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影响海洋下沉运动的因素(影响海洋下沉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4 05:15   点击:10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影响海洋下沉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出现海水倒灌的原因可能是:

1、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2、地下水的过分开采3、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4、过度采沙,河床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5、出现有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出现海水倒灌的地点:1、季风气候内河流的入海口:夏季河水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2、喇叭型河口处。(钱塘江大潮)3、沿海地区地势低洼处。海水倒灌指的是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海水入侵,指的是海水经地下到达陆地。海水倒灌,这是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的问题。其成因主要取决于地质结构、岩层密度和取水量。防范措施:1、首先、最关键的是要严控地下水开采量。制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保护规划,以恢复地下水的良性循环。2、其次、要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工业用水提倡循环利用,农业要加大节水型新技术灌溉设施建设。

3、再者,要支持截流、截潜和集雨工程,增加地表水蓄水量,增强地下水补给量,让淡水资源最大程度在内陆消化。

2. 影响海洋环境的因素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

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

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和蒸发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高,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低。

②陆地河川径流注入:陆地河川径流能够为沿海地区带来大量淡水,能够起到降低近岸海区海水盐度的作用,因此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海水盐度变化大。

③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强,海水盐度较同纬度海区高;寒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弱,海水盐度较同纬度海区低。

④海域的封闭程度:一般而言,海域越开放,海域与大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越多,则海域的盐度越接近大洋的盐度;相反,若海域较为封闭,则海域与大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较少,海域的盐度与大洋的盐度差异较大。

3. 影响海水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因素

影响海水的气候因素主要考虑“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因为降水使海水稀释,而蒸发使海水浓缩,因此在外海和大洋,影响盐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

二、洋流

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三、入海径流

大量来自陆地的淡水汇入,对海水起稀释作用。因此,有无陆地河流淡水汇入也是影响盐度的因素之一。由于许多河流的补给主要是雨水,因此雨水的季节变化会造成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而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造成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

4. 影响海水深度的因素

海水密度是指在给定的物理条件下海水的密度与在4℃和1个大气压下没有溶进空气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又称比重,符号为α。因为4℃蒸馏水的密度可取为1,所以密度与比重有相同的量值,下面来看看海水密度变化原因是什么吗?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5. 影响海水的因素

1、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2、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或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就大。

3、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密度大;海水的密度随时间、空间变化幅度较小;海水的密度大,浮力也大,在海水中游泳比在淡水中不易下沉。

4、南极寒冷,盐度高,海水的密度大。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g/cm3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6. 影响海洋下沉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呢

高纬度海洋出现逆温层,主要是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所引起。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2、气温直减率比干绝热直减率小,经过湍流混合以后,气层的温度分布将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减率。

3、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

7. 海洋沉积物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

是地下水或地下岩石层的移动导致地表土壤的沉降,从而形成裂缝。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采矿、地下建筑物施工等情况下。此外,自然因素如地震、地质构造运动等也可能引起沉降裂缝的形成。沉降裂缝的形成是一种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沉降裂缝。例如,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控制地下采矿和地下建筑物施工的规模和密度,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等。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沉降裂缝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为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8. 影响海洋下沉运动的因素是什么意思

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赤潮发生的主要危害:

1、 赤潮生物释放毒素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如果消费者误食一只鲜干贝就可能马上中毒,轻者四肢麻木、呕吐和昏迷,重者会休克死亡。现在知道,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统称为赤潮生物。

2、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粘物赤潮生物分泌的粘物妨碍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

3、 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赤潮生物暴发时,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 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赤潮生物暴发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中的植物生存、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食物,使它们缺食而死。 赤潮发生的治理措施 : 1 、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者喷洒絮凝剂,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 、机械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并集中杀死。 3 、建隔离带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起来,避免扩散后污染其他海域。

9. 影响海洋航行的因素

海会起浪是因为风力和海水之间的摩擦作用。当风吹过海面时,它会产生摩擦力,使海水开始运动。这种运动会形成波浪,波浪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风力的强度和方向,以及海水的深度和温度等因素。

此外,地球自转也会对海浪产生影响,因为它会使海水形成旋转和涡流,进一步增加波浪的大小和能量。总之,海浪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们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也对人类的航海和渔业等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0. 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

主导的因素是风向(风海流)、密度(密度流)、周围海水的流动方向(补偿流)

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海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海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若海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海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为寒流。

11. 影响海底沉积的四个因素

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

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

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

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

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