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菊石属于什么海洋生物(菊石是什么生物)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23 15:00   点击:10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菊石是什么生物

船菊石已经灭绝了。1. 船菊石是古生物之一,分布于很久以前的泥盆纪至白堊纪,据目前的调查研究,它已经完全灭绝了。2. 船菊石是一种海洋生物,随着气候变暖和水质污染等多种原因,它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它的灭绝。3. 船菊石在过去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古生态环境和古地理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今的灭绝也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现代生态环境。

2. 菊石的来源

用地质划分的。

中生代(Mes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代,脊椎动物开始全面繁荣 并出现了一些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物种。爬行动物在海,陆,空都占据统治地位, 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纪。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因为最初研究的地层明显分为三个部分而得名,开始于 大约二亿年三千万年前。三叠纪时大地拼和成一块完整的泛大陆,陆地上被松柏 ,苏铁,银杏和真蕨等植物所覆盖。迷齿类两栖动物在三叠纪时大部分已经灭绝 ,只剩下全椎类,而原始的无尾类两栖动物已经出现。槽齿类爬行动物迅速发展 ,达到最大的多样性,并在晚期进化出了原始的恐龙和最早的鳄类。在三叠纪晚 期,真正的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它们与恐龙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中生代。爬行动 物成功地进军海洋,并进化出了喜马拉雅鱼龙那样的大型海洋生物。海洋中六射 珊瑚成了新的造礁生物,形成现代类型的珊瑚礁,双壳类软体动物取代了腕足类 ,菊石类在经过二叠纪末的集群灭绝后,残存的类群再次繁盛,鱼类则以全骨鱼 类占统治地位。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得名于法,瑞边境的侏罗山(现名汝拉山),开始于大 约一亿九千万年。当时的地球温暖潮湿,适宜动物生存,爬行动物在陆地和海洋 继续发展并成功占据了天空。直到侏罗纪晚期,翼龙类在天空才有了竞争者-鸟类 ,始祖鸟仍然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鸟类。侏罗纪最吸引人的动物自然是巨大的蜥 脚类恐龙,侏罗纪晚期蜥脚类达到全盛,成为地球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巨大的动物 。

蜥脚类中的地震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长的动物,长达45米,比我国著名的合 川马门溪龙要长一倍,超龙和极龙则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重约100吨,只有海洋 中的极少数鲸类才比它们重,陆地上其它任何动物包括其它恐龙在内都无法和蜥 脚类相比。

在大约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侏罗纪结束时,蜥脚类虽然没有彻底灭绝 ,却大大衰落,恐龙灭绝以后陆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巨大的动物。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得名于西欧海相地层中的白垩沉积,延续了将近七千 万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纪之一,和自恐龙灭绝直到现在的时间相当。白垩纪有 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已经完全占据了地球的统治地位。 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著名的孔子鸟最初被认为属于晚侏罗世,后被鉴定为 早白垩世。剑龙在早白垩世就灭绝了,而在晚白垩世,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却迅 速发展,特别是角龙,晚白垩世才在地球上出现,却在短时间就进化出了丰富的 种类。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 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 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现在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 大。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 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 ,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下来,成为难解的迷。

3. 菊石是什么化石

菊石化石和鹦鹉螺化石是两种不同的化石类型,它们的区别如下:

1. 形态特征不同:菊石化石是一种三叶形的生物化石,由头盖骨、腕足和壳三部分组成,而鹦鹉螺化石则是一种螺旋形的单壳类化石,它们的形态特征截然不同。

2. 生物类别不同:菊石是一种古生代的无脊椎动物,鹦鹉螺则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生物类别。

3. 保存方式不同:菊石化石的保存方式相对较好,其壳和软组织都能够保存下来,而鹦鹉螺化石则一般只有壳能够保存下来,软组织已经消失。

4. 出现时间不同:菊石是一种古生代的生物,主要出现在奥陶纪至白垩纪,而鹦鹉螺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现代,时间跨度相对较大。

综上所述,菊石化石和鹦鹉螺化石是两种不同的化石类型,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物类别、保存方式和出现时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4. 菊石是什么生物类群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

一、前寒武纪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二、古生代

1、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经形成了。

2、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3、志留纪(距今4.38-4.08亿年前):生物多样性增加,无颌类出现多样化。同时,有颌类中的盾皮鱼开始出现。维管植物(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开始侵入陆地。

4、泥盆纪(距今4.08-3.60亿年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头足类出现。无颌类和盾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与此同时,两栖类、苔藓、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和昆虫起源于这个时期。

5、石炭纪(距今3.60-2.86亿年前):陆生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大面积的森林,两栖动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出现最早的爬行类。昆虫发生适应辐射,一些原始的目(直翅目、蜚蠊目、蜉蝣目、同翅目等大量出现。

三、中生代

1、二叠纪(距今2.86-2.48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适应辐射,兽孔类成为占优势的类群;昆虫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成了蜻蜓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类群。菊石大量增殖。三叠纪(距今2.48-2.13亿年前):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加。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爬行类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早期哺乳动物出现。大陆开始漂移。

