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中深层环流有哪些(海洋深层有哪些生物)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19 08:16   点击:29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深层有哪些生物

现在,动物志带你从海洋表层出发,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2. 海洋深层鱼类

1、老虎斑,石斑中的普通品种,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有五块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垂直排列,全身布满密集的细小褐色斑点,在斑纹上的斑点颜色较深,尾柄的后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纹,鱼皮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

2、东星斑,鮨科鳃棘鲈属的一种鱼类。东星斑颜色鲜艳,适合饲养在凶猛鱼的混养缸。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东星斑因为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

3、偏口鱼,即比目鱼,高眼鲽,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鰜科、鲆科、鲽科、鳎科、舌鳎科鱼类。偏口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

4、多宝鱼,和大菱鲆是同种鱼类,大菱鲆,是鲆科,菱鲆属鱼类。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

5、黄鲫,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黄鲫属的鱼类。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常年可捕获,以春秋两季为旺汛,产量集中。

3. 海洋深处有什么?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海藻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很少的稀有金属。

4. 海洋深海有什么

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有平川,也有丘陵。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5. 海洋深层的生物

原因:

1.上下海水含盐量的不同使得两者的密度产生了巨大差异,这导致氧气难以进入深层海水。由于深层海水中含氧量稀少,在黑海深处的生物就会难以生存。

2.光线也是导致黑海深处生物难以生存的原因之一。由于深层海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化氢,而硫化氢又呈现出黑色,这就导致了深层的海水也呈现出黑色。阳光就难以透过表层的水达到深层,生物想要生存下来就更加困难了。

6. 海洋深层有哪些生物类群

         科学家们把海洋分为五个主要层。光合作用带、中层带、深海带、深渊带和超深渊带。这些层被称为“区域”,从表面一直延伸到光线无法穿透的最深处。这些深海区域是海洋中最奇异和迷人的生物的栖息地。随着我们深入这些基本上未被探索过的地方,温度下降,压力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下面按照深度的顺序列出了每个区域。

      光合作用带(Epipelagic Zone):从表层延伸到200米(656英尺)。它也被称为阳光区,因为这是大多数可见光存在的地方。它是能被太阳辐射加热的水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混合较均匀,厚约200米。在这一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所以这一层被称为“光合作用带”。

       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光合作用带下面是中层带,从200米(656英尺)延伸到1000米(3281英尺)。中层带有时被称为过渡带或中水带。穿透到这个深度的光线是极其微弱的。正是在这个区域,我们开始看到生物发光的闪光。在这里可以找到种类繁多的奇形怪状的鱼类。

        深海带(Bthypelagic Zone):中层带的下一层被称为深海带。它有时被称为午夜区或黑暗区。该区域从1000米(3281英尺)到4000米(13124英尺)。这里唯一的可见光是生物自己发出的。在这个深度的水压是巨大的,达到每平方英寸5,850磅。尽管压力很大,这里仍能发现数量惊人的生物。抹香鲸可以潜入到这个高度寻找食物。由于缺乏光线,生活在这些深度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黑色或红色的。

       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深海带的下一层称为深渊带,也称为深渊区或简称为深渊。它从4000米(13124英尺)延伸到6000米(19686英尺)。这个名字来自一个希腊语单词,意思是“没有底部”。水温接近冰点,而且一点光也没有。在这么深的地方很难找到生物。其中大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如篮星和小乌贼。四分之三的海底位于这一区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鱼是在波多黎各海沟发现的,深度为27460英尺(8372米)。

         超深渊带(Hadalpelagic Zone):深渊带之下是令人生畏的超深渊带。这一层从6,000米(19,686英尺)一直延伸到海洋最深处的底部。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深水沟和峡谷中。海洋的最深点位于日本海岸外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35797英尺(10911米)。水的温度刚刚超过冰点,压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每平方英寸8吨。这大约相当于48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尽管有压力和温度,这里仍然可以发现生命。海星和管虫等无脊椎动物可以在这些深海中茁壮成长。

7. 深海的海洋生物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巨型深海大虱:

栖息深度:610 米

巨型深海大虱属于甲壳纲等足目,是已知等足虫类动物中最大的成员,而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它的小个子等足类同胞——潮虫。

这种大个头甲壳动物虽然不是吃素的,但并不是什么凶猛动物,它们终生只是在洋底打扫动物尸体。

由于海洋深处食物缺乏,所以深海大虱必须适应上边掉下来什么就吃什么的生活。除了依靠天上掉馅饼外,它们还吃和它们居住在同一深度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已知最大的巨型深海大虱个头在 40 厘米以上,是甲壳动物家族中最大的物种之一。这种动物的外貌看起来象是史前生物,而受到威胁时,行为则和潮虫一样,把身体蜷起来变成一个紧紧的球,让背部坚硬的装甲来保护自己。

