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测量温度剖面的仪器(测量海洋深度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20 23:29   点击:27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测量海洋深度的标准是什么

用回声测深仪来测量海洋深度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测深仪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声波以每秒1450米的速度向下传播,碰到海底,马上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

求出发射声波和收到回声的间隔时间,又知道了声音在水里的传播速度,就不难算出海底的深度。

2. 海洋深度测量方法

海图的深度基准面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测量方法和准则来确定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大洋基准面法:根据大洋中海水表层的平均高程,通过精确测量,确定一条在大洋中的水平面为基准面。

2. 平均海平面法:根据陆地上的海水位观测站和航海测量数据,将各个站点的海水位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确定一个平均海平面,作为基准面。

3. 内陆水位法:根据内陆湖泊或河流的水位观测数据,将观测站点的水位进行平均化处理,确定一个水平面为基准面。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海图深度基准面确定方法,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和准则,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来确定海图的深度基准面。

3. 如何测量海深

这个我很清楚,渤海南中国海我都开船走过。那也用声纳测过,渤海湾水深平均20~25差不多吧。

南中国海出香港向南60多海里大概有个100来米,再过100多海里的距离就可以达到200多米水深了。

再往深会更深一些,在19°54N再往南,水深可以到2000米,我没看过海床地图,但是我曾经在这附近帮981探油,当时测深有2000那么深,不过,这个是刚刚到2000,我记得貌似是从200多没跑几个小时就到2000的。

4. 海洋测深技术有哪些

关于这个问题,蜻蜓不能用尾巴测量海的深度。蜻蜓一般用尾巴来平衡和操纵飞行,而不是用来测量海洋深度。蜻蜓通常生活在陆地上或靠近水源的地方,不会在海洋中生活。要测量海的深度,科学家一般会使用测深仪器,如声呐或潜水器等。

5. 海洋测量的内容

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底热流测量、海洋电法测量和海洋放射性测量。

因海洋水体存在,须用海洋调查船和专门的测量仪器进行快速的连续观测,一船多用,综合考察。

基本测量方式包括:①路线测量。

即剖面测量。

了解海区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②面积测量。

按任务定的成图比例尺,布置一定距离的测线网。

比例尺越大,测网密度愈密。

在海洋调查中,广泛采用无线电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6. 海洋水深测量

"半水深"这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取决于上下文。以下是两种常见的解释:

1. 在水文学或海洋学中,"半水深"指的是海水或湖水中从水面到底部的垂直距离的一半。它用来描述海洋或湖泊的深度,特别是在测量和研究水体的物理特性时。

2. 在航海领域中,"半水深"指的是船舶的下部结构,即船舶在水中的垂直高度的一半。这通常用于计算船舶的吃水深度,以确保船舶在水域中的安全航行。

请注意,具体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如果您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我可以给出更准确的解释。

7. 测量海洋深度的标准是什么意思

大海平均深度是3800米。海底也和陆地一样凸凹不平,马里亚纳海沟平均深度为8300米。用回声探测仪测最深处为11034米。所以说大海很深。常常有人把两个人的友谊用大海的深度来比喻感情的深厚,比如说:我们的友谊比山更高,比海更深。有种长长久久,牢不可破的意思。

8. 测量海洋深度用什么技术

利用声波进行探测,回声进行定位,计算海面海底的距离。

简单来说是在海面上向垂直于海面的海底发出某种特定的、穿透性非常强的声波,等待接收声波在接触了海底的地面后反馈回来的声波,计算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差,通过特定的公式加以计算,即可得知海面到海底的真实距离(这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回声定位)。

听起来感觉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在探测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来影响最后探测的结果。所以正常想要测量一片海水的深度的话,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测量,最终排除掉很多明显错误的数据,再计算平均值估计出海底到底有多深。

9. 测量海洋深度的标准是什么呢

海洋的深度是用回声探测仪探测出来的。回声探测仪是利用声音在海底反射来测量海洋深度的,就好像我们在山谷中听到的回声一样。

在探测某个海域海底深度的时候,首先要用回声探测仪向海底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超声波发出以后,到达海底就会反射回来,回声探测仪接收到讯号后,计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所用的时间,根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每秒钟1500米,就能知道海底的深度了。 1520年,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曾经尝试着在远海探测还的深度。

他们在仅有的一条800米长的绳子一端栓好一个重锤,然后把绳子全部放到海里,重锤还没有接触到海底。

麦哲伦用重锤测量海洋深度的尝试,实际上没有成功,即使用更长的绳子也不行,因为绳子太长了,绳子本身的重量就会增加,一旦绳子的重量超过了重锤的重量,人就无法感觉到重锤是不是到达了海底,也就无法测量出海洋的深度了。

现代化的测量海洋深度的仪器,人们只要打开它的开关,海洋的深度立即就会在仪器上面显示出来。

测量3000米深的海底,大约只需要4秒钟的时间,船只可以一边走一边测量。

仪器上还有自动地记录装置,还能够自动地把海底的形状精确地连续记录下来.

10. 测量海底深度的公式

海面到水下10000米,各水层都有什么?下面来看看。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11. 测量海水的深度的公式

测海的深度,是人们利用声波的(反射和穿透性)来测量海洋的深度。

测海的深度,是用声波的在船上往下放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返回(超声波的速度*时间)/2=海的深度海洋的深度是用回声探测仪探测出来的。

回声探测仪是利用声音在海底反射来测量海洋深度的,就好像我们在山谷中听到的回声一样。

在探测某个海域海底深度的时候,首先要用回声探测仪向海底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超声波发出以后,到达海底就会反射回来,回声探测仪接收到讯号后,计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所用的时间,根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每秒钟1500米,就能知道海底的深度了。1520年,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曾经尝试着在远海探测还的深度。

他们在仅有的一条800米长的绳子一端栓好一个重锤,然后把绳子全部放到海里,重锤还没有接触到海底。

麦哲伦用重锤测量海洋深度的尝试,实际上没有成功,即使用更长的绳子也不行,因为绳子太长了,绳子本身的重量就会增加,一旦绳子的重量超过了重锤的重量,人就无法感觉到重锤是不是到达了海底,也就无法测量出海洋的深度了。

现代化的测量海洋深度的仪器,人们只要打开它的开关,海洋的深度立即就会在仪器上面显示出来。

测量3000米深的海底,大约只需要4秒钟的时间,船只可以一边走一边测量。

仪器上还有自动地记录装置,还能够自动地把海底的形状精确地连续记录下来.谢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