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泉州宗元海洋商贸(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04 21:00   点击:21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是世界文化遗产不是自然遗产。

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福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行政管理机构遗址、城市格局关键设施遗迹、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城市干道与水系、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水陆交通网络,完整体现宋元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

2.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英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3.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图片

六胜塔建于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于石狮市湖海滨的金钗山上,已废存。 我们今天看的塔,则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

始建于宋政和年间,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1336—1339年。六胜塔与其东侧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

4.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化遗产)

1.2021年7月25日下午,在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顺利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2.此前,“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曾于2018年申遗,可惜未通过大会评审,非常遗憾。2020年,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了6个遗产点。在相关申遗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古城泉州终于完成了“申遗梦”。

5.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

宋朝时,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非常繁荣,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泉州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上重要的商贸港口。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波斯湾及东非沿岸国家或地区都有贸易往来。

于此可见,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6.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介绍

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是唐咸亨年间(公元670一673年)文偁禅师主持建造的。

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改为石塔。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

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瑞士人戴蜜傲、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1935年出版)一书,对每幅图像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

如第三十幅“斗勇金毛”下解释曰:“‘金毛’是狮子的名称,站在左边的勇力士,显然是一个驯狮的人,或可称为角斗者,他身穿西方服装。”并且每幅图像都有主题刻字。如第一幅题是“童子求偈”,第二幅为“青衣献花”,等等。图刻简练,内容鲜明,充分表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艺的艺术成就。

7.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21年7月16日在福建福州举行。本届大会我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21年7月16日中国有世界遗产56处。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8. 论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一、九日山祈风石刻

位于泉州清源山九日山景区。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题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到南宋年间泉州郡守主持的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二、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从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迁往福州,近四百年间,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事务,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

三、德济门遗址

位于鲤城区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初建称镇南门,元朝改称德济门,遗址有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四、天后宫

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天后又名妈祖,是我国海上的守护女神林默, 泉州天后宫为妈祖的祖庙,是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法石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有“小武当”之称。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庙中有千年古榕数株,现存明清建筑,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六、南外宗正司遗址

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七、泉州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府学路,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这里也是古泉州城的中心。

泉州府文庙,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建筑优美,恢弘大气,这里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不收门票。

八、开元寺

位于鲤城区新华北路,始建于唐朝,这里古树参天,香火旺盛,建筑精美,是泉州最著名的寺庙,也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里有朱熹写的一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枋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不收门票。

九、老君岩造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下,造像雕于宋代,是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它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所以被戏称“老子天下第一”,显示了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生态。

十、清净寺

位于鲤城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重修。

现在的清净寺是一片废墟,但是高耸的阿拉伯式门楼轮廓依在。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门票:3元

十一、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灵山南麓,是唐朝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的墓葬。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十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地处晋江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凿于1339年的摩尼光佛造像,高1.54米,宽0.83米,仪态端庄,神态安详,背雕十八道毫光,更神奇的是,这座就地取材雕刻的造像,自然天成三种颜色,巧夺天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

十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位于晋江南岸,距泉州古城21公里,窑场始建于唐末五代(10世纪),兴盛于宋代(10-13世纪),也是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址。

十四、德化窑址

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繁荣,在10到14世纪,各类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德化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窑场之一。当时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德化窑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五、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遗址已经发掘出六座冶铁炉以及三处房址遗迹,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十六、石湖码头

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宋元时期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

十七、万寿塔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宝盖山,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万寿塔作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是“海洋大通道”最主要的航标,见证了 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

十八、六胜塔

位于石狮市石湖村。该塔系花岗石阁楼式结构,高36.6米,底围约47米,八角五层,其雕刻精工,雄伟壮丽,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

9.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项目的22处遗产点中,就有一处是我国仅存的古海关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这对保护和修复中国海关历史物证,传承中国海关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古城泉州如此描述。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现代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

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据海交史专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一半的市舶收入。

泉州市舶司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梯航万国”的繁荣景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四百种以上。

泉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泉州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市舶司文化,不断增强新时代海关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结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防疫情和稳外贸并重,从海关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负历史、不负韶华,主动融入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为服务泉州口岸高水平开放、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