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机舱辅机 > 2016年世界造船份额(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前三)
2016年世界造船份额(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前三)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15 02:20    点击:273   编辑:admin

1. 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前三

世界十大盾构机制造商排名:

1、德国海瑞克 (Herrenknecht)

海瑞克 Herrenknecht AG是德国的建筑设备制造商。该公司生产隧道掘进机(盾构机),总部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施瓦瑙的Allmannsweier。它是重型隧道掘进机的全球市场领导者。海瑞克一度占据国内盾构机市场的70%以上,并在广州与广重成立了合资公司。

海瑞克公司的设备尺寸完全,能适应各种地质状况,设备覆盖范围海瑞克公司是独一无二的,各种盾构机:直径从100mm的全自动微型隧道掘进机,到18米用于公路、铁路、地铁及输水隧道施工的各种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以及复合盾构机

2、中国北方重工

成功并购罗宾斯公司,为北方重工带来了世界领先的硬岩掘进机技术,美国罗宾斯公司有着60年的发展历史,其硬岩掘进机技术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遍及世界各地,企业品牌在世界隧道掘进机领域享有盛誉,北方重工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二者结合,北方重工拥有了从土压平衡式、泥水平衡式、硬岩掘进机到复合式盾构机、双模式盾构机的全系列全断面掘进机技术。

3、中国中铁装备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集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钢结构等四大产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具备年产盾构、TBM等150台的产业化能力,拥有13大盾构制造基地.

中国中铁装备公司与德国维尔特公司正式签署硬岩掘进机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收购协议后,中铁装备公司成为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TBM)、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黎巴嫩、以色列、越南、韩国、伊朗、埃塞俄比亚等9个国家,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保持国内第一。

4、中国铁建重工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盾构TBM的先进生产设备200多台套,盾构TBM年产能力达120台套。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非洲、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铁建重工拥有国内生产能力最大、设备最全、工艺最先进的盾构/TBM专业生产线 ,自主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盾构/TBM广泛应用于国内30多个省市的地铁、铁路、煤矿和水利等重点工程 。

5、日本日立造船

盾构机在日本市场处于长期萎缩的态势,各公司正加速开展海外业务。日立造船也将海外生产纳入计划,追赶世界排名首位的德国海瑞克集团。日立造船为美国西雅图开发的世界上最大型泥浆式盾构隧道掘进机现在制造完成,直径17.45米,并于2013年3月运往西雅图。为日立在盾构机行业竞争和争夺海外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日立造船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制造盾构机,已累计生产约1200台。近年,日本国内地铁等工程减少,海外市场受到中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排位也在不断下降。

6、中交天和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拥有16项盾构机核心发明专利,25项盾构机核心实用新型专利。年产盾构100台以上,创建了世界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基地(常熟生产基地)。

中国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城号”在中交天和顺利下线。 “长城号”是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第9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并首次采用了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创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可实现连续掘进4800米不换刀,远超国际3000米的最高距离。

7、重组三菱重工(JIMT)

JIMT由本三菱重工(MHI)与日本制造商石川岛播磨重工业集团(IHI)和钢铁制造业巨头川铁株式会社(JFE)联手合作,巩固其隧道掘进机制造地位。

JIMT将展示整合的协同效应,稳步抓住国内需求,加速海外扩张,并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先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IHI,JFE Engineering和MHI将相互合作,以完全支持其业务发展。受到中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排位也在不断下降。

8、隧道股份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为中国大型隧道及高端装备研发建造的军事保密单位,番号“4046”。自行设计制造了网格挤压盾构,应用于海打浦路越江隧道施工。国产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初心号”盾构开挖直径9.05米,总长约132米,整机重量约1500吨,装机功率3500千瓦。由隧道股份、中国铁建、宁夏华电联合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近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骐跃”在上海浦东成功调试下线。“骐跃”整机总重约为3200吨,总长约为99米,其中主机长度约为16米,刀盘切削直径达14.05米。

9、三三工业

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盾构机/TBM隧道掘进机工程技术中心,能够独立实现设计、研发、制造、总装,独立生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车间,全球最先进的成套数控加工集群,年产量可达100台,产品遍布国内外地铁、公路、铁路、海底隧道等领域。

三三工业又一里程碑式的产品问世,杭州亚运会重点工程——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钱江号”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武汉胜利下线并通过验收。

10、中船重装、徐工、三一重工

当然中船重装、徐工、三一重工等企业也有涉及盾构机/TBM研发制造。

2. 世界造船量排名

一般说现在全球造船业三强,是指中日韩,造船业的全球份额目前中国第一,韩国第二,日本第三,2022年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按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2.0%、47.7%和41.5%,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3. 世界造船业现状

根据英国克拉克森研究中心公布的全球造船业最新统计数字,中国2005年承接的船舶订单有700万修正吨,以单一国家计算,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

  克拉克森国际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交通研究机构。它此次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韩国、欧盟、中国和日本排在世界造船业的前四位。 韩国造船厂在2005年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1450万修正吨,欧盟为850万修正吨,日本为620万修正吨。

