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奖名单(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光电门)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20 15:55 点击:16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光电门

船舶晚上最忌讳开灯。船舶晚上行驶时开的是航行灯,航行灯是有颜色的。开法,左红右绿。红灯是靠船舶左侧,绿灯是靠船舶右侧。船头的灯光,船舶两侧的灯光,船尾的灯光等。每一种灯光都会有不同的状态,看到船舶航行灯颜色,就能判断出船舶的状态如何,从而进行避让。

2. 第五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属于工学大类下海洋工程类的二级学科,本科学制为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和院校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等内容。在学习中又分为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两个方向,船舶工程主要是船舶制造和船舶舾装,海洋工程主要是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的工程。

3. 全国大学生海洋航行器设计大赛官网

属于海洋技术。

主要研究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

《船舶静力学》、《船舶操纵性与耐波性》、《船舶动力系统》、《船舶建造理论与工艺》、《船舶结构力学》、《船舶结构强度》、《船舶结构设计》、《船舶静水力计算》、《船舶流体力学》、《江南体育网站是什么 与系统》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游艇。

4.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算什么级别

开船的。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中海油和各大船厂,像外高桥、沪东、江南、大船、中远等几大造船厂。研究生还可以到像701、702、上船院等国内知名的研究院所和设计院。还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到海事局、海关等单位工作。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属于工学大类下海洋工程类的二级学科,本科学制为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和院校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等内容。在学习中又分为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两个方向,船舶工程主要是船舶制造和船舶舾装,海洋工程主要是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的工程。

5. 第三届海洋工程设计大赛

大桥的最后一段于1999年8月14日接上。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和瑞典公主维多利亚在大桥中间相遇,庆祝大桥完工。而官方的落成仪式则在2000年7月1日举行,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主持,在翌日开于给车辆使用。在大桥启用前,有79,871名跑手参与一场在2000年6月12日举行的半马拉松的比赛,称为Broloppet(在桥上竞跑),由丹麦的阿玛盖尔(Amager)到瑞典的斯科讷省(Skåne)。

厄勒海峡大桥全程跨度16公里,连接丹麦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于1995年动工,2000年5月完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桥。大桥的咨询设计工作由丹麦和瑞典的科威、VBB两家公司共同承担。大桥从马尔默出发,海峡中建造了一座人工岛,靠近哥本哈根的一段是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因此大桥由三部分组成,其中8公里桥梁、4公里人工岛上公路、4公里海底隧道。它所连接的丹麦东部地区和瑞典南部地区将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国际性都市群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

6. 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

航海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特色之一,是我国海洋技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一流”重点建设学院之一。

其前身是1956年5月始建于西北工学院的第三机械系,1989年4月成立航海工程学院,2003年7月更名为航海学院。航海学院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使命,提出“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个性发展、素养提升”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从2019年起,西工大航海学院按海洋工程类(智慧海洋)招生,包含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三个本科专业。大类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培养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处理、通信及控制技术等领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领军人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首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开展人才培养。面向国家海洋安全和智慧海洋等领域,培养学生掌握海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及海洋工程等方向的创新知识。

水声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依托水声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围绕海洋经济、海洋开发、海洋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我国科学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未来,培养学生掌握水下物理场、水下声信息处理、声纳系统设计、水声目标定位与识别、海洋信息智能感知、噪声控制等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高科技知识。

信息工程(含控制)专业依托“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重点培养我国信号检测、水声信号处理、通信与组网、探测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生掌握信号处理、通信、自动控制、机器人、计算机、智能识别等多个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7.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作品

蓝色的北太平洋上,一只棕红色的鱿鱼正滑动着两边的尾鳍,十根触须灵活地在水中摆动,时而在海面上浮游,时而潜入海中。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一只真鱼,而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设计并制作的仿生鱼。

2021年初,仿生鱿鱼机器鱼第一次“游”入了大海,并顺利完成300米水下探测任务。除了模仿鱿鱼的生物游动机理,完成结构稳定性测试、功能性测试等,这只仿生鱿鱼还搭载了水质参数传感器、水下集鱼灯、水下摄像头等,获取了不少珍贵数据。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该团队创建以来,学生研制的机器鱼已经逾30种,已将20多个国家级奖项、40多个省部级奖项收入囊中。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介绍:“指导团队获得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0多个,其中全国创新创业金奖、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40多项,省部级30多项,获奖总人数达500多人次。”

不只是一只会“游泳”的鱼

“这是多功能水中探测机器鱼狗鱼,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金奖。这是机械海龟,获得第四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机器人仿生项目冠军,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核心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孔祥洪一边介绍,一边抱出一大堆仿生机器鱼。可多自由度游泳的机械海蛇、肌肉摆动游泳的机械蝠鲼、尾鳍上下摆动游泳的机械海豚……它们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和真鱼几乎无异:遇到障碍能自动回避,钻进狭小空间也能灵活自由游出。此外,它们还装着各种机械装置和传感器,可以向控制中心回传相关的各种数据。

“在水文勘察和水文环境监测时,如果能有一只仿生机器鱼‘混’入鱼群,既不会惊动鱼群,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反而能带回大量的数据。人类也无须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数据,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孔祥洪说。

但要做像“肌肉控制”的仿生机器鱼,谈何容易!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又特别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动手能力。起点高,难度大,造成了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敢高攀”。而一群以“00后”为主的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却牢牢盯住了仿生机器鱼,成为他们的创新目标。

跨学科团队,“00后”是主力军

每天下午4点半下课铃声一响,创新团队的成员们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有的在画着图纸,有的在测试电路,有的在安装设备,有的在检测材料。机器鱼调试好,就要放在旁边的水槽里测试。哪里出问题了,可以立即捞起来马上检查。但要获取项目精确数据,仅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不够,必须要到池塘里下水测试。下水测试的过程被学生们戏称为“遛”鱼。

但“遛”鱼的难度可不小。鱼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游,游的“姿势”不理想,或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都得捞出来看一看,修一修,理一理。项目团队指导老师海洋科学学院初文华老师告诉记者,比赛前夕,学生通宵做测试是常有的事情。有一年的冬天,仿生鱿鱼做下水测试时遇到了降雨降温,为了方便操作,学生们连雨衣都没穿,顶风冒雨在水池中进行测试。“实验虽然困难重重,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学生们的毅力确实让人钦佩。”初文华说。

“要动手,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科交叉性强”,这是创新团队最大的特点。机器鱼的研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等十个一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要求非常高。以鱿鱼为例,它是海洋生物中游泳行为最复杂的品种之一,一般鱼类的行为就1-2种,而它的游泳行为至少有4种。同时,相较一般鱼类,鱿鱼身体结构更为复杂。因此,仿生鱿鱼的研发和制作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团队成员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自主思考,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也彻底打破了教师上课“满堂灌”和学生上课“被动学”的问题。在师资方面,学校也打造了一支跨学科的豪华导师阵容。创新团队集合了流体力学、工程设计、电子通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指导老师紧跟结构、材料、控制系统等各个环节,在实物制作、论文撰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就是这样的“课堂”,使得机器鱼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十几年来历经数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率、低能耗、多功能及共融性好的高水平机器鱼作品。除了拿奖拿到“手软”以外,还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优秀本科及研究生人才。据悉,创新团队的历届学生每年升学率达90%以上,其中保研直升率高达80%,且多数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