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思想智慧的海洋(古代思想智慧的海洋是什么)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13 13:56   点击:16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古代思想智慧的海洋是什么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获得智慧的源泉。他告诫人们:“好知(智)不好学,其弊也荡。”

一个人,如果希望自己有智慧,却不爱学习,就会成为耍小聪明,放荡而无根基的人。

他教给人们的求知之方,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有所知,也有所不知。而什么是自己的“所知”,什么是自己的“不知”,却很难明辨。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一个人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承认和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正是人们对未知世界孜孜以求之,从而把不知转化为知的动力和源泉。

2. 古代智慧在现代世界的应用

首推《誓不为妃》~~女主这个聪明啊强大啊牛叉啊 ~文章很幽默~有时候快笑死我了~~~这本书我曾经找过好久才找到的~~不知道现在好不好找~~找不到问我要把~~

《穿越之陌上花》~~我很喜欢这本小说~~很好看~~是运用现代生物知识,印象中也发明东西了

《暴君,我来自军情9处》,这个也不错,女主穿越前是顶级特工,穿越后运用自己的身手和知识 这个我在看~~没看完~~~写的挺好的

《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发明很强大,后来弄了个热气球跟皇子私奔啊,这貌似不是架空,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就是朝代的名字不一样而已,故事很精彩啊

《帝后》穿越后逐渐吸引了皇上,不过这个不是架空的

《歌尽桃花》 文字很轻松,很好看

《金屋恨》穿越成陈阿娇,很强大的 他们有了一女一子,儿子后来继承皇位,挺精彩的

还有个类似的《何处金屋可藏娇》我更喜欢金屋恨一些

3. 现代社会中的古代智慧

1、《两小儿辩日》: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同班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机智与勇敢。

3、《杨氏之子》: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提问机智回答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4、《曹冲称象》:

小小少年曹冲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称出大象的重量,被称赞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5、《童区寄传》:

《童区寄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

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又纯朴憨厚的少年英雄形象。

4. 古代智慧的象征物

尽管我们知道“龙”是虚构出来的,这世界从来都没有过、也不可能有“龙”这种神兽。但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否定自己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龙”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与每一个中国人融为一体。

龙图腾的形成过程

1、什么是图腾以及图腾崇拜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某个特定的物种作为祭祀和崇拜对象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后人会把这个行为和过程称为“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自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地方语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在原始人看来,本部落的诞生是源自于大自然某种特定的物种。简单来说,原始人认为这个特定的物种就是他们部落的祖先,或者有亲缘关系,通过祭祀就能够获得他们的庇佑。因此, 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

图腾的出现对原始部落意义重大,它不但可以可以促进并密切血缘关系、团结群体,更重要的是可以维系社会组织、区别其他部落。

2、龙图腾的形成

据考证,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崇拜源自于生殖崇拜。

原始社会时期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不仅平均寿命很低,而且新生儿夭折率很高,这种情况下,受人口限制,部落想要强大非常困难。在长期的采摘活动中,先祖发现自然界中鱼、蛙的生育力极强,每次都可以产出无数个后代。

所以,先祖认为在鱼蛙身上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他们渴望通过祭祀能将鱼蛙旺盛的繁殖力转化到自己身上,从而增加人口,使部落不断强大。这种渴望不仅在已经出土的很多陶器纹饰上得到体现,流传下来的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也体现了这种情况,娲音(wa),其实就是源于蛙。对鱼和蛙的崇拜代表了人类早期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的生殖图腾崇拜情况。

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是男性逐渐掌握领导权的开始,而蛇图腾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视觉标志。蛇是男根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砖中,始祖女娲和伏羲都被画为两条尾巴搅在一起的蛇。伏羲的出现,蛇图腾开始占据社会信仰的主流。

最能反映原始部落生活的著作《山海经》和其他后世流传文献中是这样记录的:女娲、伏羲做为远古中华文化的始祖,“女娲,古神女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不仅这二位是蛇,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基本上都是“人首蛇身”。虽然《山海经》还有“豕身人面”“鸟身人面”的, 但最多的仍然是“人首蛇身”。

关于蛇图腾的崇拜,中西方有些不一样。在西方,蛇是邪恶、恐怖、罪恶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认为。中国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们的蛇图腾崇拜持续时间比较短,不久之后就被龙图腾取代。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说:

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意思就是,作为象征着中华民族形象的“龙”,是蛇与各种动物的部分躯体相加而成的。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在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龙形象就是蛇身人首,这说明在原始社会后期,以蛇为图腾的华夏部族征服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强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并且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元素,升华成新的图腾形象,从而完成了一个以蛇为主体,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人类共同的崇拜图腾——龙。

