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的起源读书笔记(海洋起源学说)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9 01:33   点击:11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起源学说

海运节 1819年5月22日,“萨凡纳”号蒸汽船从美国佐治亚洲萨凡纳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过29天航行到达英国利物浦,轰动了西方世界。为此,美国定于每年5月22日为海运节,以示纪念蒸汽“萨凡纳”首次横渡大西洋这一壮举,并且一直沿袭到现今。

2. 海洋起源学说的证据:( )和其他科学家证明原是地球上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这里孕育着几十万种生物。它们宛若精灵,保持着海洋的生态平衡。通过水下摄影师的镜头,我们得以与海洋精灵美丽邂逅。

地球是人类和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需要珍爱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海洋生命起源说

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万个物种中的一个,他们却进化得可以发明工具,随意杀戮着其他物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高超,却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相对于深海来说,人类却显得特别的无知。生态学家们认为,正是人类的"无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进化历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

4. 海洋起源学说过程

中国东南两面濒临海洋,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总面积达 473万多平方公里。在辽阔的中国海域,大小岛屿计有6000余个。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海域自北纬3┦~41┦,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海滩涂是建场晒盐、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已从海洋收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时不断地观察和认识海洋,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知识。其中,对一些领域的观察和研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研究进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逐步展开,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振兴经济,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5. 海洋起源学说四个阶段分别是

化学进化

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Alexander Ivanovich Oparin,1894年~1980年)于1936年出版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所谓化学进化就是指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物以及简单有机物逐渐演变为原始生命体的过程。根据物质由简到繁的可能发展模式,可以将这个化学进化过程大致区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进化过程

(1)小分子生命构件

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如氢、氨等)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含氮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等)。这个方面已为越来越多的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所证明。

著名的米勒实验

1952年,美国化学家米勒(Stanley Lloyd Miller,1930年-2007年)在一个大烧瓶中放入早期地球大气中可能有的化学元素:水、氨、甲烷和氢,然后释放电火花,几天之后,在烧瓶底部聚集起一种橙色黏稠混合物,在甲烷中的碳有10-15%跑到有机化合物那里去了,包括构成蛋白质的9种氨基酸,这样通过向无机混合物的前生命汤放电,创造出了一些生命物质,虽然不是生命本身,但是,是一些能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化合物。

(2)生物大分子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在原始还原性大气中生成的生物小分子(如氨基酸等)被雨水冲淋,溶解于原始海洋中,这些生物小分子要进一步变为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变为蛋白质),就必须脱水缩合;而在原始海洋中进行脱水缩合,就像要使泡在水中的葡萄变干那样困难。科学家提出种种假说试图解决这个难题,比较可信而又可用实验证明的主要有两种:

①以色列科学家卡特恰尔斯基(A. Katchalsky)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是在某些特殊的粘土(原始地球和如今地球都有这样的粘土)上缩合成多肽的。他们在实验室内先将氨基酸与腺苷酸起反应,生成“活化的”氨基酸即“氨基酰腺苷酸”,后者在某些片层状粘土如蒙托土(montmorillonite)上,就能缩合成长短不一的多肽链。

②日本科学家赤崛四郎等提出一个能绕过“脱水缩合”这道难关的“聚甘氨酸理论”来说明多肽链的形成。他们认为,在原始大气中产生的甲醛与氨和氰发生反应,能生成一种名叫“氨基乙酰氰”的有机物,这种物质能够聚合,然后水解,生成聚甘氨酸(即多个甘氨酸聚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多肽链),最后经过侧基(R)的变化而得到由各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

(3)多分子体系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可以想象,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越积越多,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和适当的pH等),它们相互作用,能形成多分子体系,有界膜与周围环境隔开,呈大、小不等的球状,在原始海洋中漂浮。这种设想亦已得到了初步的实验证明。

(4)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是生命起源最关键的一步,还未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从理论上讲,这一步的实质就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多分子体系,如何“由死变活”的问题,即新陈代谢和自我增殖能力是如何发生的?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决:一是生物膜的产生,二是遗传机构的起源。

达尔文—生命起源的温暖小水池

1871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写给英国植物学家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的一封信中谈到了生命起源的问题,他写道,“人们常说初次产生生物的一切条件现在都具备,过去也会是如此。然而如果(好家伙!这是多么伟大的如果!)我们能够想出某一个温和的小池塘,并有氨、磷酸盐、光、热、电等所有的东西,并想像形成了某种蛋白质似的化合物,准备经历更复杂的变化;这样的物质将会立刻被吞食或吸收,这种情形在生物形成之前是不会发生的”(迈尔1990)[2] 。

