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上从水温低流向水温高的地方的洋流
夏季寒流成因: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离岸而去,而附近的东非沿岸的海水则流来补偿流失的海水,形成了上升补偿流。根据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夏季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索马里洋流具有寒流的性质。
冬季暖流成因:北印度洋海区纬度低,沿岸气候干燥,云量较少,太阳辐射强,气温终年比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比较多--这是海水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沿岸多为干燥的热带沙漠。
2. 海洋水温在垂直方向上,上层和下层截然不同
海水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因此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D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海水温度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鉴别洋流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渔业、航海、气象和水声等学科也有重要价值。 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
3. 海洋表层水温最低
在高纬度地区,海面温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比如南极、北极地区;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此海面海水的温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当然,有很多因素影响到海水的温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动会导致深海海底的海水处于高温。 此外,洋流的运动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巨大差异,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对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亲潮(千岛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
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总的来说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的深度与温度的关系上存在着三层典型的结构:上层为混合层,深度为20~200米,此层中温度是均匀变化的;其下一层叫温跃层,此层温度急剧下降;最下一层位于温跃层下,海水的温度较平稳地下降。
海水会小于零度,但是:第一,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点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第二,水的比热容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质,降温和结冰要放出巨大的热;第三,降温时,温度是从海面上开始下降的,那么降到海底要有非常多的水来降温,第四,深层海水的压强非常大,导致了水的体积要缩小它会使海水更不容易结冰。
4. 海水温度受洋流影响吗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比较稳定的按一个方向运动。洋流按照性质分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5. 海洋水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是什么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但世界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还受到当地陆地垂直运动—缓慢的地壳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之和,即为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因而,研究某一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只有研究其相对海平面上升才有意义。
海平面上升会带来哪些危害
1、沿海陆地面积缩小
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陆地面积缩小,世界各地沿海陆地变得十分珍贵。沿海冲积三角洲是各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繁华的地区,比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但是这些地区的海拔一般为2到3米,且其坡度极小,仅为万分之一左右,因此,海平面上升会导致这些地区的陆地面积大量被淹没。不仅如此,很多海岛国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正如NASA科学家的预测,只要海平面再上升一米左右,有些海岛就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2、加重海岸的侵蚀
。海边的沙滩是不仅是人们游玩的圣地,更是海岸缓冲海水冲击的地方。海水中的大部分势能与动能会被沙滩吸收掉,这样就可以避免波浪对海岸的侵蚀。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洋动力作用增强、淹没低滩,加剧了海岸侵蚀灾害。同时,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程度。在入海河流枯水期,异常高海平面导致严重咸潮入侵发生。
3、加剧风暴潮灾害
高海平面抬升了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高潮位相应提高,沿岸防潮排涝基础设施功能降低,高海平面期间发生的风暴潮致灾程度增加。具体表现为,当遇到天文大潮和季节性涨潮时,本已升高的海平面威力大幅增加,使得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原有的海塘等防潮工程的功能会减弱,海潮甚至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
6. 温度高流向温度低的洋流
1·从概念上区分: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
2·从纬度上区分:暖流一般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寒流一般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
3·从温度上区分: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
4·从降水上区分:暖流的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寒流降水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
5·从方向上区分: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是暖流。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而寒流是高纬向低纬流动的。
7.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北半球暖水水流温度高,凸向温度低的北方。
北半球的暖流一般是由低纬海域流向高纬海域,即由南流向北。
海水的流向即是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原因:北半球海域,暖流流经,会使所经海域海水温度升高。依据: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则海水温度高的海域,凸向海水温度低的方向,即凸向北。
8. 海水温度与洋流
表层海水随昼夜和季节变化;中层海水的温度受洋流影响;深海包括海沟温度受地质环境影响,都不一样。几百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就不大了,平均三四度上下一两度。
足够高压强下水当然会变成固态。只要压强管够,温度几百度都可以结冰。
9. 海洋水温在垂直方向上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10. 海洋底部的水温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是世界最深的海沟.它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 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它位于北纬11 °20,东经142°11.5;,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探测深海的奥秘是极其困难的,早已有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但人类至今无法乘坐潜艇下到海沟深处,海沟底部高达1100个大气压的巨大水压对于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海是一个高压、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温度是2℃(在极少数的海域,受地热的影响,洋底水温可高达380℃)。但在深海中仍然生活着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有的理论认为深海海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因为地壳的剧烈凹陷。
所以深海最冷的温度是2℃.
11. 海水温度与洋流流向判断
应当分类讨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在高纬度地区,海面温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比如南极、北极地区;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此海面海水的温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当然,有很多因素影响到海水的温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动会导致深海海底的海水处于高温。此外,洋流的运动也会造成海水温度的巨大差异,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湾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对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亲潮(千岛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