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赤道附近的海洋涡流深度(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27 21:22   点击:18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

海水表层温度的每日变化会通过海水向更深层海水传导,不过影响的最大深度不会超过50米。

表层水温的每日变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与太阳的辐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每天中午12点左右是每天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海水的最高温度一般会在午后2点左右出现;每天夜间海水的温度都会降低,到凌晨4点海水的温度会下降到全天最低点。

2.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还是低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大洋,表层海水温度高于其它各大洋。年均温在20℃以上的洋面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88%,其中年均温在25℃以上的面积约达35%。太平洋与其它大洋一样,其海水温度升高的热力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因此,表层海水水温分布理应呈与纬线平行的带状分布。但由于有陆地的存在、洋流性质的不同、气压风向的不一样,使表层水温分布另有特点。

  从高低纬度来看,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温为25°~28℃,愈向高纬水温愈低,等温线走向基本上与纬线一致。从东西部来看,在南北纬40°间,东部等温线受寒流影响向低纬弯曲,西部等温线受暖流影响向高纬弯曲,即东部沿岸水温低于同纬度西部沿岸之海水温度;在北纬40°~60°间,东部沿岸海水等温线受暖流影响向北弯曲,西部沿岸受寒流影响而向南弯曲,即东部沿岸的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西部沿岸的海水温度。而且在北纬45°~50°间和南纬50°~60°间,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别密,这主要是寒暖流交汇处温差变化大的缘故。从南北太平洋来看,南太平洋表层水温要低于同纬度北太平洋表层的水温1°~2℃,这主要是海陆分布形势使北太平洋受北冰洋影响小,而南太平洋受南极影响大的缘故。从太平洋冬夏水温变化来看,太平洋西部,由于受亚洲大陆的季风和入海径流水温的影响,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冷、夏热。

3. 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

有两个流向,主要是由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另外在南北两条赤道暖流之间还有一条由西向东的赤道逆流。

赤道暖流是典型的风海流,形成主要是受信风的吹拂,加之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大规模地在赤道附近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两条洋流: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而赤道逆流位于南北赤道暖流之间,地处赤道无风带,成因是赤道暖流使大洋东部海面较低,西部海水增多,使海水由西向东流,所以它具有补偿流和倾斜流的成分。

赤道地区东西两种流向不同的洋流,促进了海水分布的平衡。

4.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是多少

1.热赤道与赤道偏离:由于大块的大陆都位于赤道以北,温度增温快,热赤道随太阳视运动南北移动,大概在赤道以北5~10℃达到最大值(因为南半球大部分为海洋,比热容大,没有北半球大陆增温快,因而南半球的海水温度最大值没有北半球的最大值高)。

2.洋流因素

3.赤道降水较多,这样导致温度最大值并不在赤道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能帮助你o^_^o

5. 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规律

可以这么说。赤道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强烈,积热更多,所以海水温度从赤道向两侧递减

6.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特征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7.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吗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赤道处虽然太阳辐射强,但它是处于赤道多雨带,终年多雨,所以它的温度反而不是最高的,温度最高的应该在处于副高附近的海域。

当然还有洋流,湿度,并且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导热性,当局部海水温度升高后冷的海水就会过来替换因此也就形成了洋流。同时还会受周围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8.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怎么样

盐度的高低主要是和降水量蒸发量有关系。赤道海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降水特别多,湿度大,阴天多,降水都是淡水,冲淡了盐度,但蒸发量比较小,注入河流比较多,所以盐度低。

世界上盐度高的是在副热带海区,因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度特别高。

9.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温度高分子活跃、膨胀增加密度变小。如果气体在一个容器内,无论温度怎么变化,只要还是气体的话,密度是不变的。如果不在容器内,就拿空气来说,温度高了,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快,分子间距加大了,那么密度自然就变小了。

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

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海水的温度决定于辐射过程、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和蒸发等因素。大洋中水温为 -2℃至30℃;深层水温低,大体为-1℃至4℃。大洋表层年平均水温:太平洋最高,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最低,为16.9℃。

10. 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应当分类讨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在高纬度地区,海面温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比如南极、北极地区;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此海面海水的温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当然,有很多因素影响到海水的温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动会导致深海海底的海水处于高温。此外,洋流的运动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巨大差异,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对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亲潮(千岛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

11. 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密度较低的原因

温度越高,分子就越活跃、膨胀增加密度就会变小。当水的温度是4摄氏度时,密度是可以说是最大的,但当低于4摄氏度或者变成冰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密度就会减小,与此同时大于4摄氏度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密度也减小。

  当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的话,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

  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

  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