  主管中国造船行业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广钦曾介绍,中国已经连续10年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4. 世界造船业份额

根据英国克拉克森研究中心公布的全球造船业最新统计数字,中国2005年承接的船舶订单有700万修正吨,以单一国家计算,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

  克拉克森国际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交通研究机构。

  它此次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韩国、欧盟、中国和日本排在世界造船业的前四位。韩国造船厂在2005年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1450万修正吨,欧盟为850万修正吨,日本为620万修正吨。

5. 中国造船世界占比

我国古代造船业非常发达,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便产生竹筏、独木舟等原始船舶。直至秦汉时期,造船工艺才初具体系、渐趋成熟。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楼船。楼船是当时的作战用船,可称之为古代版“战舰”,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据史料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由楼船组成的舰队进攻楚国。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秦始皇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楼船的头部为方形,无帆,动力由两侧设计的划桨提供;每层都有防御矮墙,设置了发射弓弩的窗孔,方向和速度由舵和桨掌控,这是造船史上的重大突破,代表当时造船技术的最高标准。

汉代,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非常强大。《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在长安附近疏通水路,制造楼船,训练水军。其中最大的一条楼船叫“豫章号”,上有豪华的宫室,可以乘载万人。据说汉朝廷一次就能动用,由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的巨型舰队。

舰队中,各种作战舰只配备齐全。先是冲锋船“先登”处于舰队最前列,接着狭长战船“蒙冲”冲击敌船,再者就是快船“赤马”,最后是最重要的船舰--重武装船“槛”,即上下都用双层板的楼船。楼船也是舰队的主力。

实际上,这一切除了秦汉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仰仗于当时十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积极的外交政策。

秦始皇一统河山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海(河)陆交通要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沟通全国陆上交通。与此同时,还全部拆除了各诸侯领地内河渠上的截水堤坝及拦阻水道的设施,并以鸿沟为中心,疏通济、汝、淮、泗等水道。

此外,秦始皇还兴修吴、楚、齐、蜀等地区的水利,开凿灵渠联通珠江、湘江、长江水系,发展通航灌溉一体化;还派人出海,把内陆驰道与江、河、湖、海的航路衔接起来。这样一来,标志着全国一体的水陆交通网正式建立起来。秦始皇还极力推进航海事业的发展,统一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或海上航行。

刘邦建立汉朝后,制定休养生息的民生政策,国力大增。此时陆上丝绸之路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尽快疏通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军驻守交通要道,但效果不理想。

南越国后归汉后,汉武帝拓宽海上贸易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以合浦为起点,途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最后抵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此后,这条航线成为西汉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海路通道。

秦汉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国雄踞江东的吴国,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地区。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5层,可载3000名战士。吴国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

南朝时,江南能建造千吨级别的大船。为提高航行速度,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这是一种装有桨轮的船舶,即“车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尽管不是很经济,但也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新的方向,在我国造船史上绝对值得一书。

6. 中国造船业世界占比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战国

舟战推高古代造船技术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据《左传》《国语》记载,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这些区域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也大规模制造军舟运用于战争。

当时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被战国初年的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并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六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国与吴国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无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借助大量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楚吴之间战争不断,吴国也因此大力建造舰船。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吴国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

秦汉时期

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朝至汉朝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以前各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由此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其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需求。这种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该工场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到了汉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冶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船,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说明当时有些船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主要在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还有福州、番禺(今广州市)等地。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趋于专业化,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的木帆船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那种在甲板上建数重楼的大楼船,船体雄伟坚固,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帆、舵、锚等船用设备也已齐全。

这个时候出现了能使前侧风平衡的纵帆。这种我国独创的纵帆,性能优良,操作简便。

它的出现,在帆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帆从只能顺风时使用的辅助地位,变为能适应不同风向,基本取代人力推进的主导地位,为船舶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唐宋元明

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正因为有着高超的造船工艺,唐朝时沿海一带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宋书》记载了当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

明代郑和于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9年)早84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1497年)早92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87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早一百多年。郑和的确是世界大规模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成功表明,直到15世纪,中国的航海事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如龙江船场年产就超过200艘,它还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1957年在南京宝船场遗址出土一个全长11米以上的巨型舵杆,令人叹为观止。再如清江船场,有总部四处,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规模也甚为可观。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是船队必需的。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这在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7. 全球造船业产值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8. 中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船舶行业属于装备制造行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船舶行业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

9. 造船业市场份额

在18—20世纪,全球最大的经贸关系就是美洲—欧洲之间,也因此这300年间全世界的经贸主要在大西洋沿岸。亚洲的崛起也间接造成欧洲衰落,也因为缺乏经济活力,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狭长的大西洋也被更宽广的太平洋所取代。

跨洋贸易依赖于航运,而全世界造船业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日本,占了全球92%的份额,而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商船队。单从这两点来讲,太平洋就不再是地理阻碍,而是通途。在某种程度上,太平洋确实不够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