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教案(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4 07:16   点击:7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臭氧洞的危害是,透过臭氧洞的强烈紫外线对人和生物有杀伤作用。在自然界里,因为有臭氧层的存在,太阳光的紫外线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上。一旦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变稀薄,甚至出现空洞,紫外线就会畅通无阻地穿过大气层,射到地球上,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严重伤害。

2. 大气污染对海洋的危害

不是,水污染包括海洋污染水污染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原先没有的),进入水体后,超出了水体本身自净作用(就是江河湖海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消除外源性物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就算是水污染了。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3.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有哪些

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不同,对大气的影响不同;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海洋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对应出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受盛行西风带控制,位于南北纬40 至60 度间的大陆西岸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 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 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 出现在 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 13~14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 现在拂晓前后。

大陆性气候的另一 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 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 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 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 毫米,甚至 在50 毫米以下。

陆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生和生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诸如温室气体,影响大气的物质组成,破坏大气结构,进而影响大气性质;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极端的天气频繁出现,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

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多云雾天气,湿度高。

③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

热带风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4.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论文三千字

人类对海洋带来咯无尽的破坏

主要有两个方面,(污染,过度捕捞)

1、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

2、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3、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4、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5、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6、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过度捕捞!

(1)人类有漫长的捕鱼历史,错认为海洋蕴含着无尽的资源,渔业资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对海洋鱼类毫无节制毫无规划地捕捞。

(2)随着机械、电子、化工、造船和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捕鱼的渔获量大大增加。

(3)食品、营养保健、医疗、工业生产、科研等对海洋鱼类的需求量加大。

(4)渔政管理不到位

过度捕捞的危害:

(1)种群灭绝,无鱼可捕。 过度捕捞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导致种群的灭绝 。

(2)可捕鱼类质量下降 。因过度捕捞,近年来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年年下降,渔获品种低龄化、小型化日趋严重,总体质量也越来越差。

(3)渔获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灾难 。

(4)世界渔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捕捞转向养殖 。但不善的水产养殖所造成的破坏包括生态破坏,以及鱼群中猖獗流行的疾病等。

5. 大气对海洋的动力作用主要以哪种方式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可以从面积和热量传递两个方面来考虑:

1、从面积上来说,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占29%,太阳辐射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自然海洋向大气提供的热量多。

2、从热量传递上来说,海的比热容大,为4200焦/升,相对而言相同单位的石头的比热小,所以同样面积的海洋和陆地受热所散发出来的热量,海洋要比陆地多。

3、此外,海洋上没有遮盖(极地除外)可以直接传递热量到大气;而陆地上还有植被、建筑物等,阻挡了地面的热量辐射。所以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可以从水循环角度考虑: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水域蒸发和陆地植物蒸腾作用,其中海洋蒸发的水汽占大部分。世界海洋每年蒸发的总量达到450000立方千米,其中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结,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约10%的水汽由大气输送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周而复始。所以说海洋又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6.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海洋中氧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缓解CO2浓度的增加。

海洋持有的碳比大气多50倍,其中大部分是以碳酸盐(CO22-)和碳酸氢盐(HCO-2)离子的形式存在。海洋吸收CO2的能力大致相当于通常所估计的矿物燃料的贮藏量。虽然海洋对大气CO2的缓解作用主要取决于海洋的混合程度和酸碱度,但海洋浮游植物的潜在作用不可忽视。在海洋表层,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水中CO2分压降低;在其初级生产过程中,还需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无机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这使得表层水的碱度升高,也将降低水中的CO2分压。这两个过程造成空气――海洋交界面两侧的CO2分压差,促进大气CO2向海水的扩散。同时,由于向海底沉降的有机颗粒携带的营养盐分解成无机盐的速率非常缓慢,使得表面水的碳含量比深度超过1000米处海水中的碳含量低10%。海洋表层的这一生物动力学过程,也被称之为“生物学泵”。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碳沉积到海底,它们分解返回大气速度很慢。这一点与陆地生物圈显然存在很大差异。因为陆地生物圈的碳汇比较容易释放出来,如大面积森林砍伐、土地利用等。估计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总碳量约为3×1010-4×1010 t/a。这个值代表海洋光合作用的总碳汇,其对大气CO2的净汇还取决于有机碳分解的返回能量。

7.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论文

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8.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实验报告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

  1、大气

  2、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9. 海洋对大气系统过程的影响

海洋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的70%,其绝大部分(85%左右)被贮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中。这些被贮存的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因此,海洋热状况的变化以及海面蒸发的强弱都将对大气运动的能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在0°~30°N的低纬度区域,海洋输送的能量超过大气的输送,最大值在20°N附近,海洋的输送在那里达到了74%。

所以,热带海洋在驱动大气系统运动地位最重要。

10.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在大气中氧是浓度仅次于氮的气体,是地球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动物和植物都吸人氧,并将它以二氧化碳形式呼出,返回大气和海洋中;一氧化碳又通过光合作用,被海洋中的藻类和陆地上的植物吸收,转化为有用的碳水化合物和副产品氧。

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海洋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要占生物用氧的90%。氧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循环。尽管地球上自然植被在缩减,化石燃料被不断燃烧,氧的供应减少而消耗增多,但是大气中氧的浓度几乎是稳定的,就是因为海洋藻类释放的氧占有很大比重,起了稳定作用。

农业的发展,也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的能力有所增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