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航运信息 > 中国预置船(海上预置船)
中国预置船(海上预置船)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0-25 13:30 点击:106 编辑:admin

1. 海上预置船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战争中的美军物流:

  

  1、按现代物流的主流观点,现代物流的形成是源于"二战"时期美军军用物资的后勤供应。

  现代物流经历了三次物流价值的发现。

  (1) 福特在1913——物流价值的第一次发现

  (2) 第二次世界大战——logistics——物流价值的第二次发现

  (3) 电子商务催发了物流热——物流价值的第三次发现

  由于军用装备的运输和储存环境通常是最为恶劣和不可确定的,因此美军从二战时期开始对物流价值的发现和物流体系的构建无疑是对现代物流的一次强力刺激。

  军事高科技大量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二战较之以往战争,不论是作战时空、武器装备、作战方式方法,还是后勤保障以及军事物流理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战以前,军事物流主要侧重于仓储和运输两大功能,而科学的、成熟的现代军事物流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物流实践。二战中,美军利用运筹学方法展开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军事物资供应的诸多棘手问题,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将它形象直观地称作“物流”,随后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海湾战争中的美军物流

  

  有人做过统计,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平均不到五年世界范围内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具有十分鲜明的代表性。这次战争中,美军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在短短42天内迅速达成战争目的,而且地面战争只持续了不到100小时。

从现代军事物流的角度来看,海湾战争中美军共调集了55.4万军队,为了保障部队的衣、食、住、行、战,美军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本土和欧洲各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运送了各类物资770余万吨,相当于把一个中等城市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了中东沙漠。

  海湾战区距离美国本土十分遥远,海上距离1.7万公里,空中距离1.1万公里,需要动用大量的运输力量才能及时完成大规模的物流任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平均日运送物资4200吨,物流时效之高前所未有。

  此外,由于海湾战争使用了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复杂的武器系统使各类配套物资的品种大量增加。据统计,仅美军国防后勤局提供的物资就达226万项。大量的物资品种给物流过程增加了难度,使物流环节更加复杂。

  纵观海湾战争,美军不仅打赢了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而且成功地导演了一场高难度的跨国军事物流。

  

  3、美军物流的特点

  

  3.1 雄厚的军事海空运力量。

  

  美军历来十分重视军事海空运力量的发展。比如:在军事海运船只的建设方面,美军明确要求海运船只单艘航速快、单船吨位大、有综合补给能力、自卫能力强、有直升机平台;在军用运输机的建设方面,要求载重量大、可靠性强,能够在建议跑道起降等等。截止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共有军事海运船只1900余艘,总吨位达到4600万吨;共有13个运输机飞行联队,包括110架C-5“银河”式运输机,234架C-141“星”式运输机和460架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运载总量可达37700多吨。

  美军不仅海空运力量雄厚,而且战备水平很高。军事海运船只和空运飞机的完好率均保持在90%以上,在航率和出动率达到80%以上。同时,美军还建有与军事海空运力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如码头和机场,吊装和搬运工具等,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

  

  3.2多层次配置的军事物流网。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在海外占据了大量的军事基地,用于储存军用物资。战后这些军事基地经过大幅度扩建、增加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一个与美军战略方向相一致,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中间基地为桥梁,以战区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多层次配置的军事物流网。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东西海岸的本土基地是美军作战物资的主要供应源;在关岛、菲律宾、迪戈加西亚、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等地的海外军事基地基本上担负这次战争的物流中转任务;在沙特、阿联酋、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海湾邻近国家的前进基地则构成了直接支援战区作战行动的前沿物资补给点。

  这个点线结合的军事物流网对美军取得海湾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正是由于具备了完善的军事物流网,美军才能够储存大量的军用物资,并将这些物资由美国本土或欧洲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遥远的海湾前线,及时满足了美军的作战需求。

  

  3.3先进的军事物流装备和信息平台

  

  美军在军事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物流业中开始广泛应用的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讯技术等技术就源于美军军事物流实践。

