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甲板机械 > 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主任)
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主任)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17 04:06    点击:299   编辑:admin

1. 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主任

SSN688 洛杉矶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690 费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691 孟菲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698 波尔莫顿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699 杰克逊维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0 达拉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1 拉乔拉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5 克里斯蒂.科珀斯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6 阿尔珀库瑞奇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8 明尼阿波利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09 海曼.G.里库维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0 奥古斯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1 旧金山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3 休斯敦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4 诺福克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5 布法罗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7 奥林匹亚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8 火努鲁鲁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洛杉矶级改进型688VLS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19 普洛韦登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0 匹兹堡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1 芝加哥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2 基韦斯特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3 俄克拉荷马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4 路易斯维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25 赫勒那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0 纽波特纽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洛杉矶级改进型IMPROVED 688-688I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1 圣朱安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2 帕萨迪那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3 阿巴尼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4 托派卡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5 迈阿密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6 斯克兰顿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7 亚里山德里亚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8 阿什维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59 杰斐逊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0 安纳波利斯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1 斯普林菲尔德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2 哥伦布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3 珊特.斐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4 波瑟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5 孟特佩里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6 夏洛特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7 汉普顿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8 哈特福德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69 多伦多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70 图森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771 哥伦比亚号核动攻击潜艇  SSN772 格林维尔号核动攻击潜艇  SSN773 夏延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2.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21 海狼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22 康涅狄格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SSN23 吉米.卡特号核动力攻击潜艇  3.战略核潜艇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18艘(SSBN726-743) 俄亥俄战略型核潜艇  “俄亥俄”级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迄今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是与前苏联争夺核优势的“杀手锏”。因为它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所携载的威力巨大的弹道导弹,所以被称为“当代潜艇之王”。该级首艇“俄亥俄”号于1974年开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总共建造18艘。  “俄亥俄”号1981年11月11日服役  “密歇根”号1982年9月11日服役  “佛罗里达”号1983年6月18日服役  “佐治亚”号1984年2月11日服役  “亨利•M•杰克逊”号1984年10月6日服役  “亚拉巴马”号1985年5月25日服役  “阿拉斯加”号1986年1月25日服役  “路易斯安那”号1997年9月6日服役  “内华达”号1986年8月16日服役  “田纳西”号1988年12月17日服役  “宾西法尼亚”号1989年9月9日服役  “西弗吉尼亚”号1990年10月20日服役  “肯塔基”号1991年7月13日服役  “马里兰”号1992年6月13日服役  “内布拉斯加”号1993年7月10日服役  “罗德岛”号1994年7月9日服役  “缅因”号1995年7月29日服役  “怀俄明”号1996年7月13日服役

2. 潜艇研究所所长

潜艇的样子并不威武,甚至可以说不怎么像普通的舰艇,它的形状称作“水滴型”或“纺锤型”,能减少水的阻力,使潜艇在水下游得又快又远。

潜艇的外壳里面还有一个内壳,也叫固壳。它是一个圆柱形的大筒子,主要用来承受海水压力。内壳里面用隔板分开,分成为指挥舱、导弹舱、鱼雷舱、士兵舱等许多舱室。潜艇内外壳之间的容积,叫做水柜。潜艇之所以能潜善浮,主要就靠水柜起作用。潜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装有升降舵,它们和鱼的鳍一样,只要改变舵与水面的角度,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潜艇改变深度,向上或向下航行,操作很方便。另外,艇尾还装有方向舵。能使潜艇左、右转弯或保持航行方向。目前,大多数潜艇所用的动力是柴油机和蓄电池。潜艇上装备的武器主要是鱼雷、水雷和导弹。

现代潜艇的首要任务是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也可用来完成侦察、布雷和巡逻等任务。

3. 武汉船舶701研究所

1、中国舰船研究院前身隶属国防部,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军品技术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主要从事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舰船系统顶层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系统工程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各研究所有机构成完整的舰船武器系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技术体系。

2、中国舰船研究院在北京,是以前所有船舶研究所的主管单位(也就是说,以前701所也归属其下),偏行政,后来船舶系统改革,把各研究所剥离出来自立门户,各研究所与中国舰船研究院并列,地位相同,研究院也就自力更生、自己做项目了。

701所在武汉,全称是叫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就是从事船舶总体设计的单位,是各种军用主力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大船”的研究设计单位,现在也在做民船项目。

