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舰船买卖 > 惠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惠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06-03 10:14    点击:68   编辑:admin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 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惠州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州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惠州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惠州较为独特的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惠州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渔家婚俗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珠三角民间采风

大海中,贴着“喜”字的两条渔船上遍插彩旗,破浪前行。二十位妇女列队船舷,头束红带、梳发髻,插满金簪银钗,身穿滚边蓝衫黑裤,光脚,手持彩竿。鞭炮一响,锣鼓齐鸣,船舷上的妇女们踩着鼓点,摆动彩竿作奋力划水状,口中发出有节奏的呦喝声,两船遥相呼应。船顶层的狮子也和着鼓点起舞,顾盼生姿。这是曾盛行在大亚湾一带渔乡婚礼上的迎亲仪式。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划桨舞里存记忆

上午八时,东升渔村码头喜气洋洋。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嬉戏着、打闹着。而妇女们则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忙着洗菜切菜。村民说这里的风俗是一家办喜事,亲朋来帮忙。

新郎的舅公带我们参观了洞房。床头边上亮着的两盏桅灯和桌头上摆放的四个桔橙却显示着别具一格。新郎的舅公介绍说,桅灯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而桔橙则是祝福小两口早生贵子。

村里老人介绍,长期以来,渔村的青年男女多是托媒通婚的。如今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托媒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传递女方婚嫁意愿。接下来,男女双方共同择日结婚,这叫做“报日”。当天,男方要设宴席,款待双方亲属和邻里。

九时,迎亲的两条渔船前往新娘家迎娶。一离开码头,铜锣开响,鼓声阵阵,两条船船舷边上的渔女们就手持长竿,模仿起划桨的动作,和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划桨舞”。以前人们是划着船去迎亲的,现在渔民用上了现代化的渔船,不再划船桨了,渔民们就把划桨动作演变成了舞蹈,用这种方式来保存久远的记忆。

让簸箕筛掉厄运

二十分钟后,渔船到达大陆岸边。迎亲渔船吸引了大批行人驻足观看,两位外国游人也在一旁好奇地张望,记者邀请他们一起前去观礼。

此时,新郎和新娘坐的轿车来到海边。顿时,船上的鞭炮响成一片。一位迎宾打着一把缠上红巾的伞,另一位迎宾手拿一个小小的簸箕来到小车旁。老渔民告诉记者,用伞和簸箕放在新娘头顶,可以筛掉厄运。

新娘笼着洁白的婚纱从汽车里出来,在迎宾的护送下登上渔船。

船刚一驶离海岸,鼓点一响,渔女们就又跳起划桨舞。一位老人说,以前,渔民靠人力划桨,迎亲回来时大家高兴,就会互相竞速,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现在不用划桨了,人们改用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渔歌唱答曲悠扬

船过半渡,舞停。忽一人在船头用闽南语唱起渔乡小调,声调婉转悠扬。曲音刚落,那船一女从人群中站起,引吭高歌,歌声在大海中飘扬。你方唱罢我登场,渔歌唱答,引来阵阵笑声。一位渔民向记者介绍,以前迎亲时新郎要带上“唱歌婆”,用“叫白”方式(即对唱)让新娘出来,现在很多仪式虽不是那么严格了,但人们还是借此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心情。

快到东升渔村码头时,两船扯起一面面小小风帆,风帆上面挂一块花布。新郎的一位香港亲戚说,风帆既是缅怀祖先海上谋生故往,又寄托了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良好祝愿。

婚俗表演旺旅游

船一抵岸,鞭炮声响成一片。码头上挤满了村里的乡亲和外乡游客。女孩子们在岸边手持彩棍,也跳起了划桨舞。两位渔家少女一个拿一把缠着红带的伞,一个拿上有绿叶红包的簸箕分开人群,登上迎亲船。片刻,在伞和簸箕的遮挡之下,新郎偕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走出船舱。岸边,鞭炮、锣鼓声响彻海滨。

新郎带着新娘走向新家,一路上接受人们的祝贺。人们把迎亲船上的那小小风帆也带了过来,不断地扯起放下。围着风帆,妇女们又跳起了自创的舞蹈,笑声连成一片,把迎亲推向了高潮。记者问旁边一位兴奋的小伙子,以后结婚打不打算也用这种方式。那小伙回答说:“当然喽,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据说,渔村的迎亲习俗,世代沿袭200多年。旅游局袁秀新副局长说,渔家婚俗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礼,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旅游局已经把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前来大亚湾旅游的团队演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