  美军在发展现代军事物流的过程中,广泛采取了搭建信息平台的方式,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链接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对物流配送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进行“无缝链接”。20世纪90年代初,美军就开始了“物流网点”的建设。

  机构上,由一个部门将过去几个部门分散管理的运输、补给、维修和其他保障职能统管起来。这个部门可以使用战场指挥通信渠道,了解作战部队的情况,掌握必要的指挥信息,因而能够准确预测,甚至预先在战场上配置所需物资。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几乎投入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所有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了保证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美军也投入了大量现代化的军事物流装备。这些物流装备包括:载重量可达120吨的C-5运输机,担任快速运输任务的C-141运输机,对跑道条件要求较低的C-130运输机;UH-60多用途直升机、CH-47运输直升机和CH-53运输直升机为近前输送提供了方便;KC-10A和KC-135空中加油机发挥了空中油料库的作用。在地面运输过程中,美军广泛使用了M988系列高速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M939系列中型运输车和M977系列重型运输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海运装备。美军的海运装备中有13艘海上预置船,12艘浮动基地船,8艘快速海运船。其中海上预置船排水量4-4.8万吨,长205-250米,航速在17节以上。每个海上预置船中队(3-4艘)可运载1.7万人的海军陆战远征旅30个战斗日所需的全部物资。12艘浮动基地船包括:2艘油轮,4艘集装箱船,2艘普通货船,2艘滚装货船,2艘医院船。这些船只通常停泊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基地,船上满载着陆军和空军所需的装备和物资。8艘快速海运船是现代化大型运输船,因其最高航速可达33节,故称为快速海运船。快速海运船是美海军最大的船种之一,长达288米,满载排水量5.5万吨,有五层货运甲板,比它大的只有航空母舰。8艘快速海运船能装载1个装甲师或机械化师的主要装备和物资。

  这些海运装备既是得力的运输工具,也是一座座海上浮动仓库,集储存和运输为一体。船上各类装备物资成建制地配套储存,避免了因缺少某种装备物资影响整体战斗力的发挥。由于这些海运装备有的是提前预置好的,如13艘海上预置船和12艘浮动基地船;有的采用了滚装技术,如8艘海运船,尽管有五层货运甲板,但各种坦克和车辆可以经过通道和滑轨十分方便上下,装卸起来十分方便。这样就简化了物流的中间环节,加快了物流过程。1990年8月7日美总统正式下达出兵命令,8月15日美军的海上预置船就在沙特港口卸下了第一批装备物资。尽管每艘快速海运船排水量达到5.5万吨,从接到命令到备航完毕,平均时间也都不超过7天。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为了使美军的物流活动能够准确高效地实施,美军还使用了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如军事海运局使用了“联合部署系统(JDS)”协助调节物流的海上运输过程。该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卫星通信网与其它指挥系统相联,从而把战场所需求的物资按预定的时间运到指定的地点。军事空运司令部使用了全球决策支持系统(GDSS)指挥和协调“沙漠盾牌”行动中的空中运输,该系统跟踪和指挥了约10500架次的运输机,运送了大约41.5万兵力和39.5万吨军用物资。

  先进的军事物流装备和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美军物流的时效,为美军在战争初期快速赢得战场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4完善的动员机制。

  

  美军认为,动员和组织民间力量支援军队,是提高军事物流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战时能够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协同完成军事物流任务,美军不断加强军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动员机制。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健全动员机构。这些动员机构包括“紧急动员与准备委员会”,该机构是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之下专设的,领导12个部际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国家的动员政策、动员程序,制订并监督国家紧急动员计划的执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行动;另一个动员机构是“联邦紧急管理署”,该署是国家紧急动员、民防、救灾抢险的办事机构,在10个行政区设有办事处,主要负责协调国家各部门动员计划和各州的动员准备工作,监督各方动员工作的落实。此外,在政府各部门还设有动员局(外),具体安排本部门的动员准备工作,并同有关单位互派联络员进行协作,保持密切联系。

  (2)制订周密的动员准备计划。为了使动员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国家一级有动员准备的总体方案。方案包括战略物资储备等长远规划和战时部分工厂收归国有、征集交通运输工具等紧急动员方案,并有与总体方案相配套的具体动员计划。根据这些动员计划,各部门、各地区还有具体落实计划。

