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有哪些)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19 22:09   点击:12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有哪些

中科院院士。

姓名 黄希 性别 男

联系方式 职称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传感器技术和应用示范系统研究。主要致力于水文环境监测类的传感器研究。为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提供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的阻抗类和化学类传感器。

个人介绍

简历:

2001年9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5年9月-2008年7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士学位

2008年10月-2012年3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应用物理学院,获电子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2012年2月-2013年1月:英国国家海洋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2013年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用于传感器网络的小型传感器研究,申请和授权有国际专利6项,国内专利8项。在英国留学期间研发的一套传感器作为南安普敦大学60周年60成果之一,曾被BBC等多家媒体报道,并收到多家公司的商业化意向标书

2. 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有哪些人物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我国的海洋研究

始建于1965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承担国家海洋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标准的拟定;承担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承担国防建设所需的军事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技术装备及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海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海洋行政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4. 海洋新能源开发技术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5. 海洋新能源产业

没有,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有本科专业73个,招生专业66个,含海洋科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法学类(中外合作办学),覆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6. 中国海洋能源开发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7. 中国海洋研究的现状

中国海洋大学在学界业界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有较强的认可度。中海大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大学,海洋科学和水产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海洋科学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海大毕业生大部分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成为国家海洋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8. 海洋新能源上市公司

就业前景非常好。

海洋能源包括海上风电、潮流、洋流、潮差、波浪能、海洋热能、盐度梯度和生物能等。利用海洋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小功率海洋能装置可用于海岛灯塔、航道灯标,以及海洋观测浮标系统;大功率海洋能装置可实现并网或独立供电,为偏远海岛及海洋资源开发设施等提供清洁能源。所以海洋能源就业前景非常好。

9. 中国海洋科研

苏纪兰,物理海洋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苏纪兰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

1935年12月,苏纪兰出生于湖南攸县。大陆解放前夕,苏纪兰随父亲去了台湾。

1957年,苏纪兰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异国生活条件的优越和事业的成功未能磨灭他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196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多年。

1971年,在夫人袁立宜的支持下,他们变卖了房子,辗转到加拿大打听回国事宜,后又向使馆多次申请回国。然而,当时大陆正处于“文革”动乱之中,苏纪兰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

1979年,苏纪兰带着一家人回归祖国,来到位于杭州的海洋二所工作,研究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

1979年,回国到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工作。

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7.1-8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机械工程系 代理讲师

1967-1974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工程科学系 助教,副教授。

1971-1972 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海啸研究中心 研究员。

1974-1980 佛罗里达州立大西洋大学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1977年5月取得终身任教权)。

1979-198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访问副教授。

1981-今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教授,研究员。

1993年,杭州湾水系界面对悬浮物和污染物质迁移的影响,浙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浙江沿海(台州湾)高混浊水体动力沉积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中方成果,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中日黑潮综合研究中方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对我国近海环流的影响,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0. 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有哪些人

林东,现任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董事长。兼任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联常委、全国侨联常委、全国侨联特聘专家、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知联会副会长、浙江省海创会会长、浙江省侨界青年联合会会长等职务。

2016年7月27日,林东(左二)在现场与员工们一起庆祝LHD海洋发电项目首批1兆瓦机组在舟山顺利下海发电。

在浙江舟山南部海域,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全天候发电并网运行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项目——LHD海洋发电项目机组已发电并网、连续运行超过26个月,在潮流能发电规模化应用领域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

潮起潮落的海水,穿过竖在海平面下的发电机翼,飞速运转的水轮机,转换为取之不竭的绿色电能,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到海岛居民的家中。这个发电项目的总工程师,正是当初因“牛肉干大王”之名而被人们熟知的林东。

11. 中国研究海洋新能源的人有哪些名字

最近,上海市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

东北的理科我了解些,博士都是靠工资的,还有老师给的一些助研费,研究所一般给的高些1800-3600,高校要稍微低些1200-1500左右吧,可能也有高的。博士后一般工资在5000左右,国家涨工资也跟着涨,研究所里有的导师可能会给博士后发项目津贴,有的不发。博导工资在8000-10000左右,研究员工资在10000-15000吧,项目提成20%归个人,如你有100万的项目,20万就是你的了,其中好像有10%是报销用的,得走账。大概这样。文科的话,一般老师带着博士或博士后做项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