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航运信息 > 清华大学海洋研究院(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
清华大学海洋研究院(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29 17:40 点击:201 编辑:admin

1. 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于2001年,座落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合作创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直属清华大学,为清华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是清华大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有在校生23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320余人),未来将逐步达到3000余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教师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双基地教师、博士后和兼职教师为辅。目前,有专职教师140余人,博士后60余人,双基地教师150余人,兼职教师30余人。郑健超院士、姚新生院士、袁隆平院士、孔祥復院士、辛世文院士、李立浧院士、钱易院士、卢强院士、朱静院士、陈肇元院士、陈立泉院士、李龙土院士、范维澄院士、赫吉明院士、苏纪兰院士都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担任双聘教授或双基地教师。

同一学校,同一品牌,秉承同一文化传统,创业创新,南国谱新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坚持“扎根深圳,心系清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凝练了“国际化、创业型、复合式”人才培养特色,秉承清华“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探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原创性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努力为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清华大学探索异地办学经验、为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深圳研究生院设生命与健康、能源与环境、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与交通、先进制造、海洋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管理七大学部,依托校本部的综合优势,瞄准深圳市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化升级需求,着力发展信息、先进制造、网络与媒体技术、环境、材料、新能源、物流、海洋等学科,培养高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清华大学CMI医院管理研究院也落户深圳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招生专业主要为:

硕士:土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海洋科学 、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 、哲学 、教育学 、艺术学 、生物医学工程等。

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

2. 清华大学海洋工程学院

没有

清华大学是所综合性重点大学,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清华学子是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专业,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师范类专业。

3.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

2002年12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工程学部、信息学部、管理学部和文理学部。

2003年10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入驻深圳大学城。

2004年3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生命科学学部。

2010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五个学部整合调整为生命与健康、能源与环境、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与交通、先进制造、社会科学与管理六个学部;同时,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规划建设四个创新基地,获得市校批准。

2011年7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海洋学部成立。

2012年1月,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落户深圳研究生院;4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落户深圳研究生院。

2014年9月,清华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共同创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广州签署协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办学基础上,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

2018年12月1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深圳举行。双方将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并依托国际研究生院建设高等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融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

4. 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怎么样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大学,长期排名第一。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海洋工程”等六个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海洋学科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和工程优势、深圳市的创新优势和毗邻南海的地缘优势,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助力深圳市和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和创新发展,并有力地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

海洋技术与工程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可到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检验等部门从事海洋结构物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贸易工作,也可从事海洋油气开发以及航运管理、海上保险等,也可以到海洋开发、航务工程、船舶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相近专业部门工作。

该专业毕业后可从事声学、电子、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可在渔业机械、石油、地质、海洋仪器、医疗仪器等部门从事设计、生产和科研工作,前景很好。

5. 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官网

1988年全国大学排名,

【综合类17所】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湘潭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政法学院

【理工类53所】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长沙工学院

——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

——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徐州矿业学院、中南矿冶学院

——南京航空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华东工程学院、武汉建材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武汉测绘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北电力学院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农学类九校】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

【医学类六所】 ——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南京药学院

【外国语二所】

——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

【艺术类一所】

——中央音乐学院

6. 清华大学海洋学院

该专业非常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受到较强工程实践和研究能力训练,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建造、检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毕业生可到沿海地区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的大型企业及机关部委从事设计、制造和检验等工作

7. 清华大学海洋生物

中档

海洋丽姿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和清华大学化工系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历经近十年潜心研究,从多种珍贵海洋生物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精制而成,品质保证,功效确切,其研制过程是和研制新药程序一样科学严谨,拥有大量的科学实验资料和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报告。

8. 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院长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9.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与工程

清华大学2021年在吉林省普通理科高考提前批只有2个定向招生名额,全是定向到兵器工业的。一个是机械工程,另一个是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然而,清华大学这2个定向招生名额,已经是在第二轮征集志愿了!如果说是第轮征集志愿之前,清华大学因为偶然的因素,吉林考生没有在提前批报考的,也还说的过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