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葭芷,是东海沿岸台州湾入海的一个渔村,台州湾一带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向为浙江三大渔业中心之一,这里聚居着成千上万的渔民,从事海洋捕捞,葭芷是众多渔村之一。随着椒江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葭芷已与台州市区连成一片,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不过这里却依旧保持着一些颇为古老的风俗习惯。尤以一年一度的“送大暑船”闻名遐迩。(图为:彩绘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台州湾好多渔村旧时都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庙会习俗活动,以信仰迎“五圣”送出海,也就是说送暑保平安民俗信仰活动。据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州湾一带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规模最大,可谓声名远扬。每年农历大暑期间,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渔休节”的旗号,活动搞得十分红火。从小暑到大暑期间,附近的温岭、黄岩、玉环络绎不绝地冒着酷暑来到葭芷五圣庙,兴致勃勃地参与庙会活动,每天少则几千人,多则一万多人,活动延续半个月,总计参与人数达十几万。庙会的高潮是在大暑的一天到江边送“大暑船”,并伴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兴高采烈,万民空巷。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把一艘制作精美大纸船(约出海渔船三分之一大小的“大暑船”)十分隆重地送往江边进行送船仪式,现将这支庙会队伍的具体内容按先后顺序简述如下:
一、放炮
二、匾额:“渔休节大暑庙会”。
三、鸣锣开道、“肃静”、“回避”牌。
四、舞龙队(蓝龙),并配有50人的锣鼓队。
五、腰鼓队(30多人)。
六、舞龙队(黄龙)。
七、“台州明珠”(由儿童化装成的表演队伍,装抢成各种鱼、蚌)。
八、铜管乐队(20多人)。
九、荡湖船(表演“戚家军追击倭寇”的情节)。
十、大锣。
十一、神灵乘坐的七乘小桥(前面五乘输中各乘坐一位“五圣爷”,都是纸扎的神偶;后面二乘内分别是本保爷和杨府爷的牌位,表示他们将送“五圣”出海)。
十二、地戏(由6人分别化装成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徐遮)。
十三、放炮。
十四、舞龙队(青龙;小龙)。
十五、香客队伍。
这样一支队伍,前后大约有一里半之长。每到一空旷处,就会停下来表演一番。沿街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当队伍来到边时,围观的群众也就跟了过去,纷纷涌上江堤,观看送大暑船出海的仪式场面。
此时,江边的祭坛上早已点燃香烛。道士和庙会总指挥二人陆续从轿中把“五圣”、本保爷和杨府爷的神偶或牌位请出来,供上祭坛。
接着,庙会总指挥和有关人员向祭坛叩拜。在庙会队伍中表演的几支龙,一一来到祭坛前向神灵叩拜。凡是在庙会队伍中作各种民间文艺表演的方阵,也一一向神灵叩拜。据老人回忆,清朝末年“送大暑船”时,还要由地方长官到江边主祭,并当场宣读祭词的。如今不再读祭词,只是完成一些必要的仪式程序而已。
然后,由道士和庙会总指挥把“五圣”(五个纸扎的神偶)从祭坛上请下来,一一送到大暑船上,供奉到船上的神龛之中。而本保爷和杨府爷的两个牌位则重又送回小轿,由专人抬着返回,以便送回各自的庙中供奉。
一切就绪,早已停泊在江边的一艘渔轮就用一根粗缆绳将装有大暑船的竹筏子拖走,一直拖到椒江出海口,在那里把大暑船焚烧掉。
大暑船出海时,江边鞭炮齐鸣,欢声雷动。许多人口中连连念着“送暑平安”。原先停泊在江边码头的渔轮,则一概启动,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船队,护送大暑船出海。直到再也看不见大暑船的船影时,江边的人们才纷纷意兴未尽地踏上归程。
关于“送大暑船”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功能,我们沿着台州湾渔民信仰民俗的嬗变轨迹,传统民俗并非是一成不变、顽固不化的,它自身也在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悄悄地嬗变着。台州湾渔民对“五圣”的信仰和“送大暑船”的民俗活动虽然沿袭至今,但“五圣”的神格已经有了嬗变,它从原先的疸神、凶神变成了今天的渔休节——渔民们借此机会喜庆渔业丰收,祈求他们生活更加平安、幸福、美满。庙会活动中出现的那艘制作精美的大纸船,与其说是传统驱赶巫术的载体,倒不如说是台州湾渔民的一个象征。这就象奥运会上的圣火,就像风靡中外的龙舟竞渡,它们的原始意义已经消失殆尽,却又在新时代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并将继续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