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向阳红16号与海洋(向阳红16号科考船)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05 10:19   点击:15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向阳红16号科考船

第一代:向阳红10号,第二代:极地号,第三代:雪龙号,第四代:雪龙2号。

2. 中国向阳红16号科考船

1993年向阳红16号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沉没。

向阳红16号是1981年由上海沪东船厂建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1993年5月2日凌晨前往太平洋执行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调查任务时,向阳红16号在东海海域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沉没,全船110人,107人获救,3人遇难。这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首次重大海难事故。

3. 向阳红16号科考船责任人处理

“向阳红09船”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45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船满载排水量:4435吨,航速:18.20节,自持力:60天,定员:150人。类型:深潜实验母船

船旗:中国

DWT:1626 mt

建造年代:1978年

吃水:5.50 kts

长*宽*高:112.05×15×8.2 m

航速: 18节;

主机功率: 6600千瓦

4. 向阳红16号科考船沉没

塞浦路斯籍货轮“银角号”

1993年5月2日凌晨5点05分,我国“向阳红16号”远洋考察船正航行在浙江舟山群岛附近的海域,这个季节冷暖气团在东海交汇,形成一片薄雾,仿佛为海面蒙上了一层面纱。像往常一样,大部分船员都在酣睡,因为海面有雾,能见度较差,有30年海上工作经验的老船长金明奇早已在一小时前步入驾驶室,密切注视着前方的海面,以及各种仪器的数据。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国家海洋局装备最精良的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6号,突然被撞!向阳红16号的排水量为4500吨,当时正在正常航行,来自塞浦路斯的"银角号"货轮却足足有38600吨的排水量,向阳红16号在银角号面前显得脆弱不堪,仿佛一张纸被轻易撕开。在被撞仅32分钟后,向阳红16号便沉没了。

5. 向阳红16号科考船打捞上岸了吗

1993年4月30日,向阳红16号自上海起航,进行调查太平洋中部海域多金属结核的任务。5月2日清晨,海域上弥漫着大雾,能见度极差。“向阳红16号”与塞浦路斯的“银角号”相撞了。随后,银角号向后倒船,因为船体破损,大量的海水涌入“向阳红16号”,船体开始倾斜,五时十分,船长发出弃船命令。五时二十五分,最后一批船员离开船只,船只于五时三十七分沉没,从相撞到沉没,仅仅花了三十二分钟。

事后查明原因,发现悲剧的酿成是因为对方违反雾区航行规则,发现科考船时并未采取回避措施。本次灾难我国遇害三人,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首次重大海难事故。

6. 向阳红16科考船事件

中国与南极 中国对南极的探索始于1984年。当时,中国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的591人乘 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邓小平同志为首次中国 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自1985年2月10日,中国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南部设立长城站以来,20年中 ,中国每年都会进行南极科考活动。 在南极的气候及气象、极地冰雪、低温生物 、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极地陨石研究方 面,中国和美、日等极地科考强国同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7. 向阳红16号科考船事件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

建设历程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2004年11月中旬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启动,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将启动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前期工作。

选址测图

要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必须先进行选址测量。据介绍,南极内陆冰穹A区域冰厚达3000米,制高点海拔4093米,终年积雪,气候寒冷,气候环境变化无常,最低气温达零下80摄氏度,最高气温也仅为零下30摄氏度,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8.4摄氏度,且空气稀薄,被国际科考界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根据计划,测绘队将负责第24次考察队前往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的导航工作,并对沿途的GPS点进行选测。在冰穹A地区,测绘队员将围绕冰穹A地区海拔4093米的最高点,在东西方向30千米、南北方向200千米的矩形区域内,进行约2平方千米范围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图测绘。

为研究冰盖的升降和移动规律,科考人员还将在冰穹A区域建立一个6000平方千米的冰盖运动控制网,并进行首次观测。其中,对冰穹A最高点进行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图测绘,冰面测绘将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实地扫描,冰下测绘采用穿透力超过3500米的冰雷达,获取的数据再以GPS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进行改正,最后通过数字化成图软件成图。

自然环境

长城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

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站址附近有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的滩涂,为企鹅、鸟类、鲸、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护区。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全岛85%的面积为冰雪覆盖,所处位置为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1.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绝对最低气温-28.5℃。

年降水量为550毫米,年平均风速7.2米/秒,全年风速超过10米/秒的大风天数为205天。处在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间的多气旋地带,天气变化剧烈,加之这里天气较暖和,降水较多,冰雪的年积累量和消融量都较大,冰流速度较快,冰川进退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乔

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的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地衣、苔藓、藻类植物生长茂盛,并且生长着南极洲仅有的4种显花植物,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和海豹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长城站周围分布有智利、阿根廷、前苏联、波兰、巴西、乌拉圭等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马尔什基地仅2.7千米。1984年12月31日开建,1985年2月20日建成,计有各类建筑物35处,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进行电离层、地磁、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冰川和地震等项目的科学考察。从1986年9月起,南极长城站气象站已作为南极地区32个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国际气象监视网。

