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类探索海洋世界的现状(人类探究海洋)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6 03:09   点击:29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人类探究海洋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只有5%,也就是说我们队海洋还有95%点未知领域还未探索,海洋表面之下的深度空间,占据整个球生存空间的95%。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人类所未曾探知过的。人类平时宇航员的训练,需要在10米深的水里模拟宇宙的高压,就算穿着这身宇航服,他们也不敢下潜到1000米的深度,那个压力足以将宇航服压碎。所以人们目前拼尽一切技术,也仅仅只能探索到海洋5%的区域。

2. 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在地球上,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 70% 以上,但人类只探索了海洋的 5%。明明相比起太空,海洋是我们更容易近距离研究的领域,但迄今为止,已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但能深入地球最深处,深度达到109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载人潜水器,只有3个。

为什么我们会对剩下的95%的海洋领域这么陌生呢?

是因为深海的水压和温度,信号传输等问题

要想自由地探索海洋,我们必须面对最普遍的问题——水压和低温,水越深,压强就越大,对于人类而言,水压是很难克服的问题。2006年,探险家吉翁·奈瑞在无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创造了徒手潜水113米的世界记录。2014年,一位埃及潜水爱好者借助水肺,潜到了水下332.35米的深度,便不能再向下,这些都说明了即使在有装备的情况下,脆弱的人体也克服不了水压带来的威胁。332.35米的潜水已经是人体的极限,但对于深海而言,几百米仅仅只是百分之一。

海洋的温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可能在某一处水温能降到0℃,而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热液喷口,水温能一下飙升到400℃,在海洋中,光只能传播到水下200米的地方,200米以下的海洋几乎是黑暗的,能见度极低。除此之外,深海潜水员还得面对危险而陌生的海洋生物的威胁。

而且深海探测中的信号传输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探索宇宙的话我们往往使用的是无线电波,但在海里不行,无线电波在水里传不远,而声呐这种设备的速度有限,还经常会受到水温、盐分的影响,被反射回来,受到上面所说的因素影响,一个深海探测器在水底,视野也是很受限的,可能只能看到几百、几千平方米的范围,但在地球轨道上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却可以看到几十亿光年外的太空盛景。

3. 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性

"尔雅海洋"是指由中国海洋馆所筹建兴建的一个中国海洋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尔雅海洋"是中国规模最大、科普性最强的海洋博物馆之一,其主要展区包括中华园、世界鱼类馆、水母馆、珊瑚世界、海洋剧场、中国鲸豚馆等。

人类文明是指人类在历史和现代积极探索和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文明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宗教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发展到目前的现代文明,经历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进步和创新所推动的,其历程充满了创新、变革和进步。

"尔雅海洋"和人类文明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这个城市中,如同中国各个城市一样,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和发展,它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力和文化,促成了中国海洋馆创立的"尔雅海洋",两者之间共同构成了青岛城市文化生态,不断地为中国和人类文明增添新的活力和能量。

4. 人类探究海洋的最深处

马里亚纳海沟,又名玛利亚娜海沟。位于11°20′N,142°11.5′E,即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黄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部有阿留申、千岛、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据估计这条海沟已形成6000万年。

海沟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

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1960年1月25日,美国海洋调查船带着深潜器,来到马里亚纳,决心征服深海。

比卡德和沃尔什勇敢地走进了深潜器,发现了地球之最——马里亚纳海沟。后来他们发现到达底部后,又有一条更深的沟底,比卡德估计是一处海渊,进行仪器测量后,确定深度超过一万米。但深潜器玻璃已经出现裂纹,不可久留,探测海渊就没有成功。但他们回来时,将这些数据公布于众,从而成为了英雄。美国海洋历史学家查林杰对比卡德和沃尔什发现的海渊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世界上目前的最深处。

5. 人类探究海洋多少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宽阔的海洋蕴藏着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多种资源,它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

生物资源是人类较早开发的海洋资源。据统计,全球海洋里的鱼类多达2万余种,还有牡蝠、蜡子、扇贝、乌贼、章鱼等贝类,以及鲸鱼、海~豚、海豹、海象等海兽。

海洋生物还包括各种藻类,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绿藻、褐藻和红藻。这些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以及药用和工业原料。

建立大规模的海洋农牧场,是人类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向。据估计,1万平方米海洋人工养殖场的产量,将超过同样面积陆地种植产量的10倍。利用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还可大幅度提高海洋农牧场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日本的“海洋牧场计划”,准备利用所有的河日、海湾建立由电脑控制的孵化场、养殖场、中间培育场和鱼场。海洋生物学将通过海洋生物生态、遗传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关系等一系列研究,揭示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使人类能更加合理地长期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的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最重要的海洋矿产,其储量估计占地球池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6. 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事件

