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制作方案(海洋地质作用及地貌)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0 16:15   点击:29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地质作用及地貌

增加了资源多样性等等

2. 海洋地质作用及地貌特点

海洋里的生物:可以食用、药用(本身是药,或者可由生物体提炼出药物)、 科研用途、娱乐用途(饲养、观赏)、农用(饵料)、生物能......等。

海洋的物理资源或能源资源:发电(波浪发电、潮汐发电、温(盐)差发电......等)。

海洋的化学资源:海水淡化成淡水、海水中直接提取痕量元素(金、铀、氘、溴、碘、镁、钾......)、海水中直接提取化合物(食盐、芒硝、石膏、重水、卤水......)等。

海洋的地质(矿物)资源:锰核、石油、天然气、矿砂、底砂......等。

海水的直接利用:利用冰山提取淡水、海水冷却核电厂发电机组及其他机械、海水脱硫、冲洗、稀释......等。

3. 海洋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表面积的比例更大。因此,海洋环境在地质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中。

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特征与大陆环境差别较大。在海岸带,由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比较显著。潮汐主要在沿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与湖泊环境相比,除潮汐作用外,其他作用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一般来说,海水温度比大陆水体低,海水温度的变化也比较小。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高于3.5%者为咸化海,低于3.5%者为淡化海。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性质也有很大影响。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生活在50~100m的上部水层内,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绝大部分底栖生物栖息于水深10~100m的海底,即海岸带至浅海的上部。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黏土岩三大类。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黏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4.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 海洋地质作用及地貌类型

海底地形可以分为三类: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体的地形如下:

①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较缓,水深<200m;

②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

③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洋盆的过渡地带,火山地震较多;

④洋盆:地形较为平坦,分布着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等,水深4000~6000m,地壳活动较为稳定;

⑤洋中脊: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一般来说,由陆地到海洋,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

6. 海洋地质作用及其效应

2.动力地质作用及典型地质现象认识的相关知识

(1)地球的一般特征;

(2)地质作用特征与分类;

(3)风化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4)河流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5)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6)海洋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7)冰川、湖泊、沼泽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8)地震、岩浆、火山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

7. 海洋地质现象

“海底浊流是大陆坡附近的重力流,对海底建筑物的破坏很大,还可能通过引发大规模海底滑坡而引起海啸,但不会引起地震。”

--------------------------------------分割线-------------------------------------------------

海底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在暴风浪、地震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诱发下发生崩塌,能够迅速与海水混合形成泥沙混杂的海底“泥石流”,科学家将其称为海底浊流。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陆地上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常常会冲毁交通设施、掩埋建筑,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同样,在海底也存在着“海底滑坡”与“泥石流”的现象,它们也是危害巨大的海洋地质灾害。

在海底,特别是斜坡地形上,那些尚未固结的松软沉积物或破裂的岩石,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沿斜坡中的滑脱面发生滑动而形成海底滑坡。与陆地上的滑坡相比,由于海水的浮力和海水在滑脱面上的润滑作用,大大减小了滑脱面上的摩擦力,使得海底滑坡更容易发生,甚至在坡度很小(0.1°)的海底也可能发生。通常情况下,海底滑坡一旦发生,其规模要比陆地滑坡大得多。曾经在靠近肯尼亚的海底发生的一次海底滑坡,把约1.8万平方千米的沉积物搬运到别处,滑坡体滑动的距离达800千米,扫过面积超过30万平方千米。另外,台风、风暴潮和地震等也是诱发海底滑坡的重要因素。海底滑坡还会诱发海啸,进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由海底滑坡导致的海啸,掀起了15米高的巨浪,席卷了20千米范围内的海岸地区,造成2200多人死亡。

海底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在暴风浪、地震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诱发下发生崩塌,能够迅速与海水混合形成泥沙混杂的海底“泥石流”,科学家将其称为海底浊流。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固体颗粒而又十分浑浊的高密度水流,其悬浮物质包括沙、粉沙和泥,有时还携带砾石。由于浊流的密度很大,在重力驱动下成束状或面状顺坡向下流动,流速可以超过20米/秒,在平缓地带会堆积成扇形的“浊积扇”。浊流多发生于大陆边缘地区,是将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的重要机制。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密度,因此能以极快的流速和动能沿着大陆坡下滑,其巨大的能量对海底具有极强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可拉断海底的光缆,切割陆坡形成陡峭的峡谷,并形成特有的冲刷痕、沟痕和槽痕等。

海底滑坡和浊流属于危害较大的海洋地质灾害,会对海下工程及钻井平台、海底铺设的输油管道和海底电缆等造成损害。因此,应当对其危害及预防引起足够的重视。

8. 海洋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3、云雾频数多,湿度高。4、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迟。5、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6、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

海洋性气候,指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如海岛或盛行风来自海洋的大陆部分地区的气候。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美洲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9. 海洋的地质

简称“潮汐”。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引潮力作用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将海面上升过程称涨潮,下降过程称落潮。潮位上升至最高点时称髙潮,下降至最低点时称低潮。高、低潮位之间的高度差称潮差。潮汐完成一次升降运动所需的时间称潮汝周期,一般为12小时25分,有的海区是24小时50分。潮汝按涨落周期分为半日潮、不正规半日潮、全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

潮汝现象主要随月球的运动而变化,也受纬度、海区地形及海水深度的影响。掌握潮汐时间和高低潮时水深,是保证舰艇安全进出港湾、航道及浅水区等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海港码头、水上机场建筑等必须考虑的因素。

10. 海洋地质作用的类型及产物有哪些

水圈包括冰川、海洋、河流、地下水和湖泊。其中冰川地质作用是冰川对陆地表面(极地和高山地区)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河流地质作用主要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湖泊地质作用主要是外力沉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