龙的图像终于建立起来了,它是由最早的生殖崇拜到蛇崇拜,而后随着部落的兼并,吸收了其他部落图腾特征最终形成的。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龙的躯体越来越美,能力越来越强。他飞则神龙在天,他落则见龙在田,他下水则潜龙勿用,他又是神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就这样,我们开始有了一个骄傲的称呼“龙的传人”。

龙图腾的文化内涵

应该说, “龙的传人”的出现和延续不是偶然,龙的图腾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1,图腾由蛇化龙的过程体现了民族日益强盛的过程。

早期的龙,比如说山辽宁喀左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雕猪龙”,还是简陋的,爬行地贴遮地面的原始形态,既没有角,也没有脚,但它已经具备了龙的躯干,龙的脊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龙的形象与理念开始聚合,历经夏、商、东周至春秋战国的丰富融汇,到秦汉龙的形象就基本确定了。

这“基本”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形成了龙的要素、框架、样式;二是龙本身就是不断纳新的开放系统,它并没有停留在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以后的每个朝代, 一直到现今,仍在不断地演变、加减并发展。

2,“龙”图腾完全是民族融合的产物,龙图腾的演化过程其实就是民族历史演变过程的体现。

龙图腾形成有两层含义,即以蛇图腾氏族为核心的强大集团对中国地域内以其他动物图腾集团的兼并吸纳,以及若干个以蛇图腾崇拜为主的氏族集团的融汇联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龙图形的不同元素汇集,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和融合导致中华民族人数上的增加和疆域的扩大,同时更代表各个不同图腾民族先进文化的汇入与积累。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襟和开放吸纳的精神状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包容性和思辩性。并且龙图腾文化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始终贯穿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它支撑中华民族儿女和平、包容的心态和刚健的心灵,并以龙的灵性改造着自然,造福着人类。

3, 龙图腾从无到有的强大创造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反映出古代人民卓越的才能与智慧。

世界上本无龙这种生物,龙是创造性的、多元的组合物,但肯定有原型, 肯定有引发思维的触媒, 仅凭一时闭目遐想是创造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自然想象、生存环境激发了先民的灵感与创造。蛇有强盛的繁殖能力, 有着敏捷与凶狠的行动, 有着蜕皮与再生的特质;鹿旺盛的奔跑能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马风驰电掣、所向无前、勇敢机警;虎善于奔跑、顽强的生存本能;鹰雄健勇猛的进取精神;鱼的灵活与多子等等都促成他们躯体的某一部分汇集与龙的图腾本身。

世间生灵,涵盖了陆跑、空翔、水游的各种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最大程度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生存、发展的热烈渴望与追求。而中华民族的先民能将这些种生物的优质特征汇聚于一体, 威武雄壮、美丽绝伦的神性动物-----龙应运而生, 充分体现了先民超凡的智慧与才能与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龙这个形象, 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先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龙很神秘, 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龙的姿态, 变化多端, 神妙无穷。人民把龙当作超越自然本体的力量, 象征着吉祥和福祉, 在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中充盈。世界各地, 只要是中华血脉, 龙的形象就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龙在中国同样代表吉祥, 代表威严、力量、蓬勃, 代表美丽, 代表强大, 是生命力的象征。

4, 龙图腾是中华血脉大融合的产物, 是民族兴盛、人民团结的衷心表达。

从龙图腾形象的演化来看, 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各支系求大同存小异的共同心理, 体现的是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的渐趋融合。无论是因为战争原因引起的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的兼容, 还是若干民族的汇聚迁移, 龙图腾作为结合点、融汇点是毋庸置疑的。栖居于地球上的所有的华人, 虽民族可以不同, 但不分国界, 不分南北, 都将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这也充分说明了龙图腾崇拜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是中华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民族共识。

总之,图腾表面上是物,实际上是神,更是中华民族根源精神的体现。图腾的演变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前进,更是文化艺术图像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过程。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是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两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 即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不同, 但都能汇集成一个整体, 而且这种融合一体后的文化, 历经几千年战争与灾难, 荣辱与苦难, 却牢不可破, 坚不可摧。

龙图腾自身的衍化正是体现了这种万物的融合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追求和平、和谐、和美的人生状态;龙的上天入地, 腾云驾雾, 播云布雨, 直至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的品行, 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如今我们坚守“龙的传人”的意义更在于:龙图腾的历代传承衍化的过程,表面上是众多部落的图腾汇集到龙蛇图腾下,却并未改变龙的主体躯干。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以及与其他不同文化追求的相对独立关系。其他文化的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影响中华民族文化,而不能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所以直到现在我们才拥有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东方文化。

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地位,复兴中华民族,这应该是现今坚守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图腾文化的最重要意义。

5. 古时候人类的智慧

王阳明必须是一个。

给大家聊聊王阳明平定叛乱的事情。

在贵州龙场干了两年驿丞后,王阳明的谪戍期满,被调到庐陵县当知县。第二年,王阳明否极泰来,他的死对手刘瑾倒台了。挡在王阳明仕途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挪走了。