  (3)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战争动员法规。这套法规既有《国家安全法》、《战争权限法》、《国家紧急状态法》等具有母体性质的基本军事法,也有《国防生产法》、《国家安全物资法》、《国防设施法》、《商船法》等一系列具体的相关法规。

  健全的动员机构、周密的动员计划、完善的动员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平时各项动员准备工作的进行,保证了战时能够快速实施高效的动员。在这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动员和征用了商船106艘,占美军出动运输船总数的58%,向海湾地区运送物资468万吨;有20多家航空公司近200架大型民用运输机参加了“沙漠盾牌”空运行动,飞行1900架次,占美军出动运输机总架次的20%以上;征用了7个州的铁路和2660节火车车厢以及6700辆运货卡车,担任美军装备物资在本土范围内的运输任务。美军装备物资在本土范围内的运输任务基本上是由这些民间运输力量完成的。

  令人关注的是,美军动员和征用的106艘商船中有40只外籍商船,可见美军的动员准备工作不只局限于国内,而是扩大到了国外。由于充分动员和利用了民间及盟国的物流资源,因此在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美军的物流效能,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倍增器”。

  

  总结:  

  从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美军在军事后勤运输领域的实践直接促成了物流概念的提出和物流活动的成熟。

  透过海湾战争的硝烟,人们领略到了信息化对现代战争的巨大保障。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都积极规划建设完善的物流网络,广泛运用的电子信息通讯技术。这些都对国民经济中的物流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 船上人员配置

25人,一条五万吨散货船最多配备25人(有的24人)如果最低配备(海事局认可的最低人数配备)17人,正常为25人如下,船长,政委,轮机长,(3名船上领导)甲板部大付二付三,水手长,木匠,六名水手共11人。

轮机部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机工长,4名机工,电工1人共9人。厨工1人,服务员1人。共计2人,有的船没有电工就是24人。

3. 海上交通船

因为在郑和下西洋以前没有海上交通往来。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1]),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2][3],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4. 海上的船舶

内贸货轮船员:14人左右:

        船长、大幅、二副、三副、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机工3人、水手三人、大厨

远洋货轮船员:20多人:

        远洋货轮一般都在4-30万吨,全船人员一般定员19-24人。除船长、政委外,高级船员8人普通船员10人,厨师2人。

按照类别分为普通海员和高级海员,船员职位如下:

1. 普通海员(又称支持级海员)

水手长、机匠长、一水、二水、机工、实习水手、实习机工、厨师,焊工等。

2. 高级海员又分管理级和操作级

(1)管理级: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俗称TOP4),政委(政委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没有,现在的船上政委普遍不会单独安排一个人,会让有党籍的TOP4中的一员兼任,底薪每月加1000人民币)

(2)操作级:二副,二管轮,三副,三管轮,轮机员助理,驾驶员助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运输船舶已形成种类繁多、技术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庞大船队。船舶同其他运输方式所用工具相比,优点是运载量大,营运成本低的特点,支撑着70%的全球货运。

5. 海上船舶定位

2009年1月17日,也门海域发生沉船事故。说到海船,你可知道,海船是怎么辨别航向的?现在,就来了解一下!

坐在古代海船上,航海家是靠观测日月星辰来估测方向的。要是遇上了阴雨天,看不见日月星辰,就靠指南针来定向。指南针是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发明的,很早就应用于航海事业。在宋代,指南针已作为一种测向工具应用于海船上。

在古代,水手们使用的指南针是一种水罗盘,它是由指南磁针与方向盘组成的。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东南亚、阿拉伯和东部非洲,乘坐的宝船上就装有水罗盘。

现代船舶上装备的测向仪器则是罗经,它包括磁罗经和电罗经两种。

磁罗经是在罗盘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磁针由永久磁铁制造,具有磁性,在地球磁场作用下能指示南北方向。但磁罗经易受钢铁船体的磁性及船上电气设备磁性的干扰,因而产生误差,影响到测向的精度。

电罗经是利用陀螺原理制成的,它的“心脏部位”是陀螺仪,陀螺用高速电机驱动,一经启动,便绕着自己的轴线高速转动,固定地指向正北,并不受地磁的影响,所以可用来指示方向。

船舶在海上航行,必须随时知道自己的船位,并随时检测船位是否在预定的航线上,这项工作就是船舶的导航。船舶是怎样确定自己的船位,并确保在预定航线上航行的呢?

