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甲板机械 > 航运历程发展(航运发展史)
航运历程发展(航运发展史)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2-15 03:55    点击:243   编辑:admin

1. 航运发展史

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它使得交通便捷,出行方便,是一种最大众的交通运输工具。首先,火车动能大,运费便宜。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只有船运可以与之比较。但航运受地理影响很大,只有河流或者海洋才能使用航运,走的路线更是受地理影响的限制。其次,火车速度快,这一点是航运所不敢企及的,飞机虽然速度更快,但成本非常高,汽车的运能相比来说小得多了,只适合短距离的运输。第三,火车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小,风雪、迷雾是一切交通工具的大敌,但火车基本不受影响的。现在铁路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火车跨江越河,爬山涉水,把天堑变通途。由于以上特点,火车对于人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 航运的发展

(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体系完备。沱江是全省规划的“5+2”航道体系中的重要航运干线之一,串联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流域内拥有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等空铁水枢纽,以及成渝铁路、成渝客专、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等铁路和成都都市圈环线、成渝、渝蓉、成自泸、渝泸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外畅内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二)产业基础扎实,人口经济密集。沱江流域开发历史早,产业基础好、人口和城镇集聚,以全省3.5%的水资源量和4.5%的幅员面积,承载了全省22%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沱江流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集聚发展区,老工业基地分布密集,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也是全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是我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基地。

(三)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往紧密。沱江流域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名城接踵、重镇连绵,地脉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近年来,流域各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协调发展决策部署,突出成都“主干”辐射带动,强化其他城市功能协作,推进通道共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开放共进、生态共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为流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 航运发展史感想

我们那个时候都是有校招的,大企业去对头院校招聘。既然你提到中远海,就应该先了解这是由中远和中海重组成立的大型国企,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要求重组的大型企业。在境内和境外有码头公司,不同的片区有分支的航线运营公司比如泛亚。以及自有的供应链上的代理公司等等涉猎很多产业。

国内的办事处据不完全统计400多,在这里上班,环境、管理不错,配套的工作系统能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中,能给予业务员一定的自主权,让业务更灵活的开展。企业竞争力很强,薪水中上水平,失业问题不用考虑了。

海运这一行吧,能接触很多产业,有时候我能很感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政策的导向,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了解国内外的文化,比如我的客户经常出口东南亚,各种东南亚的节日都得了解,怕影响收货。某某国家需要什么货物,在发现什么事业。外汇市场的涨幅,原油市场是否稳定,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国际惯例与海商法,融资加杠杆得供应链物流等等,涵盖的信息之广让人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最后在此,欢迎年轻人的加入,让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做贡献。

4. 航运发展史讲座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辉煌,国家化的迪拜,在60年前还是一片荒漠。

迪拜的兴起由于石油的贸易开始

公元前三世纪,迪拜就有人类活动,1799年开始有村庄出现的记录。

迪拜的兴起由于石油的贸易开始。它的宽松的自由贸易价格和合理的税制,吸引着来自各个地区的冒险家们相继来到这里寻求发展。

自从1960年在这一地区发现了石油以后,迪拜的远期发展前景更被看好。

迪拜百废俱兴,迅速的开始崛起。

1971年,迪拜以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如今的杰贝勒阿里人工港,年货柜吞吐量在1000万左右,就算再低的关税,加上价格并不便宜的港口使用费,也是迪拜财政的收入来源。

在海运方面,超过125条世界主要航线都将迪拜的拉希德港和杰贝勒阿里港列入其中。

港口的周围是免税区,区内的外资企业可以拥有100%的所有权,并可免交公司税和个人税。

而想起当年,迪拜人们的出行工具还是骆驼。

自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了GDP的10%以上。

迪拜拥有总投资超15亿美元的世界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有166层,总高828米,比台北101大楼足足高出320米。

于2010年1月4日竣工并启用。美国曾经想打造一座比迪拜塔更高的塔,阿联酋酋长说迪拜塔上有一根针,声称能往上增长。

今日,迪拜不仅成为重要的观光胜地与港口,更是资讯技术与金融的产业重镇,并将有迪拜国际金融中心。

时代见证了这个城市从当初的荒凉到如今的盛世繁华。

5. 航运发展史持续了多少年

清朝时期,河南行政区划沿用明制,除裁撒卫所,其余不变。许多政策与明朝相似,其发展状况如下:

清朝初年,面对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残破的严峻现实,清政府在河南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成效显著。明代引入河南的新的农作物如番薯、玉米、棉花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河南成了全国著名的棉花产地。

工商业也日趋繁荣,与明代相比,很多行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河南工商业的繁荣尤其以朱仙镇,赊店镇和相国寺庙会为典型。朱仙镇由于其是贾鲁河上游重要的航运码头而获得发展机遇,在康熙年间发展到鼎盛,成为和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广州佛山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赊店镇由于商业繁荣,赢得了“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而开封相国寺在北宋已经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到了明清,更进一步形成庙会制度。

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钱泳在《履园从话》中说:相国寺百物充盈、游人毕集,为汴梁城胜地:由寺里出资,在东西走廊一带,建了一些商铺,租与商贩经营。

按日或按月收取租金:商铺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籍、纸张、字画、古董等文化用品,布料、药品、玩具、首饰、针线、各类杂货等日用品,应有尽有;寺前夜市繁荣。

