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河古代流入哪个海洋(黄河古代流量大吗)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03 17:59   点击:9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黄河古代流量大吗

黄河在玛曲境内的流量20世纪70年代为472.6立方米/秒,90年代为 393.3立方米/秒,其中1996年达到303立方米/秒。 黄委会兰州水文站:7月11日凌晨2时48分,飙至2310立方米/秒,为近10年来同期最大流量。7月11日之后,中山桥附近的黄河流量便回落至1500立方米/秒至2000立方米/秒之间。 黄河兰州段2008年的平均流量为899立方米/秒,2009年为925立方米/秒,2010年为1620立方米/秒 可见,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流量都在变化。

2. 古代黄河流经哪几个省份

黄河主要流经9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黄河,又名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悬河,为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3. 古代黄河流域指的是哪里

古代四大文明发祥的流域是在哪里:

1 古埃及发源于 尼罗河流域,

2 古巴比伦发源于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3 古印度发源于 印度河流域,

4 古中国发源于 黄河流域。

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及分布:

1 古埃及文明

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分布: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今埃及境内)

2 古巴比伦文明

发源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所以又叫两河文明)

分布:西亚(今伊朗、伊拉克境内)

3 古印度文明

发源地:恒河流域

分布:南亚(今印度境内)

4 中国文明

发源地:黄河流域

分布:东亚(中国境内)

4. 古代的黄河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口诀、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5. 古代黄河水量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主要流经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少,主要靠青藏高原的冰山融水补给。

6. 古代黄河支流

隋唐时期长安城水系总称。

“八水”指长安城周围主要有八条河流,它们分别是南面的滈水、潏水,北面的泾水、渭水,西面的沣水、涝水和东面的浐水、灞水,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八条河流,隋唐时长安城内还开凿了许多渠道把城外的水引入到城中来,有清明渠、龙首渠和永安渠,黄渠,漕渠等 五渠。

它们共同构成了长安城完善的水系系统。

自然八水:

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八水五渠”。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古代城市的选址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古代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尤其是漕运对于古代城市存在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隋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源于秦岭山脉北坡的众多河流,顺应地势、浩浩荡荡从关中平原穿过,一直汇入北面的渭水,而隋唐长安城就位于这些河流冲积的平原上,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长安城周围主要有八条河流,它们分别是南面的 滈水、 潏水,北面的 泾水、 渭水,西面的 沣水、 涝水和东面的 浐水、 灞水,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这八条河流不仅为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长安城处在一个富足的用水环境之中,而且使长安城有了负山面水的有利地势,一度发展成为一代豪都,远远影响到了日本等许多国家。 [1]

7. 古时候黄河水量大吗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黄河起不是源于喜马拉雅山。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的历史

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8. 古代黄河流量有多大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35亿立方米,仅有长江的6%,流域内人均水量47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23%。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35亿立方米,仅有长江的6%,流域内人均水量47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23%,

9. 古代黄河泛滥

民间故事: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县)人。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由拔贡任西华县令调补宁陵县令,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他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全县人民用杉木杆穿铁锅一举堵住了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10. 古代黄河流量是现在的几倍

长江水量是黄河的17倍多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是南方水量多而北方水量少,长江流经的南方地区水量丰富,长江的年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而黄河流经的北方地区却干旱缺水,黄河的年净流量只有550亿立方米左右,长江水量是黄河的17倍多,因此将长江水调往黄河,是很多关心国家发展大计的朋友心中都萌生过的念头。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实际上就是将隶属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北方地区(非黄河流域),但早先规划的南水北调工程分做三线,中线之外还有东线和西线,而所谓的西线,就是将长江上游的水调到黄河上游中

11. 古代黄河河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