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变迁)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20 17:30   点击:22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变迁

多。国合会海洋课题组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之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上世纪60年代末尚仅1万余艘,90年代中期就已达20余万艘。

由于捕捞船只数和马力数不断增大,加之渔具现代化,导致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掠夺式捕捞,资源衰退加剧。

2. 海洋捕捞现状

1.全年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海洋伏季休渔补贴+负责任捕捞补贴,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制定的全年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标准不得超过补贴标准上限。原则上,海洋伏季休渔补贴和负责任捕捞补贴所占比重各占50%,各地可根据实际,适当调整两者比例。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应当制定负责任捕捞补贴的具体规定,设立负责任捕捞具体指标和比重系数,其中进出港报告、船位监测、渔捞日志、定港上岸(大中型渔船自2022年起实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等为必选指标,限额捕捞、渔具管理、幼鱼比例、产品合法性标签等暂为鼓励选择指标。

4.根据船长和作业类型,对国内海洋捕捞渔船进行分类分档,设定不同补贴标准上限。渔船船长和主机功率未落在同一分档标准区间的,按照船长或主机功率对应的较低档标准区间确定补贴核算标准上限;多种作业类型的渔船,按照作业类型所在的最低档分档标准区间确定补贴核算标准上限。

5.港澳流动渔船补贴标准按照广东省渔船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标准的一半执行

3.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历过哪些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远洋捕捞,相对危险。首先,可能会遇到海盗或海难。其次,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捕到的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也未可知。最后,如遇到突发天气状况,远洋捕捞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2. 中国渔民远涉重洋,为的只是生计,并且他们的海上生活充满众多危险与不测。中国渔民遭炮击、枪击、遭绑架的事件,不只是一次两次发生。

3. 长年在遥远的海域从事捕捞作业,每次出海捕鱼都要20天左右,然后回到岛上的港口休整几天。只能限定在港口和甲板上活动。

出海捕鱼这个事情呢,我的亲戚就是出海捕鱼。然后掉到海里面去找不到了,所以我想告诉各位出海的朋友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个也是个非常危险的事。

175

 最佳贡献者

4. 中国海洋捕捞

可以捕捞,因为据国际组织调查,南大洋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6亿吨。生物学家们估计,如果每‍年磷虾的捕获量不超过5000万吨的话,不会影响南大洋海域的生态平衡,磷虾会正常地生长与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捕捞,最高年捕获量约为48万吨。随着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开始在南极海域捕捞磷虾,近年磷虾捕捞量上升到100万吨/左右。这个量不会影响南大洋生物链的平衡。但南极磷虾的资源量也不是无穷无尽的。过度捕捞肯定会影响磷虾资源的再生与恢复。所以,南极磷虾可以捕捞,但不能过度捕捞。

5. 我国海洋捕捞零增长

北部湾这块全国的最后“渔业净土”近几年也已不堪重负, 渔民的捕捞强度已, , , 主要问题表现在漠视环境污染、捕捞强度盲目增长、发展格局不合理, 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弱化, 渔民“一夜暴富”的急燥心理, 渔政管理不力, 科技投入资金过少, 跟不上生产需要等。特别是长期受以“产量论英雄”管理理念的腐蚀。

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面对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 喊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走渔业管理型道路已经很多年了, 政府也曾为此多次推出各种管理措施方案, 但总是捕捞船只越控越多。统计产量越喊越高, 资源衰退越来越严重, 原因就在于人们资源管理意识淡薄, 对其没有充分的重视, 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很少, 往往是嘴说的一套, 做的又是另一套。

这样下去必将使北部湾近海渔业资源走向毁灭。今后, 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 从长远利益、大局利益出发, 认真执行, 切实做好各项资源管理工作, 以便在北部湾海域的伏季休渔顺利得以实施, 并休出成效来, 使农业部推出的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不至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对捕捞强度实行“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严格控制、大力削减渔船数量、渔船功率、非渔劳力的增长, 做到“釜底抽薪”, 标本兼治。

6. 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变迁过程

海底捕捞,指在海洋中对各种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各种鱼、虾、蟹、贝、珍珠、藻类等天然海水动植物的捕捞。

海底捕捞的好处:

(1)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是加快发展我国海洋捕捞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2)我国远洋捕捞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渔业地位。

(3)发展远洋渔业,中国直接参与世界渔业资源的开发,培育了我国利用世界性海洋渔业资源的能力,拓宽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国渔业由传统的“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扩大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远洋渔业已经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推进了中国渔业的产业优化和技术进步。

7. 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的地区分布

1 草鱼 5,028,661

2 秘鲁凤尾鱼 4,692,855

3 银鲤 4,189,578

4 鲤鱼 3,791,913

5 阿拉斯加狭鳕 3,271,426

6 尼罗罗非鱼 3,197,330

7 虾鱼 3,178,721

8 大头鲤 2,898,816

9 长鳍金枪鱼 2,795,339

10 巴马穗唇鲃 2,761,022

8. 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变迁的原因

海禁捕鱼时间在5月1日至8月16日之间。

这是因为在这段期间,我国实行了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政策,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实行海洋资源保护期,禁止捕捞和销售。

另外,在禁渔期间也有相关监督执法部门对违规捕捞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禁渔时间可能略有差异,有需要的人可以根据当地政策规定进行了解。

9. 海洋捕捞业的特点

传统的海洋三大产业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等

10. 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变迁图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在22日晚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09年中国开展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以来,截至2016年11月底,中国年均磷虾产量约为3万吨。

  林山青说,中国注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根据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制定的养护措施,参与磷虾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科研评估,可持续开发利用南极磷虾资源。

  南极磷虾是南极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并为鲸鱼、海豹、海狗、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及其他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有资料显示,南极磷虾的蕴藏量丰富十分惊人,据1981年至1990年多个国家参加的两次《南大洋生物资源储量调查》统计,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蕴藏量估算有6至10亿吨。

  林山青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南极磷虾资源约为3.89亿吨。从管理层面上说,南极磷虾的可捕捞量在560万吨左右,而实际可捕捞量的上限约为60万吨。据了解,目前全球南极磷虾捕捞量最大的国家年捕捞量约为14万吨,全球每年南极磷虾捕捞量为25万吨左右,约为该区域磷虾总量的0.3%”。

  “中国现在南极磷虾年捕捞量约为3万吨,今后中国任何企业在南极进行磷虾捕捞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南极条约及相关规定和要求”。林山青说。

  据介绍,中国还稳步开展南极生物勘探工作,在鱼类基因及其进化、微生物多样性与新型酶和活性次级代谢物研究等重要方面形成了新认识。(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