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儒家美学对海洋生态美(儒家美学影响下的设计表现有哪些)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10 15:39   点击:20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儒家美学影响下的设计表现有哪些

 儒家美学以“仁”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强调个人的修养,物我感应,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意识,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强调个人的同时,又注重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从诞生以来对中华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形成中华民族固有的特色文化,不论是伦理、道德、政治、军事、人文、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文化从春秋时期历经各朝各代,直到今天都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2. 儒家美学影响下的设计表现有哪些特点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 试论儒家美学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突出了“兴”这个范畴,提出了“诗可以兴”的命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还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的学科建构有其现代诠释背景,如何建设现代中国学术,不仅是一个中国学术的民族性问题,同时指向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社会存在及其现代性精神问题。

古典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依托本身所蕴含丰厚的审美资源和异质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哲学思考,这当构成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反省批判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宝库,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创造性价值所在。

4. 儒家美学的观点有什么

儒家思想着重于教会人们如何做人。阐述世间各个方面前人的经验之谈。

道家学说则在于讲述事件万物相生相克,由‘道”生万物。

禅宗就是教诲世人一心向善,学会四大皆空,学会放下就是快乐,

学会用以德抱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好与坏。中国原创性文化时期“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兴起开始,到汉代“儒家”经学繁荣时期,中国绘画大都是以“成教化,助人伦”出自于工匠之手的人物画主导画坛的。而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的崇尚“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三书谓之“三玄”)的“魏晋玄学”开始,产生了如“竹林七贤”等“越名教而任自然”喜爱徜徉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与“世俗”拉开距离的一系列“魏晋名士”。而也正是这些“魏晋名士”们才奠定了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之基础,也正是他们使到中国艺术走向“觉醒”和“独立”。

5. 儒家美学的当代意义

礼乐教化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

《乐记》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教化学说,也揭示以“乐教”为表现形态的中国美育的主要特征。儒家礼乐教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观念,以“中和”为政治、道德、审美观念的核心,其实质是“德音”之教。既重视礼与乐在性质、功能上的区别,又注重两者的相辅相成、交融统一,从而使美育既承担了重要的政治、伦理教化责任,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重要地位。儒家讲“礼乐教化”,以“成人”为重心,礼乐互补互济、内外交养,追求人生修养的德性之美与仪容规范之美的和谐统一。儒家认为,礼乐不仅能够通过教化人心达到社会的和谐,而且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的整体和谐,达到天人相通的自由的审美境界。

6. 儒家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意义

我认为早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并且可与西欧基督教文明做一比较:

一、儒家思想使中国人比较注重以情感为根基。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基督教文明讲则讲个人生命的“原罪”,因而个人的行为应该以上帝的意志为准,求自我的赎罪。因而西方传统文化把感性的爱放在从属的位置,而以理性的爱为准。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人的情感,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家庭都很重视亲情的融洽,拥有异常强烈的家乡情结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则表现为对“和谐”“其乐融融”的追求,这是发自人内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国文明之所以持续地发展至今,而不毁于内部的战乱,与此关系很大。

后世的程朱理学,却把把“仁”外在化为理性对人欲的钳制了,抹杀了饱满的人伦情感。这是违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二、儒家思想讲求对现实的追求,推动了中国人的入世精神。

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现实世界之外设一个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行为,都将在“彼岸世界”得到审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场不必过分执着的旅途,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最终肯定。

儒家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认现实世界的意义,因而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因而儒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快乐”境界,而非漠然处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快乐置于尘世,把幸福置于尘世,追求一种可感的真实人生,这是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积极审美的重要精神动力。

即使是追求超脱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态享受尘世之乐的“禅宗”,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观,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尘世之乐并不同于动物式的肉欲,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对现实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三、儒家思想使中国人讲求理性的实用性。

西方传统文化,从哲学家柏拉图起,就基本上是“理性主义”,即把生活的理性,升至高于一切的绝对律令的位置,甚至与上帝合而为一。人是理性规定下的棋子,是上帝驾驭的羔羊。话说程朱理学也是跟理性主义一个做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个人抑制内心情感,服从外在的绝对秩序。

但是,最初的儒家思想却不是这样。理性,或者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其最终目的仍是“人”本身,即符合人的善良感情和道德,即人格意义上的“仁”。中国人爱讲“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中庸”···在我们眼里,情绝非是绝对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与理性同样重要的东西。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内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于情,理始于情,“理”是为人的感情目的服务的。现代,中国人创业时的“实用主义”精神,灵活经营,绝不死板,让欧美人士赞赏不已,这其实得益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过,在科学研究中、在治学中,在履行法律时,我们不能把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因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广大人民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规律的理性原则忽视掉。

四、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会、国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时的松散契约。因而,现代西方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均衡性、不冲突性,而情感的连接作用则显得非常薄弱。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开始就把人置于人群中,置于家庭中,置于社会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情感上的纽带关系,由此至下而上,通过确立伦理关系,建立起一套结构严整的国家社会系统。在现代中国,“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观念也是影响我们社会行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以家庭观念为基础,家庭利益为目的,进而推广至“祖国”这个讲求秩序与和谐的大家庭,中国人民拥有举世瞩目的创业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自然地,虽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性和秩序性,也并不能成为少数人利用绝对权力和死的规定,违背百姓的意愿,钳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种忽略秩序的情感连接性、忽略秩序的内在平等性的“异化”行为。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条线索。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中国思想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前者是诸子百家争鸣,各大经典形成的时代,后者则是对先秦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不断重新解读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最坚实的基础。道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风格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局面。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成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导师。

7. 儒家美学影响下的设计表现有哪些方面

先秦至汉初

历代儒家美学先秦至汉初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奠基人。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思想,对诗的作用“兴”“观”“群”“怨”的说明(《论语·阳货》),具体地指出和强调了文艺有协合人群、塑造人性的重大作用,使远古尚与巫术图腾、原始礼仪结合在一起的文艺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他的尽善尽美论、文质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审美尺度,为儒家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儒家美学的理解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突出了“兴”这个范畴,提出了“诗可以兴”的命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还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的学科建构有其现代诠释背景,如何建设现代中国学术,不仅是一个中国学术的民族性问题,同时指向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社会存在及其现代性精神问题。

古典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依托本身所蕴含丰厚的审美资源和异质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哲学思考,这当构成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反省批判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宝库,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创造性价值所在。

9. 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老夫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其“仁”学的基础上,孔子从仁学出发,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外在形式的美与内在道德的善结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其真正的代表者则是庄子。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把审美心理特征提高到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高度的学派。

后世受两家学派的影响,对工艺美的坚持,形成了两种不同趣味的审美境界:一种是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另一种是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这两种境界也成为后世衡量工艺品价值的两个重要标准。

道家的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提倡素朴质真、自然之美的工艺设计观。道家讲“道法自然”,在工艺设计中强调人、物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追求“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大巧若拙”“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工 艺设计中表现为崇尚天趣,强调工艺的天然去雕饰,强调返璞归真、无装饰的素朴古拙之美。逐渐形成追求没有雕琢痕迹、浑然天成的工巧性;

儒家尊崇的“文质彬彬”的审美思想渗透到工艺设计中,则形成了强调实用(质)和 审美(文)相统一,强调中庸、和谐之美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受贵族追求华丽精美的审美趣味的影响,设计风格日益精致繁琐。逐渐形成追求极尽雕镂藻绘之能事的工巧性的审美境界。

10. 儒家美学有怎样的特点

儒家注重培养的刚健质朴的人格会投射到语言上,形 成儒家语言审美追求刚健质朴的特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