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瑞典潜艇用大型卷板机
瑞典。
虽然宣布了永久中立,但是瑞典在军备方面堪称装备精良。跟军事相关的工业,瑞典都是优先发展,所以瑞典人员尽管只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市(900万),但他的冶金、资料、机械、电子、通讯等范畴都是国际领先。甚至在一些机械加工方面,瑞典比美国还要强,像美国造俄亥俄级潜艇时,发现国内的设备造不出大直径的船壳,一查,瑞典有一条国际最大的卷板机。
2. 二战瑞典潜艇
潜水艇是科尼利斯·德雷贝尔发明的,于1620~1624年间研制成功并进行试验的。他在英国制作了一艘木制框架,外包有皮革的小艇,艇峰外涂油,艇内有羊皮囊。向囊内注水,艇就会下潜,可潜入水下3~5米的深度。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人戴维·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由单人驾驶、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潜艇“海龟”号,它可以在水下停留半个小时左右。这艘潜艇第一次执行攻击任务是在1776年。“海龟”号潜艇形似鹅蛋,尖头朝下,艇内仅能容纳一人,艇底设有水柜和水泵,另装有手摇螺旋桨,艇外还挂有炸药桶
3. 瑞典小型潜艇
世界上能制造常规动力潜艇的共有14个国家(五大常任理事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外加:朝鲜)
其中无法独立研发,仅能在他国帮助下建造常规潜艇的国家有:西班牙、印度、巴西、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朝鲜
放弃造常规潜艇的国家——英国、美国
有独立研发常规潜艇能力的国家只有7个(中、法、俄、荷兰、瑞典、德国、日本),其中在新世纪完成设计,在近10年中建造或将要开工建造最新型潜艇的国家有6个:
中国:039A型元级潜艇
法国:鱿鱼级
俄罗斯:达拉级
瑞典:A26级
德国:212(214)级
日本:苍龙级
能造核潜艇的有5个半,五常为五个,印度是半个!
4. 瑞典核潜艇卷板机
传统的制作过程简单描述如下:
高强度不锈钢锭,按设计要求轧制成一块块的板材,热处理调质后上卷板机卷成一个个圆筒,焊上接缝。圆筒上该开口的开口(人员进出口,鱼雷导弹发射口,潜望镜升降口,各种外通管阀口等等),然后再热处理调质,再焊上加强胁、隔仓板,最后一节节焊接成一个整体的艇身,双层壳的还要焊上外壳。所有的加工环节都伴随着相应的热处理过程以及严格的探伤检测。然后下水测试密闭性。系泊舾装,把发动机、武器装备、各种管线、通信指挥控制系统等等塞进去。发动机等通过不了开口的大部件怎么办?简单,在潜艇肚子上开个洞装进去再补上。
随着舰船建造技术的发展,现在潜艇都是采取分段制造工艺。每做好一个大圆筒,就把筒身内的设备安装到位,然后总体拼装,直接下水测试,效率极高。好处是不用为了装大件再把艇身开膛破肚,坏处是对舰艇的建造技术要求极高。特别是最后整体拼装过程,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毕竟艇身内一肚子设备,不可能再进行热处理调质了。
曾经有一期《舰船知识》专门介绍过法国凯旋级潜艇的制造过程,其中一个画面就是一节艇壳热处理调质后出炉的镜头。好几层楼高的一节红热状态的艇身前,工人的身影显得特别渺小,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由此可见热处理工艺在潜艇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把钢板卷成大圆筒的卷筒机可是国之重器。记得有期《舰船知识》上讲过,美国都卷不了俄亥俄级潜艇的筒子,得找瑞典人帮忙,不知道现在老美的卷筒机达标了没有。
5. 瑞典潜艇发展史
二战时瑞典人口有600万左右。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瑞典一直保持着超然的地位,长期远离战争,哪怕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受到波及。二战时,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但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入侵瑞典,并和瑞典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瑞典虽然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实力可不弱。瑞典是欧洲传统强国之一,曾是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欧洲的霸主,周边的俄国、波兰、立陶宛、德国等国家没少被他欺负。尽管二战前瑞典已经衰落,但仍然非常有实力,是欧洲有名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瑞典发达完备的工业和彪悍的民风。
瑞典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强国,拥有非常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军事工业,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很多武器连德国人和美国人都垂涎三尺,比如瑞典著名的博福斯系列火炮。博福斯系列火炮曾出口到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是当时和德国克虏伯齐名的一流火炮。二战时,博福斯系列火炮曾是美国航母和战列舰的标配。直到现在,瑞典的博福斯火炮仍然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当时瑞典的战斗机、潜艇、战舰、坦克等重武器装备,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6. 苏联潜艇瑞典
不是。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二战后美国为对抗苏联,联合一些欧洲国家成立的军事组织。北约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
该组织的宗旨是实行集体军事政策,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包括使用武力的帮助。
7. 瑞典常规潜艇
真正意义上的常规动力潜艇是德国的21型潜艇。
1944年诞生的德国21型(XXI型)潜艇被公认为全球首艘真正的潜艇,德国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潜艇变成了“潜”艇,而不是一战到二战初期的能潜到水里的船。
1943年6月底,以德国瓦尔特教授研制的闭式循环发动机为基础,另采用大量蓄电池的一种新型潜艇被设计了出来,这就是21型潜艇,它还首次应用了通气管装置,从而真正实现了潜艇由水面航行向水下航行的根本性功能转变,因而21型潜艇也了世界首款柴电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