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哪些能影响海洋流向(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送的主要是)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30 21:00   点击:23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送的主要是

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海洋带走,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收入的盐类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留在海洋之内,海洋就变得又苦又咸了。

  海水是盐的“故乡”,咸咸的海水晒走水分后百分之九十是氯化钠,也就是我们说的食盐。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多种化学元素。我们知道,点豆腐需要用到卤水,而卤水的有效成分就是味道苦苦的氯化镁。因此,含盐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来就又咸又苦了。

  如果把地球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地面上,那么盐层的高度可以达到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发干了,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白花花的盐层!实际上,海水里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了这么多的盐分的,它最初和江河水一样,都是没有咸味的淡水。

  但是因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着,每年海洋表面都会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然后一部分的水分再通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遇冷形成降水落到地面上,冲刷土壤,破坏岩石,把陆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带到河流之中,河流汇聚,最终奔腾入海。

  这样,每年大约要有30亿吨左右的盐分被带进海洋,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盐类的大营。更重要的是,因为盐分不能像水一样可以轻松地蒸发到大气中,所以盐分只能安静地待在大海里。时间越长,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变得越来越咸。

2.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送的主要是什么

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是海洋水域,29%的面积是陆地,而且在地球的热带地区,绝大部分的面积都是海洋,因此海洋在调节地球气候方面起到的总体作用要比陆地更大。

地球大气层中的水汽大部分来自于海洋,陆地上的降雨也大部分是海洋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水的温度在升高和降低时吸收和释放的热量较多,因此当地球的温度升高的时候,海洋可以吸收大部分的热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均衡,所以地球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候学家联合印度这方面的科学家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声称,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在变暖,其海水暖池规模已经增大了一倍,这一变化正在改变全球降雨模式。

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的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最暖的部分,其中包含着“马登-朱利安涛动”,它是由地球热带赤道地区海水对流区块引起的,在北半球的冬季,其动向主要以周期约30-90天的速度向东行进,表现为雨云在热带海洋上空移动,通常是从非洲东部向东移动到印度,再绕过印度尼西亚进入太平洋,并一直行进到美洲,它可以影响季风气候区,引发大范围的热浪和洪水。

如今,两国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个海水暖池每年都在扩大面积,并且正在改变已有的地球表面的降雨规则。它能促使我国长江流域、美国、东非地区、印度北部的降雨减少,同时也会导致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的降雨量增加。该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迈克尔·麦克法登表示:“印度洋和太平洋大部分海域的水温都在变暖,不过最温暖的水域仍在西太平洋上空,印度洋水汽会被西风带吹到太平洋西部,使得这里云量增多,台风更容易出现。

海洋除了会吸收热量给地球降温,并且海洋水汽能增加降雨之外,海洋也对地球大气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才能吸收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地球的物质效应,但是海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避免地球温室效应化,不过这一过程也会增加海水的酸度。

总之,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表面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现象,在调节和稳定地球气候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左右着地球的气候模式。另外,海洋中长距离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能量、温度和养分的平衡,维持了海洋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是需要好好研究的一门大学问啊!

3.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运输的主要是什么

现在海洋运输主要是有两种方式的,一种是班轮运输,主要是指一些固定的海洋运输的线路和已经比较固定的港口。

还有一种是租船运输,主要是租用别人的船只,按照承租人的要求安排船只的航行时间和运输期间经过的港口。

4.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送的主要是海流作用

海陆上循环分为两部分:海洋上的是海上循环、陆地上的是陆上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上蒸发的水大部分都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上,其中一小部分输送到陆地上,在陆地上形成降水,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形成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的现象,而这种现像形成了由沿海向内陆不同的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陆地上的降水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最终又回到海洋里,在这个过程中水的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说好多种流水地貌。此外由于蒸发和降水形成了不同的天气和气候,对微观和宏观的地理环境都有较大的影响。

5.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送的主要是哪些因素

0到30度纬度正是赤道所在的热带地区,而又同时处于几大洋,常年的高温,使得海洋的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形容起来就像一个烧热的水,在洋流的作用下,输送大量的热气,形成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等等。所以热带海洋输送的热量比大气多。

6.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运的主要物理海洋要素是什么

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都有哪些

1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开工。如今,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

2我国新一代“E级超算”“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于5月17日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这也是该原型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据了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称“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它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

3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

9月18日,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上,“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其在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成果于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

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杂志封面,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5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历经30年艰辛工作,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以往G值测量的相对精度虽然接近10-5,相互之间的吻合程度仅达到10-4水平。因为精度问题,很多与之相关的基础科学难题至今无法解决。此次罗俊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

6科学家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马约拉纳任意子。这种马约拉纳任意子纯净度较高,能够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该发现或对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有极大帮助,于8月16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7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

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8月2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成功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为1条,染色体“16合1”后的酿酒酵母菌株被命名为SY14。经鉴定,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除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外,SY14酵母表现出与野生型几乎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谱。

8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水上首飞

10月20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9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

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5月14日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10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1月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据介绍,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

7.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疏运的主要是

交通运输对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就没有贸易的流通。交通运输的速度决定着物流的速度。对外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洋运输,因为海洋运输运输量大,运费便宜。通过海洋运输可以到达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这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如果是国内贸易,那么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铁路运输适合中长距离的货物运输,而公路运输比较适合短距离运输。

8. 海洋中,影响物质长期输运的主要海洋要素是

刘国清,男,1961年出生,河北徐水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工程力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学习。1991年回国后担任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4年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授,2000年晋升为博导;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力学的应用和数值模拟,涵盖了从地震学到生物力学的领域。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培养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他也曾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出任过中科院数学与物理学部主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