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石油开采有哪些风险(举出海洋石油开采的三个可能的好处和三个可能的问题)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24 00:54   点击:27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举出海洋石油开采的三个可能的好处和三个可能的问题

汽车用石油和海油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区别的。所谓石油是可燃液体的一种,是汽油、柴油的统称;海油也是石油的一种,它主要来自于海域,也就是在海中开采出来的液体燃料,从大海中开采出来的石油;它与陆地石油的区别主要是从来源不同来区分的,实际结构、成分、性质、用途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2. 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

水资源丰富

海洋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负担着全球的水体循环系统运转,影响甚至决定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生物资源丰富

海洋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全球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方面,提供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标本。

经济价值高

海洋里有丰富的经济鱼类、藻类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油脂、化工材料、药物等等。

矿产资源丰富

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锰结核的矿藏比例是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宝藏,海底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储量。

3. 海洋开采石油对海洋的损坏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4. 海洋石油开发有什么特点

1. 便宜:油轮运输比铺设管道的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等便宜。

2. 安全:油轮运输的船体是特殊设计的,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自然冷却。整个运输过程有科学监测。比管道运输监测方便,还减少管道中流动产生的静电起火的危险性。

3. 便捷:油轮运输受地域、政治、经济影响小,哪里需要就运到哪里。相比管道运输来说投资风险小得多。

5. 海洋石油开发的四个阶段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这个专业毕业的同学可以去海洋石油开采方面的就业,薪资待遇,就业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中石油,中石化等三朋友系统单位就业,薪资待遇和就业前景都是非常不错的

6. 海洋石油的开采过程

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注意海洋生态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 ,维持海洋生态安全。一,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的能源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其中以波浪发电和潮汐发电的技术比较成熟,如日本、英国等国已研制成功了波浪发电装置和法国郎斯潮汐电站。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海底石油开采,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美国开始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腊海峡钻井;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钻出第一口商业性油井,这是浅海开发石油的起点。从此,海底采油技术不断发展。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和不断上涨的油价,使得海底开采石油的利润大大提高。现在,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内容,成为某些国家的经济支柱。据估计,世界海底石油的潜在可采储量约有3000亿吨,基本集中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80%-95%分布在离岸200海里范围内,包括大陆架和上部陆坡。大陆架面积约为2750万平方千米,可能蕴藏海底石油总储藏量的55%-70%。

7. 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8. 海洋石油开采的好处和坏处

地球上90%的能源消费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化石燃料大大增加了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形成酸雨。

一是开采煤炭造成了地表塌陷,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二是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造成了水污染,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1991年的海湾战争烧毁的727口油井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9. 我国海洋石油开采现状

据国外媒体报道,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每天生产石油的能力是1000万桶。那么问题来了,沙特每年抽走这么多石油,把地底掏空了怎么办?

抽石油,导致地底掏空怎么办?

其实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抽石油把地底掏空怎么办,因为石油在地底下储存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石油层就是由纯粹的石油组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地表之下有地下水,这些水并不是像地表之上的河流一样是流动的,而是填充在地下泥土、岩石的缝隙之中,当我们挖一口井时,周围基质缝隙中的水会汇聚过来,形成一个小型的水源集中地。

石油也是如此,石油在地底下储存时,并不是流动的液体,而是填充在地质层中的缝隙之中,商业开采时,会打造一个油井,油井的深度根据当地的含油层而定。

石油也是液体,在周围的压力作用下,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石油会像水一样慢慢聚拢在油井里,这样人们就可以开采石油了。

虽然人们把石油抽走了,但是基质并没有被抽走,如果油井的深度不深,比如:几百米的深度,那么只靠基质支撑就可以保证上层地质不会坍塌。

但如果油井深度足够深,那么人类为了方便开采,会使用注水方式进行开采。石油的组成部分不同,密度也不同,但大多数石油的密度都比水小,比如:海面上发生原油泄露事件时,原油都是漂浮在海面上。

