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龙取水是怎么回事?有谁见过啊“龙取水”,其实就是“龙卷风”在经过水域时,把河水、湖水卷起的现象。我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龙卷风,都是见过“大旋风”,卷起地上的沙土、杂物、木块。 古代的人,对大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很多自然现象都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去理解,总以为冥冥之中存在着神秘的主宰,就想象出来了神、鬼的概念。 就是现在的中国,还有许多的文盲、科盲,满脑子的迷信观念。 二、龙的第九子来源是什么排行 名称 老大 囚牛(qiú'niú) 老二 睚眦(yá'zì) 老三 嘲风(cháo'fēng) 老四 蒲牢(pú'láo) 老五 狻猊(suān’ní) 老六 赑屃(bì'xì) 老七 狴犴(bì’àn) 老八 负屃(fù'xī) 老九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九的来历: 螭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螭吻,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希望能帮到你! 三、关于龙的问题大家说的都错了!其实,纵观华夏五千年,中国历来的各种文献上龙的样子,都是以有角、有鳞、无翼居多,古籍记述龙之形象多而不一,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由此可见,有角、有鳞、无翼的龙是螭龙。螭龙是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螭龙在各个朝代中的形态古籍中也有记载: 战国时期,蟠螭纹头部的特征是圆眼、大鼻、眼尾稍有细长线。双线细眉,上线很浅很细,往往不易看出。下线明显,猫耳,大多数耳朵方圆。腿部线条弯曲,脚爪往往向上翘起,用曲折的弧形线,尽情地把关节主要活络胛骨都表现出来。蟠螭身上的附带纹饰一般都用阴线勾勒,其中有弯茄形滴水状的阴刻纹,是战国时代的首创。在这种纹饰中又有一道、多道的细划线,尾部有阴刻线呈绞丝状,使整个蟠螭纹显得活泼有趣,这种绞丝尾也是战国首创,往往是两道阴刻线一组,也有一道一道的。 而汉代蟠螭纹眉向上竖,并往内钩,眉毛浅,若隐若现,柔中有刚。 元明时代仿汉代蟠螭,眉毛深、粗、生硬,不像汉代细致生动。鼻梁中出现细线划纹,汉代蟠螭形身体和战国的大同小异,但是出现了有两个卷云纹所组成的尾巴。 由此可见,螭龙才是中国的图腾,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
上海港口有哪些?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中国渔业捕捞船招聘(渔船招聘捕鱼工)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海船证书需要多少钱(海船船员证书需要多少钱) |
2024-03-14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