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青岛天时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平均工资为6447元/月,其中60%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4000一6000元/月,20%的工资故入住于区间6000一8000元/月。据分析数据统计,青島天时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年终奖平均6166元。 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2015年12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联合其下属10家成员单位共同出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注册成立了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长达5年的建设,占地面积29329㎡(44亩)、建筑面积49401平方米,高度99米,总投资约2.52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2.5亿元。 这是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直属的第一家海洋装备研究院,体现了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在青岛海洋装备领域的重要布局。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随着中国船舶集团的横空出世,海装院的名称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原定的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改为“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成为中船集团在青岛的研发中心、办公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和成果展示中心。 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装备不属于新兴产业,但是属于战略和未来有发展产业。对于任何滨海国家来说,海洋都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必须做为一个长远的重点产业来对待,所以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政策。因此,随着人类慢慢将目光转向海洋资源,必然会带动未来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为一门产业来说,也有着其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4.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代表企业分布图中国重工主要业务涵盖军工军贸、船舶制造及修理改装、舰船装备、海洋经济产业、能源交 通装备及科技产业等五大业务板块,为全产业链的舰船研发制造上市公司。作为海军装备的主要 供应商,公司军品业务领域主要包括:航空母舰、核动力潜艇(分包)、常规动力潜艇、大中小 型水面战斗舰艇、大型两栖攻击舰、军辅船等。 中国重工所属板块:2025规划 HS300_ 北京板块 船舶制造 风能 海工装备 航母概念 沪港通 沪股通 军工 融资融券 上证180_ 上证50_ 一带一路 证金持股 。 5.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有哪些海洋工程装备的分类: 1、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2、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 3、海洋浮体结构物。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 。 6.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上海、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核心通用芯片,探 索新型材料产业化应用,提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能力。在 合肥、重庆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提高高世代掩膜板等关键 产品的供应水平。依托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 贵州,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和信息 技术服务,培育壮大大数据服务业态。在物联网重大应用 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省市和云计算示范城市,加快物联网、 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以及能源、环保、安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2、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依托上海、四川、江西、贵州、重 庆、湖北、湖南,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发展航空航天专用装 备。在浙江、安徽、湖南、重庆、湖北、四川、云南发展高 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打印、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 制造装备。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重庆、湖南, 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设备、系统、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在湖南、安徽、四川、贵州发展高铁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在 湖南、重庆、浙江、江苏发展城市轨道车辆制造。在上海、 江苏、浙江、湖南、重庆、安徽、四川,发展大型工程机械 整车及关键核心部件。 3、汽车产业集群。依托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武汉、 合肥、芜湖、长沙、重庆、成都等地现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提高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推进低碳化、智能 化、网联化发展。依托浙江、安微、湖北、江西、湖南等零 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提升动力系 统、传统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系统、零部件的技术和性能, 形成中国品牌汽车核心关键零部件自主供应能力。在上海、 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支持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电动汽车智能 化技术、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 4、家电产业集群。以江苏、安徽为重点区域,做强家电生产基地,按照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发展方向,完善产业 链,加快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升级等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发展智能 节能环保变频家电、健康厨卫电器、智能坐便器、空气源热 泵空调、大容量冰箱和洗衣机等高品质家电产品,推动家电产品从国内知名品牌向全球品牌转变。 5、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纺织服装设计、研发和贸易中心,提升高端服装设计创新能力。 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建设现代纺织 生产基地,推动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合理分工。依托云南、贵 州等地蚕丝和麻资源、少数民族纺织传统工艺、毗邻东南 亚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纺织品。在江苏、浙江加快发展 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及产业化。依托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加强资源集聚和产业整合,全面推进清洁印染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 7.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存在问题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8.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海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的简称。 学校注重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现有各类实验室71个,建成了以国家、军队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专业实验室为主体,以基础实验室为支撑的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图书馆藏书63万册,电子期刊1.8万种,电子图书150万种。订购有清华学术期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群等10个全文数据库和75个文摘数据库,已基本形成以学科体系见长、海军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是“湖北省研究及文献收藏单位”。 学校适应军队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实施大科研战略,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5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军队一等奖37项。国际首创的“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9.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全景图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位于烟台开发区,可容纳3000名研究生,研究生院定位在创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互为验证,突出先进性,兼顾互补性,强化特殊性,形成由多点前瞻性优势和技术特色支撑的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方向体系,为船海学科基础研究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发展服务,着力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实验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引培基地、涉海学科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 10.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中海油三大工程分别是将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和绿色发展跨越工程。 扩展资料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集团公司“1534”总体发展思路,以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着力推动油气保供能力“再增强”。 要全力打好勘探进攻战,夯实储量资源基础。 坚持油气并举、海陆并进,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以提高勘探成功率为重点,力争早日实现新区新领域重大突破。 要全力打好上产主动战,做大油气产量规模。 紧盯年度国内原油、天然气新目标,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内油气上产总目标赢得主动。 要全力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稳定保供能力。加快推进油气产能建设,紧盯新项目年度建设产能和设计产能目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如期投产。 二是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加劲”。 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我国海洋油气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任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聚焦践行“双碳”目标要求,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再提速”。 要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完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双碳”行动方案实施,深化内部挖潜,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减碳,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新能源新产业培育,推动公司产业结构从单一传统油气向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转变。 |
上一篇:海洋石油682图片(海洋石油701) | 下一篇:海洋科技展会(海洋产业博览会) |
中海集运自有船舶(中海集运) |
2023-03-20
|
查看详情 >> |
船舶DSC是什么意思(航海dsc全称) |
2023-03-17
|
查看详情 >> |
船舶求职网(船员求职船舶招聘网) |
2023-02-27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