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文化和海南苗族(海南苗族文化图腾)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07 09:41   点击:13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南苗族文化图腾

苗族人民自古就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信仰是形成宗教的先行条件,没有信仰就无法凝聚人心,那么一个宗教也就无法发展。所以苗族文化中宗教信仰很早就形成了。即使在苗族人民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依旧留存到现在。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卦、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

  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苗族的宗教属多神教。因崇巫信鬼,又称“巫教”或“巫鬼教”。苗族信奉和崇拜的鬼神甚多。苗族的宗教观念中,无论神和鬼,却都有善、恶之分。苗族的祭祀活动多由巫师主持。巫师,属职业宗教人物,在各苗族地区情况不一。

  各地苗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一般僧道不同,他们同普通人一样,过着尘世间的生活,并且不脱离生产劳动。苗族最原始的宗教崇拜,是由“万物有灵”观念产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也属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苗族普遍盛行祖先崇拜,特别注重祭祖。这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引申和发展。

  

2. 海南苗族景点

  保亭神玉岛很值得去。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神玉岛景区很值得去。景区内景色优美,风景绮丽。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3. 海南苗族传统文化

海南岛的主要少数民族是黎族、苗族和回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就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后裔发展而成。目前海南岛上的苗族人口约七万人。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区和黎族居住地的周边。海南岛上的回族大多数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人口一万左右。海南岛回族居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4. 海南苗族图腾图片大全

挑花主要流行于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等地区苗族中。花线有的喜用深蓝色和水红色,有的喜用橙黄色套以其它杂色。挑花针法与刺绣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不能错乱,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常常是纹形不同的几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其中以贵州贵阳市郊区、织金等县最精,极负盛名。

没有固定的花,这就好像汉族人喜欢的花都不一样,喜欢的花是由个人喜好确定的,和民族无关。

苗族人民是很喜欢花的,花山节是苗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5. 海南苗族历史

最早的是黎族,但现在海南岛都成为世界民族之岛了,哪里人都有!海南拥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琼居住的历史已有六千多年。海南岛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如黎族、苗族三月三、黎家婚礼等。海南文化艺术更丰富多彩,主要文艺表演形式有传统的琼剧、黎族苗族歌舞、木偶戏、儋州调声等。地方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正月十五琼山府城镇的“换花节”(年青人以换花交朋结友);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在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的“军坡节”(纪念公元6世纪我国南方百越民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冼夫人);农历三月三在黎族聚居地举行的“三月三节”;农历八月十五在儋州举行的“中秋歌节”(群众欢歌赏月和对歌比赛活动);每年11月举行的“海南岛欢乐节”;每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等。每逢节庆活动,全省各地都要举行富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

6. 海南苗族文化图腾有哪些

一、银饰在古代是苗族的一种象征符号: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人便开始崇尚银饰,不仅是为了装饰美观,也代表了苗族的图腾文化,是苗族人民的一种符号象征。

二、银饰在古战争逃亡中起到通风报信的作用:

苗族祖先在战争期间,在银饰上多挂有铃铛为确保部落人员集中在一起,防止走散,并且在敌军突袭的时候,可以以这种方式这样通风报信。

7. 海南苗族的来历

"咬手"定情由来已久,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以前男女之间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由此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含蓄的方式.女孩子咬男孩子的手咬得很深也表达了一种要将我铭记此生的想法. 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8. 海南苗族服饰图案纹样介绍

海南苗族医药传承人是杨万里。1. 根据历史记录和研究成果,杨万里被公认为海南苗族医药的传承人。他对苗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人物。2. 杨万里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掌握了苗族医药的核心内容,包括植物药物、针灸、按摩等疗法。他不仅传承了苗族医药的理论体系,还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3. 杨万里的研究工作不仅对苗族本土人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其他地区的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经验借鉴。因此,根据历史记录和研究成果,可以确定海南苗族医药传承人为杨万里。

9. 海南苗族文化特色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小年(过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牛节、禾节。

  一、春节

  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黎族各家老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欢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黎族习惯不在异地过年,大年三十都要回家吃年饭。年初一,大清早要给牛栏、猪舍、谷仓、果树贴红符,表示财物有主。还要在河边或水井喧放一个铜钱和年糕,祭祀河神才可挑水。这一天一般全日闭户不外出,不许打骂人,不讲污秽语言,只能说吉利的话,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贺新喜,敬酒对歌或开展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气氛活跃,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

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二、小年(过年仔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黎族的小年,这一天家宴丰盛,全家大小齐集,共商新一年的生产活动或家里一年要办的事情。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三、清明节

  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黎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四、鬼节

  (七月十四或十五)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五、端午节

  黎族人民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在节日里家家包粽子,部分黎族人民还举行一些形式活泼的娱乐活动。

  六、牛节

  黎族认为牛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家中设“牛魂宝盆”村中设立牛神庙。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历法),举行招牛魂仪式。在牛节这一天,修建牛栏,给牛喝酒补身,晚上集众敲锣打鼓,欢跳招牛魂舞蹈,祝愿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杀牛。

  七、禾节

  黎族认为稻米有灵魂,丰收靠稻魂。每年晚稻收割的龙日(黎族历法),村首摆席集众举行招稻仪式,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欢跳招魂舞蹈,祝愿来年大丰收。

  八、三月三

  三月三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琼中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

  改革开放给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既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故也称爱情节,黎族称“孚念孚”。

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歌舞盛会。夜晚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一堆堆篝火,姑娘身着七彩衣裙,配戴各式装饰,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相约来年再会。在这一天黎族人民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九、“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苗语,在我国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10. 海南苗族图案

苗族三最的特点

一、苗族服装式样繁多、色彩最绚丽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苗族房屋风格最独特

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三、苗族人民最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芦笙舞,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如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