所以,当油井注水时,水会下沉,促使岩石缝隙中的石油上浮,这样一来油井的深度可以大大降低。而且,即使人类抽走了油,水也可以代替油,填充在岩石的缝隙中,从而保证上方陆地不会坍塌。

但是,使用注水的方式开采油田,会导致成本直线上升,甚至开采石油的成本远远大于开采石油带来的收益,比如:注水时需要使用石油带动发电机,并且需要大量水源。所以在偏离海边的城市,一般很少使用这种方式开采石油,所以在一些地方,会因为开采石油而发生土地坍塌,但这些地方大多是人烟稀少地区,而且坍塌事件并不严重。

沙特地区比较特别的是它们的石油层较浅,有人形容说:“在这里插根管子都能冒出石油”,所以沙特地区的石油开采成本很低,开采成本低于10美元一桶,而国际平均开采成本大约在30美元左右。

所以沙特地区可以大力开采石油,而其他地区由于开采成本高,不如直接从国外进口便宜,所以才没有大量开采。

石油含量,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一直以来,石油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不可持续资源,总有一天人类会开采完。但其实全球的石油含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发现一些原来不含油的地区,也藏有大量石油。

而且,石油实际上是地球上有机物的沉淀,含碳量非常丰富,也就是说,石油是地球碳循环中的一环,因此只要地球上仍在进行着碳循环,石油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产生。

而且,很多油田宣布枯竭,并不是因为地底下真的没油了,而是开采成本太高不划算。我们知道,油井越浅,开采成本越低;地质中含油量越高,开采成本也越低。

石油的开采成本,又影响着石油的价格,比如:沙特地区石油含量丰富,而且开采方便,导致它们开采成本低,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

而一些石油埋藏较深的地区,由于开采成本过高,导致在原油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在开采时,即使该油田仍可产出石油,但石油公司也会因开采成本过高而放弃开采。

比如:我国的油田采收率只有28%-35%,也就是说油田中的大部分油都没有开采。

因此,石油含量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即使再用个几千年也不会枯竭。

但是,使用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弊端是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极其容易导致地球环境污染,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石油在未来并不会枯竭,但各个国家仍在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原因。

还有,石油的利用率也比较低,远远比不过新能源的使用率。

只是目前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成本太高,高于石油,所以石油仍是主要能源,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发电的成本下降,更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会是能量来源的主旋律。

10. 海洋石油开采技术有哪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所统计的北海固定式钻井平台费用是,水深34米为35万美元,水深68米为475万美元,水深102米为7000多万美元。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说,一台典型的自升式平台费用为700万~1000万美元;一台半潜式钻井装置费用为700万~1000万美元;一艘钻井船建造费用为500万~1500万美元。

钻井进尺费用同样是海上高于陆地。每米钻井费用,约为陆地的1.5倍。每日纯钻井费用,自升式约为6500~9000美元;半潜式为8000~11500美元;钻井船约为9000~13000美元。但是,海底油气田的地球物理勘探费用平均还不到陆地勘探费用的一半,而且效率高。

这是因为海上的地球物理勘探不需要像陆地上那样靠钻孔来激发,而且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和应用计算机处理地震记录资料,使得海上钻井的见油层准确率大为提高,加之多井底定向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能使海底石油的勘探开发费用大幅度下降。

11. 海洋石油开采原理

海底管道是通过密闭的管道在海底连续地输送大量油(气)的管道,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快捷、最安全和经济可靠的海上油气运输方式。

海底管道的优点是可以连续输送,几乎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会因海上储油设施容量限制或穿梭油轮的接运不及时而迫使油田减产或停产。故输油效率高,运油能力大。另外海底管道铺设工期短,投产快,管理方便和操作费用低。

缺点是:管道处于海底,多数又需要埋设于海底土中一定深度,检查和维修困难,某些处于潮差或波浪破碎带的管段(尤其是立管),受风浪、潮流、冰凌等影响较大,有时可能被海中漂浮物和船舶撞击或抛锚遭受破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