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河对海洋生物影响(黄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6 11:45   点击:10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黄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从这时起,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北欧为魏舍尔冰期,阿尔卑斯山区为伏尔姆冰期,北美大陆为威斯康星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时的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也发生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生活的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这时,不仅人类狩猎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渔猎经济有了发展。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细小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细小石器通常镶嵌在复合工具上使用。在渔叉、投掷尖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可供远射的弓箭。弓箭是携带方便、命中率较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制造,促进了狩猎的发展,这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德国北部汉堡附近的斯坦尔莫,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弓箭的证据,时代约为公元前8500 年。

中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公元前9000—8000年),居民使用带双尖的石叶,带倒刺的鱼叉。北部以马格尔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为代表,其分布范围是从波罗的海向西跨西北欧到英国。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制造的细石器以斜钝边尖状器最为常见,单列排刺的骨制鱼叉是典型的渔猎工具。在非洲、北美都出现过以细小石器和弓箭为特征的中石器文化。如南非的威尔顿文化和斯密斯菲尔德文化,中非的奇托利文化,北美北极地区的“细石叶传统”文化。我国的中石器文化,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中石器时代在各地出现和持续时间不一,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在不同地区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

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对伊朗西部阿里·库什、盖·达勒、伊拉克的耶莫、土耳其的恰约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8000年代末,这些地区的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并驯养动物。

东亚的早期农业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公元前53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有粟的堆积。公元前4900年,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种植水稻。古印度约于公元前4500年开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年,泰国北部已种植豆类、胡芦、黄瓜等作物,至迟于公元前3500年已学会种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现代的许多主要栽培作物,如大麦、小麦、稻、粟、玉米、马铃薯、甘蔗、豆类、甘兰、向日葵等,在新石器时代已为不同地区的居民种植。早期农业极为原始,最早的农具仅仅是一根一端削尖的木棒。人们用木棒、开叉的树枝、极简陋的石犁、木锄来开垦,然后播种。也用砍倒树木、焚烧树林的办法来扩大耕地。早期农耕阶段,采集、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人们在农耕的同时,还辅之以采集狩猎活动。

2. 黄河对人类的贡献地理

《天下黄河富宁夏》:

@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民谚:黄河九曲十八湾,富了宁夏中卫川"。

“一套"即中卫平原。看中国地图,顺黄河水流方向,第一个较大的黄河冲积平原就是中卫平原,其面积比兰州盆地还要大。由于河谷冲积平原形成套状,并且站在川,渝,湘,鄂,陕,甘,豫等省人们的位置看黄河,宁夏平原(宁夏川)为《前套》或“西套"。而牛首山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被称为《前套之首》。

@前套之首的中卫川,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39年),置旬卷县,并大规模开挖了蜘蛛渠的前身(今美利渠)和七星渠,于是今天的中卫市黄河两岸就成为黄河上游第一个引黄自流灌溉市(地级市)。在《后汉书》里记载,仓廪俱实,阡陌纵横,牛羊塞道,牛马衔尾。黄河百害,唯富了一套。中卫市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宁夏引黄古老灌区以牛首山,青铜峡为界,以上为沙坡头枢纽灌区(中卫平原),以下为青铜峡枢纽灌区(银川平原)。后者开挖了秦渠,汉渠,唐徕渠(汉代开挖),汉延渠,惠农渠,昊王渠(西夏开挖)等古老干渠正渠12条。元朝科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1264年随张守谦(西夏行省平章)奉忽必烈之命令,疏浚了古代干渠正渠12条。宁夏平原成为西北粮仓。

@《全唐诗》收录诗人韦蟾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今天,宁夏古老引黄自流灌区又申遗成功。2008年,秦大河院士等几十个地理科学家又高票评选宁夏平原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其中之一。自此,作为塞上新天府的八百里宁夏川更加谱写大地辉煌!

(图片:中卫平原,银川平原,中卫高庙,中卫金沙岛薰衣草庄园,中卫市区的景观河,中卫硒砂瓜,塞上湖城银川,中卫,古代科学家郭守敬)。

3. 黄河对社会的影响

黄河对社会的作用,那真的是大得不可估量。黄河沿岸成千上万的人的灌溉饮水都依赖黄河。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文化。

4. 黄河对历史的影响

《保卫黄河》的作者冼星海在民族危机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受到诗人光未然词的影响,写下了《保卫黄河》这首歌。他感受到国人应该发出怒吼,为国而战。

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唱出了全国人民当时的心声,也代表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力抗击,唱出这首歌之后,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之心。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保卫黄河》歌词简单,但是每一个字眼都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母亲河黄河的热爱,每一位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祖国,守护黄河。冼星海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可见他当时的爱国之情非常浓厚,也非常的激动,这样的爱国音乐是值得尊重的。

5. 黄河对我们的重要性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我们开封的黄河旅游区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

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黄河名字的由来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污染加剧,我们伟大的母亲“患脖了,这就给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开封首当其冲,尽管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为给母亲“治疗”,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还是迫使我们接受了一种不愿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悬河”和“城摞城”.灾难有时也能转化为财富,在开发黄河旅游区的今天,“悬河”已成为举世奇观,“城摞城”也将成为探秘寻古的游览胜地.我们开封人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请到开封来,感受‘头顶一条河,脚踩六座城’的独特韵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注 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古称“江”、“大江”.和半坡文化几乎同时期 长江流域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另外长江和黄河,横穿中国东西两端,几乎所有的工农牧副渔全部围绕长江和黄河分布。

附长江流域图片:

6. 黄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

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

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

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

全流域都存在污染现象,可以加大监管力度,使沿岸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7. 黄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这个问题问的太广泛了吧,

全球变化一:夏天气候变暖了,烈日之下,空荡荡的大地不见人影,高楼林立,门窗紧闭,人类都锁在空调房里。

促进了空调的销售,给国家经济带来了一轮发展。

月底电费不得了,苦了工薪阶层,便宜了国家电网工作人员,解决了收电费的工作人员工资发放。

全球变化二:冬天很多年见不到下雪了南方很多年没看过屋檐下的冰钉。

全球变化三:人际交流从PC端的QQ走向移动端的wechat,从电话交流发展到视频沟通。从实体市场购物走向网络下订单,以后最忙的职业还是离不开快递员,物流行业在五年内还是红日形式。

全球变化四:外国人学中文,中国人学外语,彼此成就彼此。

8. 黄河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据说,在距今300万年前至160万年之间,青藏高原曾发生3次抬升,其中最强、最猛烈的抬升运动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的抬升运动中跃出地面,其地块边缘发生断裂褶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河。

如果将时间尺度缩短,高原抬升和黄河形成经历了一个先是悄然而缓慢的陆地升高运动过程,然后突然山崩地裂,巨大陆地跃出地表,一条由湖泊汇集而成的大河随之奔腾而下。科学家介绍,黄河在形成前,青藏高原及甘肃一带海拔很低,甘肃准平原上面有广布发达的内流水系,但各水系流向不同,陆海交界处在今天三门峡附近。距今160年左右,是地质构造巨变期,断裂起伏呈脉冲式增强,古湖泊湖水下切,形成一条泱泱巨川,万溪汇聚奔腾汹涌,构成一条大河穿越峡谷,成为今天著名的祖国第二大河——黄河.所以推算黄河大概有160万岁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9. 黄河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致使含沙量增大;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暴雨季节,两岸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

综合治理措施:上游建水库;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