王阳明开始了火箭式的升迁,在知县任上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刑部四川主事。还没等去四川上任,又调任吏部主事,成为京官。第二年就升为吏部郎中。

到了正德十二年,王阳明成为都察院都御史,负责巡抚江西福建等省,可以说已经是地方大员了。

升迁这么快,也不是好玩的。因为把王阳明调过去,是为了让干苦差事的:平叛。

在王阳明上任之时,江西的匪患已经闹了十多年,常常是官兵来剿时,他们就退到山里,等官兵一走,他们又冲了出来。

来来回回剿了十多年,总是剿不干净。

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去了之后,一调查,发现了病根。

第一,这里的百姓跟土匪来往密切。土匪经常出入村子,打听官兵的消息,往往是官兵刚动,那边就有百姓给土匪放消息树。

为什么这里的百姓会支持土匪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百姓家里都有亲戚在山上当土匪。但更重要的原因在官兵身上。

每逢江西闹土匪,朝廷就调附近的广西狼兵前来围剿。这些人作战勇猛,十分彪悍,唯一的缺点就是军纪很差,有的抢起东西来比土匪还土匪,所以江西的老百姓对这些狼兵恨之入骨,宁愿帮助土匪也不帮官兵。

那王阳明怎么解决呢?

很简单,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做什么好了。

广西狼兵弊大于利,那就不用他们!那没有狼兵用什么呢?有什么就用什么!王阳明决定本地招兵。本地招兵有数个好处,一是本乡本土,不用劳军远调,费用要省不少。而且能够见机行事。土匪们之所以屡剿不绝,是因为调兵往往需要十个月。得知消息他们往山里躲一个月就没事了。如果是本乡兵,那随调随用。最大的一条,大家都是乡里兵,容易管束。

最后一条,你把那些有体力但没出路的人招为乡兵,给他们一碗饭,他们自然不会去当土匪了。

可以说一举多得,而且后面还起到了一个更想不到的作用。

官兵的问题解决了。那百姓通匪的事情怎么处理呢?还是要知行合一。

经过调查,王阳明发现自己的衙门内部就有一个通匪的,以前官兵一动,消息就送到了山上。

王阳明将这个人叫进来,一顿连哄带吓,立马让他全部招拱。王阳明知道,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意味着还有十个问题没被发现。发现一个间谍,往往还有十个间谍潜伏着。王阳明就把这个人做为突破口,让他交出其他通匪的人,争取宽大处理。

没用多宣传政策,这位无间道就交了一份通匪名单出来。

官府内的间谍没有了,但是,怎么处理百姓给土匪通风报信呢?

王阳明拿出了一个看家宝: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就是把十家编为一组,每家发一个牌子,上面要登记清楚你家有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姓名、年龄、特长都要写清楚。登记好之后把这块牌子挂在门口,以备随时抽查。这等于搞了户口登记。

这十户还是连坐制,一户通匪其他家不报的,一同受罚。

虽然有点侵犯个人隐私,连坐也不太法制,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制。十家牌法一下去,很快切断了百姓与土匪的联系。

抓出间谍、推行十家牌法、征调民兵,王阳明仅仅用十余天就完成了,什么叫知行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

准备好之后,王阳明开始用兵了。因为比较仓促,一去就打了败仗,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反而利用战败向外宣称,乡兵要进行休整,剿匪还是要等朝廷派出狼兵。趁着土匪们放松警惕,王阳明指挥军队夜袭土匪的大本营,打了土匪一个措手不足,一战而功成。

二月出兵,四月就打完收工,只用了二个月,王阳明就平定了盘踞十余年的匪患。这一切不得不说归功于他知行合一的心法。

接下来,王阳明又平定广东、福建等地匪患,只要王阳明一到,无不手到擒来。

不过,这些土匪毕竟太简单太粗暴。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对于哲学军事家王阳明来说,这些小山贼难度太少,远比上个人修行的难度。

而老天似乎并不满意这次的心学实践考核,它为王阳明的心学准备了一场更为惊险刺激的考验。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第四段 反间计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

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

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

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

当然,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

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

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

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另外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

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

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

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

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

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同时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

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

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

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而下策当然是回军。

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

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

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

但是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

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

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

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

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

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

但是,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

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

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

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

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

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

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

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

那么,擒拿了朱宸濠,证明了心学力量的王阳明是否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他的心学能否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收呢?

结果出乎意料,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我们下回再聊。

6. 古代 智慧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是古代的政府使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动,甚至付出许多生命的代价下建成的工程。

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些标志性的工程:例如万里长城,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帝王们的陵墓,宫殿,桥梁,建筑,京杭大运河,故宫,苏州园林等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