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中国海洋事业(古代海洋事业发展的特点)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04 11:30   点击:19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古代海洋事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亚非文明也被称为大河文明。古代北非和亚洲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古代居民很早便在这些地区生产劳动,生息繁衍,所以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些亚非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2. 古代海洋经济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或认为是伯益所作,或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巫书,一般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山和海的极端地理条件下,狂悖而又怪异的神明遍地奔走,释放出灼人眼目的异彩,读《山海经》,尤其是图像本,无疑是视觉的震荡。

我更偏爱《海经》部分,南海中的大蟹,大者有千里,竖起的眼睛像擎天之柱,人面鱼身的鲮鱼在海中乘着波浪上下,又有海外的神异国度,那里面的百姓各有奇怪的貌相,讙朱国人长着鸟嘴,身后有翅膀,他们在海滩中灼食鱼类。又有长臂人,伸出数丈长的手臂,直接从海里捞鱼。还有穿胸国,国人胸前都有一个透膛的大洞,可以把迎面而来的海风阻力化解掉。

《山海经》中对海外民族的想象,左右着国人的地理观,直到清末及民国的图像系统,比如《点石斋画报》中的海怪,《大千图说》中对外星人形象,都未离《山海经》的体系

3. 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4. 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作为学术用语的“丝绸之路”,长期以来学术界已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这就是德国学者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的学术内涵有所扩展,其“学术本体”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世界走进中国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路,是一条人类“有意识”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及其派生的“文化交流”之路。

  二、不同“丝绸之路”功能的界定问题

  “丝绸之路”主要可以概括为四条: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主要是政治、外交之路,商贸与文化交流是副产品;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商贸活动是“游牧民族”生产活动副产品;西南丝绸之路是“民间”的“小型”商贸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是官方政治、外交之路与大型商贸交流之路。

  三、丝绸之路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丝绸之路为最初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所开创,与最早的“现代中国”——汉王朝出现同步,与“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同步,是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之路。

  四、中国古代海洋观念、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大航海”问题。

  秦汉时代的政治家已萌发了“海洋观念”,汉武帝也是多次“东巡海上”,在建章宫中修建的太液池,其中构筑了“蓬莱、方丈、瀛洲、壸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汉武帝把海洋搬进皇宫。这个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延续近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家对海洋的认识,必然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家行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动可能早在汉代以前已经存在。合浦地区一般汉墓中发现的南亚、西亚舶来品,反映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深入“民间”。

5. 古代海洋史

月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月亮潮比太阳潮显著。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复的变曲。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动,使海潮的变化更趋复杂。    潮汐是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它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尽管潮汐很复杂,但对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进行准确预报。海洋潮汐从地球的旋转中获得能量,并在吸收能量过程中使地球旋转减慢。但是这种地球旋转的减慢在人的一生中是几乎觉察不出来的,而且也并不会由于潮汐能的开发利用而加快。这种能量通过浅海区和海岸区的磨擦,以1.7TW的速率消散。只有出现大潮,能量集中时,并且在地理条件适于建造潮汐电站的地方,从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虽然这样的场所并不是到处都有,但世界各国已选定了相当数量的适宜开发潮汐能的站址。据最新的估算,有开发潜力的潮汐能量每年约200TW·h。 起初,科学家们坚信,海水是地球固有的。它们开始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贮存在矿物和岩石之中。以后,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它们便从矿物、岩石中释放出来,成为海水的来源。然而,一些科学家却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些“初生水”就是从地面渗入的。近代兴起的天体地质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邻中,无论是距太阳最近的金星、水星,还是距太阳更远一些的火星,都是贫水的,惟有地球得天独厚,拥有如此大量的水。所有这些,都让科学家倍感奇怪,纷纷探讨地球水的真正来源。其实,所有这些观点还都是猜测,离真正揭开地球水源之谜的日子还很遥远。

6. 古代海洋事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古代海的别称又为:天牝、天池、溟涨、重溟、巨壑、大壑、水王、水宗、东洋、朝夕池。

古代里,是没有海洋这个词的,在我国古代通常根据水域距离陆地大小形容海洋。

陆地边上的叫做海、大海;海的纵深叫做洋、汪洋。

按照水域的大小有:流、溪、川、河、江、泽、湖、海洋、沧海、汪洋。

7. 我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贸易的愿望、 冒险的精神 、开放的海洋意识。 善于利用海洋资源、富有冒险精神、追逐海外利益并热衷海外贸易的民族,其海运事业必然发达,也更有利于海权的发展。 航海时代的初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占得先机,但两国国民却并不喜欢商业和贸易,海外活动在于攫取美洲的矿藏,故迅速丧失了得自美洲的财富,海权也迅速衰落; 英国人和荷兰人则怀着赚取利润的强烈愿望,从事令人嘲笑的“商贩”行业,从嘲笑他们的那些人手里获取财富,积极向海洋发展,也相继获得成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