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它建立于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62°12'59"S,58°57'52"W不在南极圈内)。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该地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

航空摄影

根据计划,在长城站及周边地区,测绘队将进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测量,并对已有的7个控制点铺设标志。据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测区平均海拔70米,气候终年寒冷、干燥,有中国长城站站址及附属科学设备,以及智利费雷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阿蒂加斯站和韩国世宗王站等站址及附属设备。地面为山地碎石质,行走困难,只有一条贯通各国考察站的简易道路。

测绘队员将采用人工布设地面像控点标志,以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直九”直升飞机为载体进行航空摄影,并对影像进行室内外综合判读。此外,测绘队还将开展一年一度的GPS国际会战观测,这是由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会战观测,长城站已连续参加12年。

测绘地形

根据计划,在中山站地区,测绘队将以南极协和半岛团结湖以北的中山站站区为核心,测绘约2平方公里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据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测区气候条件极差,平均气温零下2.8摄氏度,地面为石质,沿海边有常年积雪地及不融冰区,给野外作业带来极大危险。测绘队员将采用极坐标法,对所有的地物、地貌要素点进行三维坐标采集。

测绘队还将开展GPS常年跟踪站设备改造和新观测墩建设,并为冰穹A考察队提供GPS实时差分定位导航服务。

测绘计划

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极地基础测绘科考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将为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和平利用南极活动提供有效的基础和保障。在过去的20多年内,国家测绘局先后派出了科考队员70多人次,参加了历次的南极科考工作,为南极科考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并在南极测绘科考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目前,国家测绘局已经把极地基础测绘列入国家基础测绘计划。在近两年内,国家测绘局将为南极第三个科考站建站提供测绘保障,建立西南极高分辨率影像动态监测区,进行南极地图的整合和编制。

据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南极基础测绘任务顺利完成,国家测绘局已委托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对中国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穹A区域测绘、长城站周边地区航空摄影测量、南极中山站1:5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等专业技术设计书进行了评审,对测绘设备和软件进行了调试,并对测绘队员进行了培训和训练。

记者2015年1月6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中国在南极维多利亚地的基础测绘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包括新建南极考察站重点区域地质勘察、预选码头勘察建设及难言岛周边环境评估、自动气象站修复等工作,为中国在南极地区建设第5个考察站做好准备。

第34次科考

在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考察队员将把预制的科考工作舱、住宿舱、生活舱、发电舱、备品舱等临建设施、工程机械、工程辅助设施设备部署上岛;完成临建设施安装;建设临时码头;进行站区场地平整。

“搭建的临建设施将为今后2—3年的建站施工提供住宿、生活和工作场所等必要条件,在新站建成后,部分临建设施可保留作为考察站的应急避难场所。”张体军说。

此次考察中,考察队还将开展水质要素和环境污染物要素的监测、鸟类监测、企鹅分布格局和历史变迁调查;开展拟建站区的实地踏勘、工程地质勘测、1∶500和1∶1000地形图测绘、附近海域的水下地形测绘、拟建码头区域的资料勘测收集等工作。

通过对鸟类、环境的详细调查,将为新建站址周边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开展基础测绘、地质勘察、海域水深调查等,将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资料;通过现场工作,了解掌握施工难点,将为今后建设作业积累经验。

按照设计,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为常年考察站,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模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范围300—500公里,主要内容包括站区建筑布局、设施布置、工程运输装备和航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

8. 向阳红16号科考船打捞了吗

中国石化轻质船燃为东方红三号科考船加油,据悉,3月12日,中国石化燃油公司近日在山东青岛大港码头首次为东方红三号科考船供油,首单供油605吨,轻质船用燃料油助力其完成海洋科考任务。近年来,燃料油公司先后为雪龙号,雪龙二号,沈括号和向阳红06号等科考船提供优质供油服务。

9. 向阳红16号科考船处理结果

向阳红一号船。

向阳红一号船是国家海洋局建造的第一艘水文气象船,也是我国第一艘吨位比较大的气象船。

第一代“向阳红01”号船属于614I型综合海洋调查船。该船于1969年12月14日出厂,归东海分局使用。总长:65.22米 型宽:10.2米 型深:4.8米,总吨:823.94 吨。最大航速:15节 经济航速:13节 最低航速:9节。

10. 向阳红16号科考船是怎么沉的

向阳红16号事件,中方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这次的事故让所有人都心痛,不仅是牺牲了3个人才,还有大量的先进设备和科研成果,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为了减少研究经费,我们并没有对船上的先进设备投保险。这次的沉船事件造成了近亿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向国际有关组织承诺的大洋锰结核的考察任务。

当时的中国的国际地位远远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再加上我们的船员确实在向阳红16号的航行中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所以在最后的官司中,我们未获得银角号的任何赔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