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航运企业
中国有18家海运公司。
在中国大陆的班轮公司的最新排名中,中远海运集运排第4位;中谷物流集团排名第16位;安通控股(泉州安盛船务)排名第17位;海丰国际排名第18位;中外运集运排名第22位;宁波远洋排名37位;大连信风海运排在第49位;上海海华轮船排名第60位。
锦江航运排在第61位;太仓港集装箱海运有限公司排名66位;大连集发环渤海集运排名82位;天津达通航运排名84位;广西鸿祥船务排在88位;上海合德航运排名94位。其中主要经营中国沿海内贸的船公司中谷海运与泉州安盛船务携手跻身全球前20位。
加上香港东方海外及长荣海运、阳明海运、万海航运三家台湾船公司,中国船公司在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榜单中的数量已达18家。
2. 我国航运企业现状
这九家船公司包括马士基、达飞、中远、赫伯罗特、长荣海运、HMM、阳明海运、万海航运和以星航运。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断飙升的海运费。随着全球经济反弹,大宗商品需求复苏,今年运价不断上升。激增的需求使全球供应链不断承压,港口拥堵,班轮延误,船舶运力和集装箱紧缺,运价不断飙升,从中国至美国的海运费甚至突破20000美元。
3. 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种物资材料的需求也日渐增大,尤其是铁矿石、煤炭、粮食,绝大部分都是运往中国的;同时,中国每年向全世界输出的产品也是最多的,而这绝大部分是以集装箱运输;原油进口,现在的进口量同样排第一。所以现在所有的航运论坛,不管是在全世界哪儿举行的,基本上议题都与中国相关。所以中国航运公司是大有前途的!
4. 我国航运企业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我国与海运强国差距较大
海运保障性仍存在较大差距。海运控制力弱,对重要海运通道影响力小。作为需求第一大国而非军事强国,海运船队规模依然偏小,2012年初运力规模相当于日本、 德国平均水平的68%,而外贸海运需求远远高于两个国家。没有形成海运产业链。在海运产业链建设上,虽然得到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视,但进展缓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周边局势背景下,出现的新形势暴露出海运保障性存在的问题。针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新形势,我国救助打捞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定位、提高装备水平,满足应对非常态突发事件、远海救捞和深海防范的要求。
5. 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6. 我国航运企业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应届生年轻,能创新、有干劲。
中谷海运集团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最早专业经营内贸集装箱航运的企业之一,历经二十年发展,成为集航运、物流、燃油供应、船舶管理、船员管理、港口运营、实业投资、金融保险、互联网科技等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业务领域:1、集装箱物流:集装箱物流是中谷海运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主要由旗下控股公司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经营。中谷物流综合运力在全球排名第13位,国内排名前三。2、金融投资:中谷海运集团坚持金融业务和产业投资协同发展,全面导入国内外金融资本和战略资源,搭建“金融+服务”和“金融+实业”的两大核心业务模式,致力于为物流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专业可靠的金融和投资服务。3、贸易延伸:中谷海运集团以大宗货物运输为起点,大力发展煤炭、钢材、轮胎、设备等商品的贸易,重点构建煤炭、汽车零配件等贸易的展销采购平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
7. 我国航运企业运力规模的优势
内陆航运很有前途的。
铁路运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内河航运虽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从长远看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河流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航运需求巨大。同时内河航运是运力最大、耗能最少、污染最小的内陆运输方式。有专家表示,目前整条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河段,至少抵得上七八条等距离的高速公路运力。国内目前的内河航道里程约10万多公里,其中7万多公里可通航机动船只,另有可通航的大小湖泊 900多个(不包括台湾省)。
仅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就价值巨大。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长江干线年货运量增长60多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内河第一。沿江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中上游地区达90%)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
实际上国家近几年越来越重视内河航运体系的发展。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保长江航运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年8月,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提出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到2035年,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内河航运体系。除了长江沿线,其他具备潜力的省份(如山东、河南)也积极提倡发展内河航运。
8. 我国航运企业短期融资政策研究
中远海运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原中海集团租赁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下属的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租赁作为集团“6+1”核心产业集群之一——航运金融产业下的重要实体企业,主要提供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服务。2014年7月获得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审核批准的第十二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