2、侏罗纪(距今2.13-1.44亿年前):恐龙多样化,翼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种类出现。原始鸟类(始祖鸟等)出现。古代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占优势。大陆继续漂移。

3、白垩纪(距今0.65-1.44亿年前):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适应辐射。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

四、新生代

1、第三纪(距今6500-200万年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昆虫发生适应辐射,并形成了大多数的现代科。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已经形成。

2、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到现在):冰川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绝灭,人类出现。

5. 菊石是怎么形成的

生命,起源于海洋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其中的97.2%是海洋。约在38亿年前,原始海洋中最早形成了生命的原生体,诞生了生命。经历了漫长的生命进化史,地球上逐渐演变成当今世界这样众生万象的生物圈。

太古时期,在原始海底出现了原始细菌和蓝藻;古生代初期,菊石、鹦鹉螺等软体动物一度称霸海洋;古生代中期,是脊椎动物鱼类的极盛时期;古生代晚期,海生动物逐渐爬上陆地,有了两栖动物和陆生动物,形成了恐龙世界;新生代,地球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天下;约在500万年前,才进化为人类。

一切陆生动物都是由海洋生命进化、从海上迁徙陆地演变形成。

6. 菊石是什么生物类型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结果,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曾经是海洋,所以有化石不奇怪。

菊石亚纲(学名:Ammonoidea)是一群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总称,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菊石化石非常适合作为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层的年代。菊石亚纲与现存的头足纲关系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亚纲,而不是鹦鹉螺亚纲的鹦鹉螺目。菊石亚纲约在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初期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最后与恐龙一起于白垩纪晚期灭绝。

我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2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因此,生活在海洋底层的菊石,就呈现在地面上,成为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变化的见证物,同时也为恢复当地的古生态环境的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7. 菊石为什么叫菊石

菊石化石

菊石是从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的鹦鹉螺目进化而来的,在其后的3亿7千万年间,在全世界的海洋里大量存在,直到白垩纪同其他海生类,诸如箭石以及陆生类恐龙同时从地球上绝种。

由于菊石进化很快、分布很广这一特点,这就使其在细分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时期很有价值。作为一类,其特征是体管(与壳腔室相连接的管)的位置是在壳(腹)的外面。在古生代发现的菊石种的骨缝是单一的,而在中生代发现的则是复合的。

菊石化石以形成方解石物质,腔室内填满水晶。其变化多端的花纹和美丽的螺电,特别适合观赏与收藏。欧洲及日本、韩国及台湾将小菊石制成首饰和装饰品相当别致,人们或佩戴或作为礼品赠送特别受欢迎。

菊石是距今约2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软体动物, 属底栖半游泳生活类型,一般生活在50至80米的浅海底。它具有壳饰丰富,壳壁较厚,外观优美等特点。菊石化石是在东源增坑发现的,共有200多块,是目前全国发现数量最多、 品种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其中有块42厘米的特大型菊石化石,为南国之冠。由于保存完好,外观纹饰奇特,这些化石看上去更象是长在石头里的菊花,形态可爱。

8. 菊石长什么样子

  化石属于沉积岩。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动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太古宙(34亿年前)至全新世(1万年前)之间都有化石出现。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动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9. 菊石是什么动物

菊石兽即菊石。菊石兽是一种远古海洋生物,状如蜗牛,却比蜗牛大几百倍。菊石兽是一种食肉动物,同时又是沧龙的主要食物。菊石保留下来的化石数量很多,它们的背壳很大。珍珠母中的菊石背壳化石就是斑彩石,是一种特别的有色珠宝。

10. 菊石的价值

寿山石中,首当田黄石为珍罕外,其次要数上品的芙蓉石。在明代,玩石藏家不大重视芙蓉石,但清代乾隆时,白芙蓉的价格几乎等同田黄。到清末虽然与田黄和昌化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但因田黄升值快,白芙蓉永远跟不上,民国初时更望尘莫及。一般称为白寿山,以别于田黄之称的黃寿山。寿山将军洞的白芙蓉与黄芙蓉的上品颇为温润细腻,独欠凝灵晶莹,芙蓉石要百年以上产于将军洞的始为佳品。清代因洞陷干水,因此绝产。虽于1972年另开新洞,但质素显有不于。上品芙蓉石上手即觉细滑无比,它们产于月洋山的顶峰。凡正宗芙蓉石有一特征,肌理中含有状如鸽糞的粉白块,颇为明显,是由细砂凝结成,是天然的石病,但成为鉴别芙蓉石的重要依据之一。白芙蓉石若以色分则分白芙蓉,黄芙蓉,红芙蓉三种。黄芙蓉颜色像桂花黄或枇杷黄,虽说比不上田黄温润及:六德:具备,但淡黄均通灵明媚,质结凝细密,甚为稀少。芙蓉石除黄芙蓉外红芙蓉更罕,醉芙蓉如美人醉酒脸泛红霞之美。白芙蓉石有月白,藕尖白,后者纤嫩而微有青气,是寿山石中至白的,正是莹如玉,膩若凝脂,至于猪油白则亦凝洁细腻,胜于粉白。故印石中,上品芙蓉石的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