8. 海洋深处的生物有哪些

第一位:抹香鲸

●生物学分类:鲸目——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抹香鲸属——抹香鲸

海洋里面体型最庞大的当属鲸鱼家族了(鲸鱼不是鱼),鲸鱼家族中最大的蓝鲸,体长可达33米,体重超过180吨。

但是,自然界中从来就不是单靠体型大小判断实力强弱的,你还得有锋利的牙齿,特别是在海洋世界里面。所以,鲸鱼家族中须鲸亚目的战斗力是比较有限的,真正厉害的角色,需要从齿鲸亚目中找。而在齿鲸亚目里面,战斗力最强的无疑就是抹香鲸了。

成年雄性抹香鲸的体长可以达到20米(雌性最多为18米),这个长度在海洋世界里面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它们的头部却可以占到身体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抹香鲸那一口锋利的牙齿以及巨大的力量,使得它们成为了海洋里面当之无愧的霸主。

第二位:大王乌贼

●生物学分类:枪形目——开眼亚目——大王乌贼科——大王乌贼属——大王乌贼

软体动物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战斗力都是比较弱的,但是当软体动物足够大的时候,它们的战斗力可就不容小觑了。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深海区域,有一种平均体长可以达到20米以上的巨型软体动物——大王乌贼。

事实上大王乌贼与抹香鲸是互为天敌的,双方遭遇之后谁胜谁败主要看彼此的大小对比。曾经有一个日本生物学家声称:大王乌贼的最大体长可以达到80米,因为他曾看见过一条无比巨大的触手,根据这条触手的长度和粗细,它推测出了这条巨型大王乌贼的体型。

虽然80米的大王乌贼谁也没有见过,但即便是20米的大王乌贼,它们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凶悍的。一旦有猎物被大王乌贼那十条又长又粗还有吸盘的触手给缠住,那再想逃跑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第三位:逆戟鲸

●生物学分类: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逆戟鲸属——逆戟鲸

逆戟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虎鲸,事实上它们也的确如同大海里面的猛虎一样凶猛。作为齿鲸亚目下的一种,逆戟鲸不仅有着锋利无比的牙齿,而且成年后的体型也可以达到10米左右。它们的身体非常结实有力,体重为恰到好处的9吨上下。

作为海豚科下的一种,逆戟鲸的智商在众多海洋生物之中也是佼佼者的存在,它们经常集体性出动,靠着水下飞快的速度与协同作战的意识,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它们的掌心。论及单体的作战能力,逆戟鲸可以完胜大白鲨,而论及协同作战能力,海洋里面几乎没有生物时逆戟鲸的对手。

也正是因为逆戟鲸集战斗力与智力与一身,所以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海域都有逆戟鲸活动的踪迹。从赤道到极低,没有什么区域是强大的逆戟鲸所征服不了的。

第四位:大王酸浆鱿

●生物学分类:十腕目——鱿鱼亚目——酸浆鱿科——大王酸浆鱿属——大王酸浆鱿

海洋里面另外一种巨大的软体动物是大王酸浆鱿,它们虽然没有大王乌贼那么巨大,但是根据海洋生物学家们的观测,它们的体长也可以达到10米以上。

其实十米这个体型在大海里面是没有优势的,更不要说大王酸浆鱿还是一种软体动物。但是大王酸浆鱿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有三个秘密武器:

其一:大王酸浆鱿有十条强有力的触手,每个触手上都分布有吸盘,一旦被它们的触手缠绕住,那是非常可怕的。

其二:大王酸浆鱿的触手上还长有可以360度全方位旋转的倒钩,这些倒钩最长可以达到8厘米,而且非常的锋利,它们只需稍一用力便可以在猎物的身上划出2英寸深得伤口。而在海水里面,被划这么深的伤口,你可以想象这意味着什么。

其三:大王酸浆鱿体内有墨囊,一旦遇到危险,它们还可以喷墨自保。

所以,如果论单体作战能力的话,大王酸浆鱿的纯战斗力或许不如逆戟鲸,但实际交手的话谁胜谁负也很难说。

9. 海洋深层有哪些生物图片

现在我们来看看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10. 海洋各种深度的生物

海洋分为几个深度?

海洋深度分为5个水层:海洋上层(200米以上)、海洋中层(200米〜1千米)、海洋深层(1千米〜4千米)、海洋深渊层(4千米〜6千米)、海洋超深渊层(6千米以下)。

根据阳光透过的光线强弱划分,从海洋表面到200米深的水层,叫做海洋上层,这里阳光透过海水,水里比较明亮,海水是蔚,蓝色的;从200米到1000米深的水层,叫做海洋中层,这里阳光不能全部透过海水,光线十分微弱,海水是一片黑蓝色;从1000米到4000米的水层,叫做半深海层,这里觉察不到一点儿阳光,一片漆黑,是一个黑暗世界;4000米以下为深海层,这里就更加漆黑了,不过半深海层和深海层的鱼类大部分都有发光器官,以帮助它们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觅食和行动。

根据海水深度,结合海底地形和海洋生物群特征,可将海洋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等4个环境分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