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海洋地理地位(中国海洋地理知识)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7-02 03:21   点击:15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海洋地理知识

中国没有海或属于印度洋。

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区,它们和台湾东侧的部分西太平洋海区一起组成了中国周边海域。从地理上看,这一海域的各海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由渤海、黄海、东海组成的北部海域,南中国海为主的南部海域和台湾东侧的西太平洋海域。

2. 中国国家地理海洋

成山头位于胶东半岛、荣城成山山脉的最东端,故得名“成山头”,这里是中国海岸的最东端,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极点,也是中国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所在,因此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又名“中国的好望角”。

2005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成山头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这里壁立千尺,惊涛拍岸,冬能卷起千堆雪,寒壁之上松柏挺立,海上日出瑰丽绚烂。

然而,令成山头声名远播却并非是因为造物者独具的匠心,而是因为一个人。

林黛玉面对落英缤纷,唱的是天尽头何处是香丘。她用锦囊收了艳骨,用一抔净土掩了风流落红,心里念念想得是他年葬侬知是谁?想得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天尽头,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不得志?面对白云苍狗的无奈,空对天涯海角的惆怅,时空的无限对照人生苦短。秦始皇命李斯写下了“天尽头秦东门”,康熙写的却是“天无尽头”。一字之差,心胸却差了千里。再到胡耀邦,“心潮澎湃”四个字,干脆对天地的感慨也无,彻底回归了内心的深省。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心潮再澎湃,也不过沧海一粟,人在自然面前,永远都只是渺渺一瞬间。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很多人知道了却不认,是非要与天斗与地斗一番的。可是,斗来斗去,才发现根本就没得一斗!

但是,当年的秦始皇时代距离2017还是相当遥远的,所以他认准了要长生不老。当年,始皇麾下方士无数,其中一位名叫徐市,他告诉始皇帝说东海有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那里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大喜,立马命徐市率三千童男童女携大量金银财宝前往。结果是仙药一滴没得到,徐市却带着童男童女东渡跑了。据说他去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日本,然后俺们就多了一个津津乐道的传说:NN的,你们小日本统统都是我们的种!

因为秦始皇两次东巡至此以及他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实在太有名,威海成山头也就跟着火了。火了的潜台词就是——门票很贵,而且不是一般的贵。我们去的时候成山头景区和摩天岭景区实行联票制,258元一个人!住的那家主人李大嫂告诉我们,很多外地游客一听说门票这么贵都不看了,直接打道回府。

3.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海洋

海洋生物小百科非常有意义。因为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海洋生物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而海洋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了海藻、鱼类、无脊椎动物等等,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生态作用。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兴趣爱好,更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海洋的奥秘。此外,通过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分布情况,还可以为海洋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对于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因此,编写海洋生物小百科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为大众普及相关知识,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4. 中国海洋地理知识大全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

5. 海洋地理知识点

江苏海洋大学是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在2019年7月由原淮海工学院更名而成,江苏海洋大学坐落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海陆空交通便捷,季节性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和求学圣地。

6. 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

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放在一起,我国的版图更像是立在欧亚大陆东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从“雄鸡”到“火炬”,不仅是形状描述的变化,更是海洋意识的觉醒。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公元3世纪以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利用季风变化规律进行航海;宋代,航海家已掌握指南针航海技术;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我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海上舰队,对世界文明产生深刻影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

7. 地理海洋知识总结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8. 中国海洋地理知识点总结

先判断是位于什么温度带,再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一般都是先说温度再说湿度。如热带雨林气候。就是这个意思。以温定带:

1.最冷月在15°C以上的为热带。

2.最冷月在0°C~15°C之间的为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最冷月在0°以下,最热月在20°C以上,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气候。

4.最热月在10°C~20°C,为亚寒带。

5.最热月在10°C以下,寒带。 以水定型: 1.热带雨林——年雨型 季风、草原——夏雨型 沙漠——少雨型 2.温带海洋——年雨型 季风——夏雨型 大陆性——少雨型 3.亚热带季风——夏雨型 地中海——冬雨型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

9. 中国海洋地理知识点

初一地理知识点: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大。

10. 中国海洋地理书籍

1. 《自然之纲》

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地理学的基石之一,它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撰写,系统概述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变化。这本书在1807年首次出版,至今仍被许多地理学者奉为经典之作。

2. 《地球:人类家园的历史》

作者加文·梅纳谷通过详细的探讨地球的历史,试图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家园是如何形成,并如何进化和改变的。

3. 《地球的另一边: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

这本书由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写就,他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全球化背后的种种力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力量等。通过这些力量,他揭示了地球上各个地方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4. 《生物地理学》

这本书最早由挪威生物地理学家Johan Hjort撰写而成,主要探讨天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的存续和演化。虽然内容有些过时,但是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地理学体系的一部分。

5. 《新自然史》

这本书的作者Wordsworth Donisthorpe着重探讨了地球和动物王国在不同场景下的互动。这本书通过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6. 《地理》

这本书是经典的地理学教材,由地理学家彼得·哈格里夫斯编写而成。这本书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方面内容,是地理学学习的必读之作。

7. 《非洲的自然和人类》

由比尔·布莱森斯撰写,这本书阐明了自然和人类对非洲大陆的影响。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非洲的动植物物种,以及非洲大陆的地理和文化多元性。

8. 《阴影之地》

由纳特·卡思写成,这本书关注澳大利亚的西部区域,探讨了生态组织、物种分布、地貌变化等问题。这本书也是露天探险爱好者的必读之作。

9. 《地被》

由蒂姆·康斯坦撰写,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地貌学的原理和应用。这本书通过多种绘画,描绘了不同地貌区域的特征,呈现出地球的地理多样性。

10. 《生态学: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本书由Charles J. Krebs编写,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本书不仅对生态学专业学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所有对自然环境感兴趣的人来讲都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11. 中国海洋地理位置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域。

其中, 南海是面积最大的海洋,为350万平方千米。

渤海是我国最北端的海域,被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环绕。同时,渤海也是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小的海域,其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而面积最大的南海位于中国南部,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南海”。南海不仅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最后就是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黄海和东海。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实际上是太平洋的边缘海;而东海位于黄海的南面,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