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海军可以分为184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阿思本舰队时期——船政时期——北洋时期——海军部时期。这几个时期相互有重叠。 狭义的清末北洋舰队指1874年之后开始筹建,1895年覆灭的那只舰队。当时定远、镇远(以及船上的四艘鱼雷艇)、济远、来远、经远、鱼雷艇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来自于德国。来自英国的主要是超勇、扬威、致远、靖远、鱼雷艇左一。 (北大塞克勒博物馆举办的致远舰打捞遗物展览中布置的1:700大东沟海战场景 昨天是大东沟海战123周年纪念日,在此向先烈们致敬) 虽然北洋水师在1894年被解散,但是直到清末成立海军部之前一直是原传统北洋一系实际主导。这部分如果也包括在历史中的话:在1900年之前购买的舰艇包括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驱逐舰海龙级四艘。这其中原本海天级两艘是德国船厂推出的9000吨左右的前无畏舰,后改为英国四千吨级穹甲巡洋舰。海容级是德国的三千吨级穹甲巡洋舰。海龙级四艘是德国的二百吨级小型驱逐舰。 (海容级穹甲巡洋舰侧视图。) 可以注意到当时中国和德国的思路比较接近——我们数量少所以更要防御好。而且北洋一系从李鸿章开始亲德。但是李鸿章1901年死后中德关系愈发疏远,而且后继的所谓北洋一系转向袁世凯一方,朝廷也有意打压传统北洋一系。加之以德皇的黄祸论观念在,中德关系愈发冷淡。 1900年以后的重建海军,中国开始与英、美一系靠近,购买应瑞、肇和、飞鸿三艘训练巡洋舰的时候分别购自英、美本身就代表了其倾向性。而即便是购买驱逐舰方面,也与德国交往逐步变少。当时美国有联合中国制衡日本的需求,(大白舰队访问厦门)也有产业升级资本输出的需求,(伯利恒)与中国关系迅速升温不奇怪。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清末中国海军的建军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载洵的奏折还是清末民初的海军部方案,均不提战列舰的建造,而是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驱逐舰——炮舰——潜艇。这么个体系。除了清末以来海军一向追求新意的“传统”外,恐怕也不得不考虑其或许有整个海军建军思想的变化。 |
船舶买卖合同协议书怎么写? |
2024-03-15
|
查看详情 >> |
船舶过户流程? |
2024-03-14
|
查看详情 >> |
海运国际租金(国际海运费) |
2023-03-16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