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林肯·佩恩介绍了海洋史上的丰富知识,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河流、海洋等水域上的贸易活动,历史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航线及交易商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港口的兴衰、上层政策的转变以及由此影响的国家兴衰,航海路线沿线的文化交流,世界各国海军的建立和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海事事件,包括著名的海战、探险活动等。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逐渐加深,走的越深越远,就越有能力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林肯·佩恩就用详细的史料和生动的例子,勾画出了一幅海洋历史画卷。

整部海洋文明史由《海洋与文明》来诉说,在这里我只捡沧海一叶,说说海洋史上那些古老的航海文献资料。

1、美索不达米亚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

美索不达米亚人是制定海洋法和商法的先驱。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记述了关于造船和航行的故事。吉尔伽美什需要划船穿越浅滩,在折断120跟撑杆后,他脱下兽皮衣做成一面帆,让小船在水面航行。还记述了乌特纳比西丁造一座大船躲过洪水的故事。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史诗,展现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航海活动。

2、《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其中含有7个直接涉及航运的条款,“有3个条款规定了租赁载重量为60库鲁的船只所需要收取的利息及费用,其他条款则指出制造一艘载重量为60库鲁的船只所需的费用为2锡克尔,使用期为1年”。

法典中还包括早期历史上十分罕见的“行驶规则”,“规定向下游航行的船只必须避开逆流航行的船只,如果船主因粗心大意而造成损失则需自行承担后果”。

7. 人类在海洋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古代亚非文明也被称为大河文明。古代北非和亚洲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古代居民很早便在这些地区生产劳动,生息繁衍,所以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些亚非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8. 人类探索海洋

人类最初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从海的表面开始的。当树叶在水面上随风飘荡的时候,人们从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寻找石油的钻探中,偶然在中国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古人类遗址,从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这向人们证实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

船能够行驶在海上,最初人类用它在海边巡逻,以捕捉鱼虾。古书《竹书纪年》有“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而人类驾舟远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能考证的第一次大规模远航是在公元前609年。当时的埃及法老尼科是个求知欲极其强烈的统治者,他不满足他的船队只在地中海游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就雇用了一批善于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桨的木船,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

从此,人类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脚步。就这样,一个地方的人的视角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了新的大陆,新的人群,感受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来,他们继续寻找,继续过着漂流的生活,于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成了他们的家园。直到后来,终于发现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亲。

9. 人类探究海洋深度

大海深处是一个神秘而危险的世界,有着奇形怪状的生物、幽深的海底峡谷、黑暗无光的海底隧道等。深海中充满了巨大的压力、极低的温度和缺氧等极端环境,这使得大多数生物都无法在那里繁衍生息。但同时,在深海中也隐藏着未知的生物物种、资源和科学的秘密,吸引了人们进行深海探索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开始逐渐深入了解深海世界,为保护生态、开发资源提供了更加普遍的支持和认可。

10. 人类探测海洋的进展

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约29%,海洋占到了71%。现代科技可以带着我们到达陆地上几乎任何一个区域,所以人类对陆地表面了解些相对多一些,用卫星几乎可以测绘陆地表面每一寸土地,但测绘并不等同于人类涉足,在大沙漠深处,西伯利亚荒野内部,众多大山脉深处,极地,原始森林等地方,还有许多人类足迹没有到达过的地方,据估算,陆地上还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没有被人类真正涉足过。这还只是地表,针对地下,人类更是所知甚少。

人类目前打的最深的孔是前苏联花了十多年在科拉半岛地区所进行的一项钻探工作,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到了12,262米,到现在仍保持着世界最深钻井纪录。但这和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相比,可以说连“苹果皮”都没有钻透呢,人类对于地下世界的了解还只限于通过地震波来探测。

11. 人类探索海洋的例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生于1945年,曾任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1994年,他提出FAST工程概念,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

2019年9月17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二十二年,一件事。南仁东,这位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的科学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FAST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

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凼,最终决定选址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那时,贵州的交通条件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无法通车,只能靠步行,他们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两个窝凼。FAST调试组副组长、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而FAST的建造没有经验可循,很多关键技术只能自主创新。例如,FAST设计为索网结构,钢索使用寿命按30年计算,要求的疲劳强度是国家规定强度的2.5倍。在市场上能找到的产品都无法满足需求,生产企业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程几乎停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南仁东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多的研发,经历近百次失败,才最终取得成功。

南仁东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化身“拼命三郎”,既要把握工程的整体方向,在施工现场也经常亲力亲为,爬山调查危岩、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平钢材……FAST现任总工程师姜鹏说:“大到工程整体实施方案,小到一个零部件图纸,南老师都非常了解。”

南仁东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怕“对不起国家”,这或许是支持南仁东挺过所有争议、困难的最大动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曾这样写道:“虽然南老师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如今,FAST的影响不仅在科学领域,因建造FAST而研发的数项技术创新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水平,而FAST在科普、教育、大数据处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也都有亮眼表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