轨时间4天19小时32分钟,试验任务主要是多人多天在轨飞行。2008年9月25日发射的神州七号飞船,实现了满员载人航天飞行。其搭载了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2天20小时30分钟。期间,神州七号的宇航员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员翟志刚穿着舱外航天服,离开神州七号飞船轨道舱,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第一阶段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的试验工作主要是航天器整体设计和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技能。在取得了大量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神州五号发射时临近空间的共振,比如磕破杨利伟嘴唇的话筒设计,再比如神州七号太空行走阶段时轨道舱火灾报警器的误报。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中国航天员的大无畏精神,当太空行走时值守航天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时,舱外的航天员回答道:“不管了,真有火灾也来不及了,我们继续!”,当这句话通过电视画面传到正在收看直播的千万百姓耳中时,所有人无不对中国航天员勇敢、冷静、无所畏惧的精神肃然起敬!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在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并对神州飞船进行了大量改进提高后,2011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启了第二阶段太空飞行。第二阶段开始,不再是单艘载人飞船的太空飞行,而是由神州飞船和天宫实验空间站共同展开。这一阶段的任务从载人飞船的基础设计,转向应用设计,实现了在轨交会、对接、分离,组合体共同在轨飞行,并开始开展大量使用太空科学实验。

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

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州八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沉寂了三年后的首次飞行,不过这是一艘不载人的无人飞船,主要完成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太空交会、对接、分离实验。2011年11月3日凌晨1点30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对接,使中国掌握了在轨对接技术,为后来的一系列太空飞行打下了基础。

中国太空交会对接

神州九号将第一位中国女航天员送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发射的神州九号,将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一同上天的还有第二次飞入太空的中国首位重复升空的航天员景海鹏。神州九号在太空和天宫进行的精准的太空对接,三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在轨飞行,这也让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首次有了一个“两室一厅”。三位航天员一共在轨飞行12天。

首次太空授课

一年后的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号顺利升空,这次飞行搭载了两男一女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15天,其中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中进行了首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数千万中小学生观看了来自“天宫课堂”的太空知识课程。

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

2016年10月17日的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进行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实验。两位航天员在由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成的组合体中,在轨飞行时间长达32天,对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这是目前中国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最长纪录,神州十一号的指令长景海鹏,也成为了目前中国航天员中升空次数最多(3次),在轨时间最长(47天)的航天员。

自此第二阶段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解决了从发射升空到长期在轨驻留,再到返回的各种技术难题,已经具备了建设长期在轨留驻空间站,并长期派驻航天员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能力。第三阶段建设较为复杂和大型的空间站,并实现长期留驻的工作开始实施。

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员组

今天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集合了前期载人航天飞行的所有成果,将首次实现在轨长期驻留。神州十二号将很快与前期发射的由“天合一号”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组合体对接,三名航天员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完成空间站的搭建和建设,利用天合核心舱上的先进设备,特别是神奇的可舱壁爬行的机械臂,结合太空行走完成各类设备的组装和维护!

神奇的可爬行机械臂

按预定计划,在9月神州十二飞船完成90天太空任务返回以后,紧接着10月将发射神州十三号飞船,将会有三名航天员展开一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任务。随后的2022年5月,神州十四号飞船接踵而至,将在轨飞行7个月,并且等待2022年11月神州十五号的到来,形成双神州飞船、双航天员乘组同时在轨的壮观场景,并实现中国空间站常态化在轨运行。

未来系列航天发射任务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多人、多船、多舱、长期驻留阶段。从单人单船单日,到这次三人三船90天,已经过去了18年。中国的航天飞船,已经从简陋的“集体宿舍”,成为“大平层”!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浩瀚的太空,将迎来中国空间站长期驻守的身影,而我们的征途,又岂止是星辰大海!

10. 船的发展历程简图图片

首先画出船底部。

然后画出船身。

接着画出船盖及装饰。

最后把画好的元素都涂上相应的颜色即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