4. 核潜艇研究所所长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5. 武汉719核潜艇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是大型国企,,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

6. 核潜艇研究所首任所长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 ),中国核潜艇之父 ,广东汕尾人 ,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 ,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 ,江南电竞网站官网入口网址 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7. 武汉701研究所潜艇部主任是谁

K-3号艇627型鲸级,北约称为十一月级

658型H-1子型(北约称为旅馆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与对使用核动力持谨慎态度和对潜艇及其核动力装置采取多型号、小批量生产方式的美国不同,急于赶超美国的苏联还在尚未得到第一艘核潜艇及其动力装置的最终试验结果之前,就展开了第一代核潜艇的多型号、大批量建造工作。从1959年到1967年,先后有12艘627A型鱼雷核潜艇、8艘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北约称为旅馆级)、5艘65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为回声-Ⅰ级)、29艘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为回声-Ⅱ级)建成服役。

659型(北约称为回声-Ⅰ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因导弹不能攻击活动目标的原因最终全部被改装为普通的659T型核动力攻击潜艇

其中658、659和675型艇均由第18中央设计局(今“红宝石”中央海洋技术装备设计局)设计。苏联第一代核潜艇均采用双壳体结构,有较大的储备浮力,均使用包括2座BM-A型反应堆的双轴核动力装置。但该动力装置特别是其蒸汽发生器的工作可靠性并不高,使用过程中事故不断,并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虽然苏联在60年代以前建造了一大批核潜艇,但它们在服役初期实际上还不具备作战能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海军没有一艘核潜艇可以派到大西洋去执行任务。

675型(北约称为回声-Ⅱ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水面发射П-6反舰导弹

直到60年代初,苏联才完全解决了核动力装置工作可靠性不高的问题。但由于噪声大、电子设备和导弹武器性能落后,苏联第一代核潜艇到70年代前已经老化过时,因此苏联从6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将全部659型和部分658型艇改造为659T和658T型鱼雷核潜艇以及658C型通信潜艇。而658型弹道导弹核潜艇K-149号艇换装Д-9导弹发射系统和6枚P-29潜艇弹道导弹后,成为701型艇(北约称为旅馆-Ⅲ级)。后来,部分675型艇先后换装П-500“玄武岩”和П-1000“火山”导弹系统,成为675M型和675MKB型艇。

苏联海军从1967年起开始装备更先进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667А型宽突鳕级(北约称为扬基级)。该级艇装备Д-5导弹发射系统和16枚Р-27潜射导弹,导弹系统布局与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相似,并保留了苏联国产核潜艇的双壳体结构特点。

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苏联代号:705级是苏联第二代攻击核潜艇,该级潜艇自设计,建造到最后服役一直充满了争议。阿尔法级是苏俄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潜艇。

该级首艇于1960年中期开工,1970年在列宁格勒的苏达米赫船厂完工。与正常计划相比,建造时间很长,很可能这是一条样艇。在1974年该艇被拆毁。此后,于1979-1983年间在苏达米赫船厂和北德文斯克建造了6艘。

941型战略核潜艇,北约代号:台风。是苏联最大的弹道导弹潜艇,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潜艇是苏联在冷战时期为了达到确保相互毁灭而建造的。它由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完成,与它的对手,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相比,体积近乎于是俄亥俄级的两倍。台风级装备20个导弹发射管装载SS-N-20弹道导弹。其射程达到8300公里,可以让台风级打击到与它同处一个半球的任何一个目标。

阿库拉级总共有3个型,分别是阿库拉I型、阿库拉改进型和阿库拉II型。其中阿库拉II型的建造已经是苏联解体之后了,已知的建造了4艘,而该型潜艇也是苏联研制的最后一型核潜艇。

个人感觉阿库拉级核潜艇和阿尔法级核潜艇从外形上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阿库拉级采用了良好的水滴状外型,在艇体结构上为双壳体。里面一层为耐压壳体,用钛合金制造。钛合金的耐压壳能保证“阿库拉”级在深达650米左右的海底安然无恙。当年美国海军首次发现“阿库拉”级潜艇能够下潜到650米的水下时,竟然不知所措。因为即使在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反潜武器的打击深度和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均不超过500米。

8. 核潜艇第一任所长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获过众多奖项。

黄旭华: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