汇聚了各种风味小吃。同时,相国寺前也是重要的娱乐场所,说书相声、双簧、坠子、摔跤、武术、算卦、测字相面、杂耍等无所不有。繁荣的相国寺庙会构成开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清代还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一再大兴文字狱,它在河南的表现就是“彭家屏文字狱”的出现。震动了河南全省,对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还大力扶植宗教,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游览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匾额即为康熙帝手书,上面盖有“康熙御笔之宝”的方印。

从顺治到光绪年间,清政府又曾九次修建开封相国寺。清政府对道教也采取扶植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拨银280多万两,在焦作仿宫殿建筑建成嘉应观,全观占地140亩,合宫、庙、衙署为一体。

观内置一铁胎铜面御碑,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有24条龙缠绕御碑,既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又代表清朝版图的24个省,碑项则为三龙盘绕。碑后为严殿,两侧为龙王殿,供10位河神,实为历代功臣,如大禹、贾鲁。潘季驯等。

清朝也是黄河河患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清朝历代帝王还都比较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尤其康、雍、乾三朝都曾大力治理黄河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豫东人民的水患之苦,促进了河南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清朝中后期,统治趋于腐败,终于在嘉庆帝时激起了波及川、楚、豫、陕、甘五省,历时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随后又爆发了李文成林青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起义军曾攻占河南滑县城,有力打击了清王朝在河南的统治。

需要指出元明清时期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与北宋以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在科技文化方面仍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时期河南涌现出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唐甄魏源等在全国深有影响的教育家、哲学家;洪升、孔尚任等杂剧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杰出的小说家;袁枚、等散文家等。

其中洪升的《长生殿》曹雪芹的《红楼梦》全国闻名。科技方面,清代开封相国寺铸的大铜钟和河南潢川县铸的铁旗杆为代表,反映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治铸水平。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繁荣发展和陈氏太极拳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于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南在清朝时期的发展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地位方面虽有所下降,但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也奠定了河南成为农业大省基础。

6. 近代航运业发展

敦”号是招商局购买的第一艘巨轮,是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的第一艘商船。

7. 简述世界航运业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史是怎么样的?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较早,主要起源于鸦片战争时期,前期发展较缓慢,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保险行业成为我国市场上发展最快的行业,如今在我国的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

  夹缝中生存发展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三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斗争的兴起,赢得了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对洋商的抵制。从1912年到1925年,国内陆续创办了华安合群等30余家民族保险公司,华资寿险市场一度兴起,但由于经营不善,其中停业者居多。

  新中国后保险行业的发展

  建国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到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最后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

  现在现状

  保险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逐步拓展。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企财险、货运险、家财险、汽车险等几个保险业务种类。此后随着国内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业务领域逐步从财产损失保险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业务和产品体系。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实现原保费收入9789亿元,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针对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突破保险产品传统保障功能的限制,开发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发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适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等。在产品贴近市场的情况下,营销创新与时俱进。从个人营销代理到现在的通过银行、邮局、车行等机构代理,甚至通过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便利、质优价廉的保险服务。在做到服务创新的同时,理论创新为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慧择提示: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史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而不断的在发展,中国保险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险业务出现大发展,行业实力显著增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保险行业继续探索,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

8. 中国航运发展史

人类航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航海、大航海时代和现代航海。

  最初人类航海的冲动与生存和好奇心有关。海洋的渔盐之利,还有对远方的兴趣,促使人类以最原始的航海工具,比如独木舟和木筏,走向海洋,所达到的成就令今天的人们也感到惊奇。15世纪之前,航海有两个集中的海域,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地中海。陆地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作者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思考题来说明这一点;而海洋是平坦的,只要有了船,就能够到达沿海各地,因此航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作者重点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丝之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我国南方重镇广州就是因海上贸易而得以快速发展的。这段历史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高潮,航海的船舶在南京建造,经由长江下游航道出海。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地中海国家既要抢夺本区域的制海权,又要争夺通往海上丝路的便利条件,军事纷争不断,各国甚至鼓励针对敌国的海盗行为。眼看在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航道。地中海的世界如此拥挤、狭小,为何不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外去探索更大的海洋?这个念头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生动地刻画了大航海时代的人和事。

  首先是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一步步地探索,成功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从此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就无须经由地中海了。葡萄牙国王资助海军和航海家,为的是从东方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实际上也获益丰厚。西班牙不甘落后,派出哥伦布三次前往东方。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葡人往东可以达到印度、中国,那么西班牙船队往西为什么不能到达? 结果歪打正着,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再往后,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葡、西两个南欧国家,竟然一度瓜分了全球海洋!

  接下来,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加入了世界大洋的争夺。荷兰人提出新的领海范围主张,通过经营海洋而崛起。然后英国以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变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地方都曾经是其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的结尾,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全球海洋。葡、西殖民者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及其以南的陆地,而英、法殖民者占据北美大陆。

  大航海带来大开发,移民引起的疾病、生态、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没有提到,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中国游离于大航海时代。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不再过问世界海洋之事,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但后果是很严重的,1840年,西方列强开着炮舰出现在中国的海岸。

9. 中国航运业近代发展史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10. 航运发展历史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

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直至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全长为1119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超过汉江,居长江支流之首。

昭化以上为上游,行经高山地区,多暴雨,有“一雨成灾”之说;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有航运之利;合川以下为下游段。嘉陵江切穿华蓥山南延 3支脉后。形成风光奇丽的沥鼻、温塘、观音3峡谷,于重庆汇入长江。

上游白龙江建有碧口大型水电站。水运年货运量占四川内河航运年货运量的四分之一,是四川的重要航道。江中鱼类多达163种,居四川省各河之首。广布于嘉陵江流域的紫红色砂泥岩,质地松脆,植被覆被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