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明朝有海洋意识吗(明朝的海洋关系和现代海权观念)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14 09:58   点击:18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明朝的海洋关系和现代海权观念

人类航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航海、大航海时代和现代航海。

  最初人类航海的冲动与生存和好奇心有关。海洋的渔盐之利,还有对远方的兴趣,促使人类以最原始的航海工具,比如独木舟和木筏,走向海洋,所达到的成就令今天的人们也感到惊奇。15世纪之前,航海有两个集中的海域,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地中海。陆地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作者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思考题来说明这一点;而海洋是平坦的,只要有了船,就能够到达沿海各地,因此航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作者重点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海丝之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我国南方重镇广州就是因海上贸易而得以快速发展的。这段历史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而达到高潮,航海的船舶在南京建造,经由长江下游航道出海。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地中海国家既要抢夺本区域的制海权,又要争夺通往海上丝路的便利条件,军事纷争不断,各国甚至鼓励针对敌国的海盗行为。眼看在竞争中就要处于下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寻找通往印度洋的新航道。地中海的世界如此拥挤、狭小,为何不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外去探索更大的海洋?这个念头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生动地刻画了大航海时代的人和事。

  首先是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一步步地探索,成功地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从此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就无须经由地中海了。葡萄牙国王资助海军和航海家,为的是从东方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实际上也获益丰厚。西班牙不甘落后,派出哥伦布三次前往东方。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葡人往东可以达到印度、中国,那么西班牙船队往西为什么不能到达? 结果歪打正着,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再往后,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葡、西两个南欧国家,竟然一度瓜分了全球海洋!

  接下来,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加入了世界大洋的争夺。荷兰人提出新的领海范围主张,通过经营海洋而崛起。然后英国以其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变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地方都曾经是其殖民地。

  大航海时代的结尾,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全球海洋。葡、西殖民者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及其以南的陆地,而英、法殖民者占据北美大陆。

  大航海带来大开发,移民引起的疾病、生态、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没有提到,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中国游离于大航海时代。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不再过问世界海洋之事,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至今仍在研究。但后果是很严重的,1840年,西方列强开着炮舰出现在中国的海岸。

2. 明朝的海权思想

海权国家。

日本是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地理环境和英国差不多,都是孤悬海外,和欧亚大陆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特定时期有非常大的优势。

面临分崩离析的欧洲大陆,英国在大航海后长期执行均势战略,也就是利用自己远离欧洲大陆的条件,联合欧洲大陆的弱国,围殴崛起的大陆强国。

不论是俄国西进,还是法德崛起,英国都能发挥搅屎棍的作用,拉拢一群弱国兄弟,把最强的那个陆权国家削落王座。

于是,英国便常年保持欧洲最强国的地位。

而面对统一数千年的中国,日本基本没有能力执行均势战略,只能苟在海岛上猥琐发育,明朝万历年间想登陆朝鲜冲塔,也被明朝的“抗日援朝”给揍回去了。

3. 明朝前期海洋政策成功的标志

郑和,七下西洋。出使列国

4. 从明朝的海洋关系阐述现代海权观念

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

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启示:我们必须要建设一个开放的海洋大国,闭关锁国只会丧失机遇,丧失海权必然会陷入极大的被动和困境。

5. 明朝的海洋政策

郑和下西洋: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6. 明朝海洋霸权

葡萄牙帝国(1415—1999)

  葡萄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全盛时期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建立最早、持续最长久的殖民帝国。1999年,将最后一块殖民地澳门还给中国。

1415年,葡萄牙征服了非洲北部的休达。随后,葡萄牙征服了南美巴西等国家。并和西班牙平分了世界,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但不得不说,葡萄牙海军实力的确很强,纵横大海。

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后,葡萄牙殖民野心动摇了。随后,葡萄牙帝国在18世纪开始走下坡。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港。1641年,被荷兰人夺取,预示着葡萄牙在东方的没落。

西班牙帝国(1402—1975)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

  在此期间,西班牙甚至对美洲大片领土宣称主权,靠的主要有两样东西:(1)经验充足的海军,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2)凭著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才主宰欧洲战场。

荷兰帝国(1581—1945)

1568年开始,经过80年抗争强大的西班牙,1648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建立联省共和国,成为海上霸权国家。抗争起初,荷兰人的地盘比北京大不了多少,但随后却成为17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荷兰建国还不到100年,荷兰的对外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包括纵横在中国领海,和康熙也打过交道。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下半叶,荷兰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洋帝国,这段时间被成为荷兰黄金时代。后来,由于对英和对法战争失败后,仅剩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属东印度等。二战后彻底瓦解。

大英帝国(16世纪—20世纪初)

16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帝国,一直扩张到20世纪初。

  最庞大的时候,英国占据了澳大利益、北美、印度等区域,掌握了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1855年镇压了印度大起义,彻底掌控印度后,英国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英国最庞大时,有3000多万领土,标准的“日不落帝国”。在20世纪初,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艰难时期,英国依然制造了“麦克马洪线”,划走了中国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即今日的中印矛盾关键。

古代中国

以上四个国家,都是在中国明末之后发达的,在此之前,中国可谓一直是世界霸主。相比以上四个帝国的“暴发户”,中国的海洋成就由来已久。据说,商朝遗民横渡白令海峡,是后来印第安人的始祖。

  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后来在宋朝发扬光大,变成了“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沿海海贸非常发达。

到了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将这种海洋帝国成就推向了巅峰。外国人评价认为,当时明朝有能力将兵力投放到世界任何角落。只是,中国人讲“仁”,加上清朝彻底的闭关锁国,放弃了海洋!

7. 明朝的海洋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意义和影响:

1.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

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

二,根据史料记载得知,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有多个,主要体现在海外贸易和外交军事方面。郑和航海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有专家分析指出,郑和和他的航队还有可能还去过澳大利亚。这些史料记载都能体现郑和下西洋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也代表着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探险家早半个多世纪,从另一方面来说,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  

2.开拓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为大宗。

3.改进国内生产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

4.宗教文化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一项证据。

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

郑和船队也在海外传播佛教,《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就是这方面的例证。还有推测称,以天妃信仰为代表的道教也随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

5.拓展朝贡体系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8. 明朝的海洋关系和现代海权观念的关系

第一,国家主要战略方向转变问题

首先明朝初期,国家海防这边是没有问题的,到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了倭寇。但是明朝长期受到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威胁,国家需要把战略的重心转移到北方,而且过去中国是一个农业,海权观念并不强盛;

第二,郑和下西洋,耗资巨费,并不划算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虽然也带来了一些贸易往来,但是大多数都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更多的一种赏赐性的贸易。比如说。对方送过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皇帝就要赏赐外国大量的金银财宝。而且造船是一个比较费钱的工作,虽然在明仁宗时期,国力并不比永乐时期弱,但是毕竟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不划算的买卖怎么会长久呢?

第三,明仁宗的性格问题

明仁宗朱高炽并不像他爹明成祖朱棣一样有丰富的阅历,故而没有太多的远见,而且当时社会比较稳定,他也没有这个欲望对外扩张发展,因此明朝走向了守成。其次朱高炽这个人在性格上是一个比较温和的皇帝,在他没有登基的时候,每次明成祖出征都由他来监国。用古人的说法就是朝无废事。等待他登基之后,还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废除出了一些苛政,也不像明成祖一样,对外大规模用兵,他注重的是天下休养生息。《明史》里面就赞美他: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