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净化设备 > 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现状(中国船舶业的发展)
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现状(中国船舶业的发展)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05 20:00    点击:168   编辑:admin

1.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

世界最大螺旋桨总重量超480吨,比美军航母用的还重两倍,由中国制造。

该螺旋桨由4片叶片组成,每个直径是12.5米,总重量约为480吨,是美国航空母舰所用螺旋桨的两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螺旋桨了。

如今我国船舶业的迅速发展,对未来大型船舶的建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日夜苦心钻研,而且以后我国的航母会越来越大,那就需要更大的螺旋桨了,所以说中国现在能制造世界最大的螺旋桨,未来技术在这个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

2.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2021年4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未来发展研究中心、装备保障中心、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出席仪式并讲话,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杜刚主持仪式并宣读了集团公司关于四个中心定位的批复文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四司司长艾廷元、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主任吴晓光出席仪式,中国船舶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刘郑国在仪式上发言。

雷凡培指出,成立四个中心是中国船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履行强军首责,补齐短板、健全体系、缩小差距,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集团公司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完善管控体系对新时期履行强军首责的极端重要性,突出军工核心,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雷凡培强调,要聚焦短板弱项,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四个中心落地运行,尽快形成防务装备全产业链管控新格局。集团公司总部要做好组织协调,支持推进四个中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和任务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大力协同,全力支持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船舶特色的“战略+运营”管控新模式;中国舰船研究院要发挥好主体责任,落实好相关工作,以发展的实际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3. 我国船舶发展现状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首次对全国船舶生产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要求进行统一规范。

国防科工委官员称,此举将对中国提高船舶建造质量、保障航运生产安全、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令世界船舶制造商刮目相看的中国造船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了。而近几年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和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显然不光是坐三望二的态势了。专家预测,中国造船业直取世界第一将为期不远了。

4. 中国船舶发展概况

船用内燃机是一种应用于船舶推进系统的装置。 它为海上船只供电。 与汽车中使用的发动机相比,船用内燃机非常庞大。 它由多个部件组成,例如缸体,曲轴,底板,活塞,气缸盖和气门。 通常,船用内燃机以重油和柴油为燃料。 为了满足船用动力的需求,船用内燃机通常具有大的马力。 在此报告中,我们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包括用于小船和休闲船的引擎。

从地理上讲,全球船用内燃机市场细分为北美,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地区。 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2019年其全球市场产量超过32%。

该行业主要制造商有Mitsui,Caterpillar和CSIC,2019年其收入占比分别为14.49%,13.35%和12.67%。

2019年全球船用内燃机市场规模达到了413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5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5%。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船用内燃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船用内燃机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不同类型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15至2019年,预测数据为2020至2026年。

5.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6. 船舶行业的发展

2021年船舶运输行业公司发展趋势?

我觉得由于最近几年疫情大数据的影响,运输类型的企业都不太好做,尤其长途运输业,运输价格越来越低,需要各种各样的检测,发展还是特别困难的,很多地方受限制,海关检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产品都需要大量数据检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会慢慢好起来!

7. 船舶业发展情况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的武汉,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是易中天其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武汉拥有着极为便利的交通,这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地保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提起武汉,提起武汉,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樱花烂漫,实际上,武汉作为一座非沿海城市,作为中部地区的扛把子,它对于我国的国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武汉曾经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武汉汉口港的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在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都在武汉兴建,其中,汉阳铁厂是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因此,外国将这个时期的武汉称之为为“东方芝加哥”,足可见其地位之高。而武汉军工的渊源也由此展开。在人们的印象中,担负着维护海洋安全重任的往往是沿海城市,然而,武汉作为非沿海城市却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它有着我国保卫海洋最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制造基地。

辽宁舰和山东舰大家都并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会因为他们的名字而对其设计地点造成误解,其实,这两艘航母都是在武汉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除此之外,正在建造中的电磁弹射航母其设计也是在武汉完成的。毫不夸张的说,我国几乎所有的主力战舰其设计方案都是出自武汉,因此,在军迷的心目中,武汉就是中国航母建设的风向标,它的一举一动,都预示着我国未来航母的走向。

除了航母之外,电磁炮也是武汉的杰出作品之一。2018年,细心地网友便在936海洋山号坦克登陆舰上发现了电磁炮的踪迹。作为一种先进动能杀伤武器,电磁炮在军迷心中的地位极难被撼动,因此,他们对于武汉的关注就多了起来。作为可能改变未来海战规则的武器,其在武昌造船厂的现身让人热血澎湃,这也再一次说明武汉为中国电磁炮的发展做出来巨大贡献。

而武汉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这些。中国海监50、常规动力潜艇、扫雷舰、护卫舰等均凝聚着武汉的心血。其中,中国海监50曾长期是中国海监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执法船。同时,近几年我国出口的一些军用舰艇也是在武汉建造的,常见的有054A和056系列护卫舰、072型登陆舰等。此外,有“核潜艇之父”之称的黄旭华目前仍在武汉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工作,这意味着未来在武汉,我们还能够见到更多更为先进的舰艇。毫不夸张的说,武汉是我们未来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汉之所以能承接这么多的设计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有一座大型军工制造工厂——武昌造船厂,它是以造船为主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众所周知,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研究设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因此,我们也不能忘记武汉还有一所著名的海军学校——海军工程大学。据了解,截止到目前该校共计培养出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较为熟悉的“电磁王”马伟明院士。

总之,武汉集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空中运输于一身,在我国军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