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个关于三峡大坝出现神秘动物的视频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只见那个动物有几米长,像蛇一样在水里游动。难道动物“成精”了?这也让人们联想起了“尼斯湖水怪”。
不过好在后来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所谓的神秘动物只是漂浮着的胶皮管子。虽然这个事情告一段落了,但是关于三峡大坝是否有“成精”的动物,人们的关注度丝毫不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三峡大坝里的神秘动物吧。
01:关于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当然,这里的地形环境也不简单。
因为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所以这里冬暖夏热,一年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7~19℃这个范围内。
同时,这个位置是长江的河谷,云雾是很多的,也伴随着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可以达到1000~1200mm,归纳起来就是雨量充沛,热量丰富。
虽然三峡库区的开发历史比较久远,但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早已改变了库区的原貌,让这里带上了人类栖居和资源利用的痕迹。
当然,这里的动物也让种类很多,光脊椎类动物就有384种,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等。那么三峡大坝有哪些奇特的动物呢?接着往下看。
02:三峡大坝有哪些奇特的动物?1、 古老的鲟鱼
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是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的古老鱼类,据推测鲟鱼的起源可能追溯到遥远的三叠纪,所以鲟鱼也有着“活化石”的称号。而在鲟鱼之中,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中华鲟和白鲟了。
在三峡大坝的水域中,就有着体型比较大的中华鲟和白鲟,以及体型较小的达氏鲟。
这些鲟鱼需要的活动空间是很大的,在大坝修建之前,它们一般是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尤其是中华鲟还需要去海洋中捕食小杂鱼。
而白鲟之前是到长江中下游去摄食与生长的。长江的水流比较湍急,河底也有砾石,而鲟鱼就把自己的卵产在砾石之间。
虽然三峡大坝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些鲟鱼的生活环境,但是在三峡大坝的水域中,依然存在机会见到鲟鱼的踪影。
2、濒危的江豚
我们知道,鲸鱼基本上是在海洋中生存的,而能够在淡水中生存的只有几种豚类,是孑遗物种。
但是,正是由于鲸鱼的体型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不适应淡水环境,就算能存活也只有世界上的少数大河才能满足。
而在长江流域中,白鱀豚和江豚都曾是生活在这里的成员。但是因为捕捞,白鱀豚已经灭绝了,而江豚也成为了濒危物种。
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与长江密不可分,在三峡大坝附近的水域也是有可能发现江豚的身影的。
03:为什么修三峡大坝会影响长江河流里的鱼类?我们不能否认水利工程为人类生活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是也不能否认三峡大坝的修建水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建起的大坝的会产生一个阻隔的作用,让本来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成了不连续两个环境。
从表面看影响了生态景观,但是从动物的角度来讲,这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这对于一些需要大范围迁移的种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04:动物“成精”不可怕,可怕的是物种的减小和消失。水利工程对长江若干支流的濒危鱼类有很大的影响,鲟鱼、胭脂鱼、虎嘉鲑、秦岭细鳞鲑等物种的身影逐渐减少,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酷渔乱捕。
这将导致鱼类资源小型化,使得大型鱼类的资源不断衰竭,豚类等的料大幅减少。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人工放流、进行生态调度,设置保护区,并且要禁捕。
写在最后人的生存倚赖于自然的生态过程,这些“鱼、树、草”才是我们得以雕刻出那种可称之为文明“珍品”的原材料。
但人要学会敬畏大自然,我们应该对大自然的原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予尽可能多一点的呵护,因为这同样是对人类自身的呵护。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就曾提出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峡大坝项目”就被提出,但迟迟未能开工。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历时15载。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其属性混凝土重力坝,为一级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大坝由三部分组成,即泄洪坝、电站厂房挡水堤坝和左右库非溢流坝,泄洪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三峡大坝的基础岩石为坚硬的完整花岗岩。大坝设计地震裂度为Ⅶ级。三峡规模大,总砼量2800万m3,且结构复杂,特别泄洪坝,计设22个导流底,23个漂孔,22个表孔,两侧各一个排漂孔,设计67个泄洪孔道等等。坝轴线全长约2309米,拦河大坝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包括动态、静态、移民等投资,最终耗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
1994年三峡大坝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距今已经有二十五六年的时光了。那么,三峡大坝有多少“成精”的生物呢?说起“成精”生物,我们会想起,蛇类和奇怪的鱼类。记得2019年9月份,三峡大坝内曾经发生过的一起“三峡水怪乌龙事件”吗?事情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中秋期间,一个网上视频显示,各网站分分转载,在三峡水库一条黑色的,约20米多长的“不明生物”在水中呈S形逆流游动,形象逼真,不少人被“神秘生物”所震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巨蟒,有人说是鳗鱼,有人说是巨森蚺,也有人说是中华鲟,更有甚至说是“新型尼斯湖水怪”,弄的人心惶惶。最后经工作人员打捞,揭开了“三峡水怪”的真实面纱,“三峡水怪”竟是某造船厂废弃的橡皮气囊,长约20多米,黑色,橡胶材质。橡胶气囊之所以逆流泳动,其实就是长江水的漂浮和摆动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上的十大未解之谜中的“尼斯湖水怪”之谜,也是一个存在了1000多年的“惊天大骗局”。故事是这样的:早在1500多年前,民间就开始流传,尼斯湖中有大型怪兽出没。有人说它长着大象的长鼻,浑身柔软光滑;有人说它是脖子长、脑袋圆;还有人说它能口吐烟雾,湖面的雾气就是水怪嘴巴里吹出来的。各种传说越传越广,越说越神奇,让人害怕。最近通过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检测湖水中的DNA后发现:尼斯湖里很可能根本没有什么水怪,所谓的水怪或许只是体型很大的“鳗鱼”,而这个最新研究成果,可能要让“水怪迷”们失望了。
长江全长6387公里,是我国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鱼类自然不占少数。据统计,目前长江中存在424种鱼类,其中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特。在三峡水库中有鱼类183种,也有我们常见的草鱼、青鱼,胖头鱼,还有闻名中外的武昌鱼和长江刀鱼,鱼类资源相当丰富。而三峡水库形成了20多年时间,我们不排除库区内有体型较大的鱼类存在的可能。因此,可以说 ,我们在保护三峡大坝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这些珍稀的动物品种。
其实,在三峡大坝还没有建成以前,长江就有体型巨大的鱼类。四川人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这里的“腊子”指的就是中华鲟,中华鲟最大可以生长到5米,体重可达1200斤。“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它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美称,最大体长可以达到8米,体重在1800斤左右。而“黄排”指的就是胭脂鱼,被称为“亚洲美人鱼”,长相奇特,长大之后就完全是两副面孔。
据了解,有人打捞到最长的中华鲟身长为3.3米,它的体重达到了700斤;此外有人曾在长江捕捉到了400斤的青鱼;在重庆曾有人发现了一条体长3米,重达300斤的胖头鱼;而在南京一水库中,就有渔民捕捉到了一条200多斤的草鱼。综上,由此可以推断,三峡水库还有很多巨鱼存在,甚至有的种类我们都还没有真正见过。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