达尔文关于生命可能起源自温暖小水池的观点一直受到一些学者的追捧。虽然20世纪的实验科学已经证实,在合适的光、热或电的条件下,由无机物(氨等)确实可以形成有机分子(氨基酸、肽类),但这实际上离揭示真正的生命起源还相差甚远。

美国化学家夏皮罗(Robert H. Shapiro,1935年-2004年)在1986年的著述中注意到达尔文上面这段似乎不经意的说法,“竟然与今天的知识相当符合,如果不是因为他有远见,就是说明多年来生命来源的研究没有什么进步”(詹腓力1999)[3] 。

细胞的诞生

但是,到底细胞是如何起源的呢?这是生命起源面临的最大难题。第一个细胞的起源也就宣告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细胞的起源就等同于生命的起源。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细胞的光养起源假设 (谢平2014)。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生命的起源始于有机物质的个性化体系的建立,或者说,没有个性便不会有真正生命的诞生。试问,如果有机分子只是飘忽无定地在“汤”中荡漾,怎会出现生命?哪种生命不以个体形式而存在呢?因此,能导致独立生命系统形成的简单的质膜结构的出现(不论通过何种机制或过程)必定是细胞进化的最关键的一步。不仅需要前细胞体整体的独立性,一些重要生命过程(特别是光合作用)也需要细胞内的独立性,即需要内膜系统,看看蓝细菌的专门的光合机构—类囊体就是如此。

在具备简单膜结构的前细胞体中,光合作用指向的选择过程促进主要生命物质的功能分化—脂质构建细胞膜、蛋白质主要扮演催化者、DNA储存遗传信息、RNA构成DNA与蛋白质之间的桥梁、糖类暂时性储存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化学能……。这不完全只是随机过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它更是具有目的性指向(最有效的太阳光能利用)的化学性与生命性的巧妙融合,它为生化反应的秩序化与生命过程的程序化铺垫了基石。

在这里,借用艾根所描绘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超循环的发展模式。生命通过具有限时性的所谓“永恒”的反应循环,基于一系列复杂而精致的正负反馈关系,连接成一种时限性的生命平衡系统,以便能最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看看蓝细菌的光化学反应中心发生的若干循环反应(水的裂解、电子的循环传递等)、碳的固定(卡尔文循环)和呼吸(三羧酸循环)……以及这些循环之间的连接与正负反馈调控等,这就是生化反应的秩序化过程。

一种可能的细胞起源与演化机制

生命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将遗传物质指挥生命构建过程程序化,即将生命构建过程信息化地储存于DNA之中,这是个性化的生命获得自我繁殖特性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最后是细胞分裂机制的逐渐形成,这得益于细胞膜的半通透性(小分子养分的进入与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堆积),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及其必然的结果—细胞破裂过程的无数次重复。精确而周期化的细胞分裂才能使稳定的遗传成为了可能,这时像我们在现存生物中能所见到的细胞才成功地诞生了,细胞运行机制才得以程序化了。[1]

6. 海洋的起源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那么,四大洋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太平洋。

中国有一句歇后语,叫“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宽”,嘲笑有的人好管闲事,爱指手画脚。这句歇后语也指出了一个事实:太平洋确实很宽。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总面积达到18134.4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太平洋可以容纳4个亚洲、10个南美洲。

太平洋名字的由来,与麦哲伦有关。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探险家。1519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他的环球旅行。麦哲伦船队首先进入的大洋是大西洋。大西洋里惊涛骇浪,给船队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因此,船队用了70天才穿越大西洋。

1520年8月底,麦哲伦船队走出了麦哲伦海峡,到达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大洋。在穿越这个大洋的行程里,船队经过赤道无风带,再也没有遭遇风浪之苦,一帆风顺。麦哲伦很高兴,给这个大洋取名为“Pacific Ocean”。翻译成中文,就是太平洋。

其次是大西洋。

相对于太平洋,欧洲人对大西洋的了解更早。毕竟,大西洋就在他们的家门口。古希腊的神话里就有大西洋的存在。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擎天巨神,叫阿特拉斯,他被宙斯降罪到人间来。阿特拉斯居住在大西洋里,知道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并支撑石柱使天和地分开。大西洋的英文名字叫“Atlantic Ocean”,即从阿特拉斯的古语“Oceanus Atlanticus”脱胎而来。

所以,大西洋的英文名字应该叫阿特拉斯洋。大西洋的中文名字,产生于明朝。明朝自居中间,将西方的印度洋成为西洋,将东方的太平洋成为东洋。所以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前往的是印度洋;日本人被称为东洋人,出处就在这里。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人们知道了在欧洲以西,还有一个更大的洋。怎么办呢?人们便将印度洋称为小西洋,这一个更大的洋称为大西洋。大西洋的称呼便沿用至今。

