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碳汇更有争议(海洋碳汇方法学)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6-01 16:04   点击:12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碳汇方法学

海洋碳汇是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

2. 海洋碳汇是什么意思

海洋面积广阔,海洋生物众多。固碳能力强。

通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被称为海洋碳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大约48%被海水吸收,可以说,海洋是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缓冲带”。

3. 海洋碳汇方式

季风增强会提高海洋碳汇能力。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维护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稳步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作。

在海洋碳汇建设上,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发布实施《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推进海洋及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一方面,将提高海洋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纳入《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系统部署相关重点任务。另外,结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等重大治理行动,生态环境部还督促地方加快实施海洋生态恢复修复,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加强有关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4. 海洋碳汇是指海洋与哪种气体的关联?

森林碳汇量指的是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通常用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的碳存储量来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吸收和固定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起到了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森林碳汇量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的重要指标。森林碳汇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管理等,因此,对于森林碳汇量的有效评估和管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碳汇是碳汇的一种。

碳汇的意思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分别有以下几种:

1、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2、草地碳汇:

国内仍没有学者对草地碳汇进行界定,因为大多学者认为草地的固碳具有非持久性,很容易泄漏。

尽管草地固碳容易泄露,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土壤的固碳量在增加,因此从增量角度看草地还是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3、农业碳汇:

农业碳汇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

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了,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

4、海洋碳汇:

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 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6. 海洋碳汇概念股那3家

1.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捉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多少就吸收多少,达到相对“零排放”。

2.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3.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7. 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

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8. 海洋碳汇与能源微生物

       成都市活水公园本7月29日正式开园。

      从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获悉,作为锦江公园沿线23个重要节点公园之一的活水公园,已完成修复整治工程。修复整治工程由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指导、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经过新一轮的焕新,将给成都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

       华星路北侧、锦江边上,形如一尾游鱼的活水公园坐落于此。走进公园,记者便看到阵阵如梦似幻的水雾环绕山丘,还有仿若峨眉的山间密林,池塘、卵石、贝类和游鱼处处彰显着野趣……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向公众展示河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活水公园在国内首次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使污水处理实现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次修复整治工程中,整个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公园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水净化系统,经过生物自然的净化,水质由浊变清重归锦江。其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活水公园净水的核心,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过程,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可将河水由进入时的劣V类水净化为地表Ⅲ类水。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时的河水水质已基本达地表Ⅲ类水,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接近地表Ⅰ类水,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

      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记者注意到,在“鱼尾”附近,还可以体验一场局部大雨——在海绵城市实验平台处,伴随着模拟的闪电和雷声,人工形成的雨水在地上溅起水花。流下的雨水却没有在地面形成积水,而是通过渗透路面铺装,很快流走,展示出“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

       如今的活水公园中,功能与景观的融合、生态与美学的统一,不仅让河水越来越清澈,也让行走其间的人们感受到宁静与闲适。

       活水公园有的不止是水,踏进活水公园的人们还常常被它丰茂的植被所震撼,这里可以说是成都市中心的“微缩峨眉山”了。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风景园林中心三所所长朱俊糖介绍,公园引种峨眉山特有的本土植物,在鱼头处复原出峨眉山植物群落。整个园区现有植物400余种,包括峨眉桃叶珊瑚、观音莲座蕨等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本次升级,活水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公园植物特色,在保持公园植物群落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朱俊糖介绍说,针对原有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植物,每株都进行了踏勘建档、制定了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并新增了智能喷雾系统,以在城市中模拟峨眉山气候的设施,保护植物。同时重新梳理植被,保留原生高大乔木,清理影响公园内植物生态群落生长的杂树和入侵物种,营造出疏密有致、可进入可互动的林下空间,在公园整体绿量不减的同时,供市民游玩的空间也变大了。

       走进活水公园,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就袭上心头,丰茂的植被与潺潺的水声收走夏日燥热。据公园内的环境监测站数据,园内的气温比园外日均温低3℃左右,PM2.5、PM10更是常常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质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活水公园还是一个遍布黑科技的“无蚊公园”。记者在活水公园中探访了一个半小时,尽管公园内植被很茂密,但是仍然没有感觉到蚊虫叮咬。

      据了解,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五十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这些灭蚊设备模拟人体呼吸的原理,通过收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自身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人体水平,让蚊子误以为是人体在呼吸,进而达到健康、高效的革命性灭蚊。整个灭蚊过程不产生任何化学污染、光学污染、噪音污染。

      整个活水公园园区,共安放了五十台捕蚊机同时工作,无死角覆盖整个公园,极大地降低了园区内蚊子数量。

       除捕蚊机之外,活水公园还通过“以自然生态手法治理”的理念灭蚊。“活水”“净水”不容易滋生蚊虫,为此,活水公园的修复整治进一步强化了公园内运行多年的多重过滤与水生态净化系统,让水能够自然流淌,自然净化,减少静止水面,让蚊虫不具备繁殖条件。

       另一方面,活水公园调整植物品种,在保证活水公园原有植被生态的前提下,不改变原有大乔数量和植被覆盖量,尽量优化植物种植点位,对一些滨水的植被进行了微调,让空间更疏阔,也有效减少了蚊虫繁衍空间。

      因此,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将基本实现“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感。记者了解到,除了活水公园以外,锦江公园后续将继续推进锦江沿线各个公园的蚊虫治理标准化建设。

     此外,记者了解到,升级后的活水公园在园区内还设置多个点位的碳足迹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园区内碳足迹及碳排放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市民游客可通过园区主入口处的零碳展示大屏,查看公园实时碳排量、碳汇量数据,通过提示,减少自己行为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碳中和、碳减排。

9. 海洋碳汇是最常见的碳汇

森林碳汇具体是指通过森林和其他树木植被来自然吸收和存储在大气中的碳。森林是一种自然的碳捕捉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通过根系和枝叶将部分碳储存在土壤和植被中。

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此外,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可同时提供包括氧气、木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种服务,因此森林碳汇的保护和增加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0. 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全球约一半的碳排放量。如能提升碳汇功能,固定更多的碳,将会分担部分减排的压力。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潜力开展的科学研究较多,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

早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允许各国通过人工造林、森林和农田管理等人为活动导致的“碳汇”用于抵消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汇,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上,加强海洋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望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又一重要措施。尽管海洋碳汇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理念到行动还面临不少挑战。

和陆地碳汇相比,我们对海洋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观测和评估体系,难以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的核算体系,形成系统的海洋碳汇核查理论、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进步,凝聚更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然而,几十年来,受到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沿海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60%,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固碳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增加海洋碳汇首先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海洋就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近年来,渔业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原理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达到负排放的功效。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立体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广阔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潜力。通过筛选高效良种,构建增汇模式,蓝碳产业未来可期。

海洋碳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撑。我国前期探索值得称道,后续应加强群策群力,尽早形成中国方案,充分激发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为兑现我国碳中和承诺不断努力实践,从而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