测定船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被称作航行推算法,从航行的起点算起,根据罗经指示的航向,计程仪提供的里程数,在海图上推算船舶的位置。第二种则是船位测定法,它包括观测天体定位的天文导航和接收无线电波定位的无线电导航。

所谓天文导航就是利用观测天体的仪器六分仪来测量天体高度。六分仪是一种手提式的测角仪器,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位角和距离。六分仪既可以测定两个目标间的水平夹角和垂直夹角,也可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天体的高度。用六分仪测得天体的高度后,再查找天文历,就可得到天体此刻的地理位置,从而再测得船舶的位置。

通过岸上或岛屿上的无线电导航台发出电波可以进行无线电导航,此时,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利用船上的无线电测向仪就可以测得无线电导航台的方位,连续测位或再测得另一个已知位置的无线电导航台,便可以测得自己的船位。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则可以进行卫星导航,导航的卫星在地球轨道上有规律地运动,因此可作为海上航行的定向标。利用卫星导航的船舶要配备专门的设备,以便测得所需要的导航参数。依靠卫星导航测定船位的过程是完全自动进行的,精确度较高。

船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还需要“耳目”的帮助,这“耳目”便是航海仪器和航海设备。

现代船舶的“眼睛”是雷达,船用雷达由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天线和电源等部分组成。发射机用以发射无线电波,接收机用以接收由目标反射回来的电波,显示器是将回波信号经过变频、中放和检波以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哪个方向有回波,哪个方向就会有目标,如此,便可测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

船舶上装了雷达,就可以对周围海面情况了如指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哪怕是在狂风暴雨天气,有了船用雷达就可以“看清”周围海面的情况,以保证航行的安全。

现代船舶的“耳朵”则是声呐。声呐由发射器、接收器、指示器或记录器和电源等部分组成。发射器发射声波,接收器接收遇到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指示器或记录器便将接收到的声波放大,在指示器中指示出来,或在记录器中记录下来。

船舶上装上了声呐,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测得海底礁石和沉船的位置,而且还可以测得海底的深度,保证航行的安全。对于军舰来说,利用舰上声纳更可以测得水雷和潜艇等水中目标。

除了上述仪器和设备,现代船舶上还装备别的航海观测仪器,比如,有用于观察的航海望远镜,用于测量目标距离的测距仪,用于测定目标方位的方位仪和用于测量航程的计程仪。此外,还有计时用的船钟、秒表,测量深度用的测深仪,用于供航海参考的海图等。它们均是必不可少的航海工具。

现代船舶靠了这些航海仪器、设备的帮助,才变得“耳聪目明”,能够准确地掌握海上的情况,以保证航行安全。

6. 海上基地船

最快为22~24公里

一般渔船的时速约为18到22节,也就是大约20至24公里时速。至于海上呆几天,那要看船是不是一直在海上开的了,以及船的大小。

我们那边的渔船主要按马力来分船的大小,一般大马力的发动机,船体也大,续船能力也强。250马力以上的,捕鱼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很正常。有的船,比如深海拖网捕捞船,或是捞珊瑚的船,会开得比较远,跑到台湾甚至日本一带的海域进行捕捞。

7. 海上城市船

现在的水上城市基本是无小地图 钓鱼岛这名字的地图沉默版本里我以前玩的不下十种这种名字但是不一样的地图 幽灵船的小地图也少 不过一些论坛还有这个素材卖因该是有小地图 麒麟洞这个地图好像很老了 我也不记得了

至于刷怪的文本以及怪物DBC设置建议找个有地图的端导出数据在导入到你的端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