接着是印度洋。

如前所述,印度洋曾经被中国人称为“西洋”“小西洋”。它的英文名字是“Indian Ocean”,名字由来与达·伽马有关。

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1497年7月8日,达·伽马接受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派遣,率领一支船队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寻找一条经过非洲好望角前往印度的新航线。5个月后,船队从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大西洋直接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将这一片海域命名为印度洋。

1498年的5月20日,在经过将近1年的远洋跋涉后,船队终于抵达了印度西南海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卡利卡特。60多年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也曾经经过和停泊在卡利卡特。

最后是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它的发现也最晚——直到16世纪末,人们才意识到北冰洋的存在。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才第一次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它被命名为大北洋。

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将大北洋改为为北冰洋,英文名字“Arctic Ocean”。这是因为,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北的大洋,又因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开通较为容易。相比较而言,北冰洋的航路开通就艰难多了。为了开辟北冰洋的航路,许多探险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到19世纪末,探险家才开辟了第一条经过北冰洋的航路。

7. 海洋的起源是谁写的

有奖励写回答

海洋生物来自原始海洋生物,

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在太阳紫外线电离辐射、雷电、火山、高温以及局部的高压等因素作用下,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与地球上的金属化合物等不断分解与化合而产生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嘌呤和嘧啶等。原始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降雨落到地面上,上述有机物经雨水和河流汇入海洋,使海洋成了各种有机物的汇聚场所,就像一盆稀薄的“八宝”汤。在这个场所里,有机物之间不断相互作用,更进一步地为生命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单个的蛋白质分子,众多的分子构成了多分子体系,使生命的产生成为可能。大约在地球形成10亿年的时候,地球上原始生命才逐渐形成。那时地球上无游离氧,原始生命依靠无氧呼吸取得能量并在不断受太阳辐射线破坏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大约在距今10亿年前,单细胞生物才分化出多细胞生物。分化中间可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单细胞在细胞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不再脱离母细胞过独立生活,而在一起过“集体”生活,进而成为一个有机体。多数细胞聚集到一起,不仅可以抵抗外界的不利环境,而且在长期的“相依为命”过程中,细胞“分工”才有可能,即发生组织分化,赋予植物体组织不同的功能。

8. 《海洋的起源》是谁写的

海姓始祖,是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大臣海春,得姓的历史至少在2500年以上,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分布。是中国的众多古老姓氏之一。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海姓是卫灵公的大臣海春的后代,他指海为姓,望族出于薛郡。秦汉之后,族人都集中于薛郡。中国南方的闽、粤一带,也有很多海氏的族人,多民族且分布极广。

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二位门阀,人口约四万八千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左右。

有历史记载的海氏始祖,是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大臣海春,得姓的历史至少在两千五百年以上,是我国的众多古老姓氏之一。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海氏是卫灵公的大夫春的后代,他指海为名,称海春,其后代即称海氏。秦、汉之后,该支海氏族人都集中于薛郡一带,因此望族出薛郡。在南方的闽、粤一带,有不少该支海氏分播的族人,分布极广。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开封市、邓州市、平顶山市湛河区、周口市沈丘县、南阳市西峡县、许昌市、濮阳市、南阳市方城县、南阳市淅川县、洛阳市、信阳市固始县,湖南省的张家界市、临湘市,贵州省的毕节市、织金县,江苏省的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怀仁县。山东省的临清市、菏泽市东明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陕西省的咸阳市,辽宁省的营口市、阜新市,河北省的大厂回族自治县、唐山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通海县、宣威市、丽江市、曲靖市陆良县、玉溪市江川县,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台湾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同心县、固原市彭阳县,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的文昌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鹿寨等地,均有海氏族人分布。

9. 海洋的起源演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生命起源于原始地表海洋的化 学起源说,它的创始人是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 他出版了许多论证这个学说的专著,阐述了生命由无 机到有机、山简单到复杂的化学进化。

美国学者米勒,1953年在实验室里曾成功地以无 机物和简单有机物为原料,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等生命 有机分子,后来又相继合成了复杂的生命高分子。 这 些都为化学起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使许多人毫不怀 疑地接受了这种观点。

20世纪60年代,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化学家 凯恩斯——史密斯在化学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的起源说一一泥土说,认为生命是由颗粒细小的具有 特殊结构的泥土中产生的。

10. 海洋文明起源

东南亚南海之所以没有诞生海洋文明是因为以下原因,因为东南亚南海的人口很少,文化程度低,文明进程缓慢,所以没有诞生海洋文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