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保护的鱼种有(海水鱼保护动物)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28 12:09   点击:6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水鱼保护动物

1、海鸥:被称为“海港清洁工”。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在港口、码头、海湾、轮船周围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

2、鲨鱼。它们吞食了那些染病的鱼,才保证了海洋的“健康”,保证了大海的生机,是真正的海洋清道夫。

3、蚂蚁。有一种食肉性的黑蚂蚁,专门吃那些被人们扔掉或死亡在地面上的动物尸体,吃饱之后,还把剩余物搬运回巢穴储存起来,对保护地面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蚯蚓:被称为“土壤清洁工”。蚯蚓除石头、砖瓦、玻璃、金属、橡胶等之外,其它一切能够腐烂的有机废物和生活垃圾都能被它所消化,并可转化为有机肥料。

5、秃鹫。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

6、乌鸦。它的嗅觉非常灵敏,稍有腐尸烂味,它就会及时飞去进行“清理”。乌鸦的一生,在不断地为地球清理着垃圾,是地地道道的“清道夫”。

7、屎壳郎,学名蜣螂。蜣螂发现了一堆粪便后,便会用腿将部分粪便制成一个球状,将其滚开。它会先把粪球藏起来,然后再吃掉,被称为“牧场清洁工”。

8、啄木鸟。可以为树除虫,被称为“树木清洁工”。

9、小鱼。它们可以让河水变干净。

10、兀鹰。当它在高空飞翔时,一旦发现腐尸就会迅速落地饱食起来。由于它专以腐尸为食,不使死亡动物暴尸山野,从而避免了环境的污染。

2. 海水鱼保护动物图片

变色龙、变色蛙、章鱼、竹节虫、变色蛇、银鼠、北极熊、野兔、水母等等,还有沙漠里面的动物都会用颜色保护自己。

有不少动物能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身上的颜色,使自己身上的颜色始终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达到防御和警告的作用。这种用颜色保护自己的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保护色。

1.变色龙。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它的肤色会随着背景、温度和心情的变化而改变;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它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还会将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

2.变色蛙 。该种蛙的体色会经历“惊人”变化,堪称“变色龙”:幼年是黑色,点缀黄斑,成年后则成了桃色,眼睛也变成蓝色。

3.章鱼 。章鱼有十分惊人的变色能力,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皮 肤的颜色,使之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在它的皮肤下面隐藏着许 多色素细胞,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每个色素细胞里还有 几个扩张器,可以使色素细胞扩大或缩小。章鱼在恐慌、激动、 兴奋等情绪变化时,皮肤都会改变颜色。控制章鱼体色变换的指 挥系统是它的眼睛和脑髓,如果某一侧眼睛和脑髓出了毛病,这 一侧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颜色了,而另一侧仍可以变色。

4.竹节虫 。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5.变色蛇 。具备变色能力。研究发现,非永久性变色在蛇群中非常普遍,如在交配季节时。有的蛇种也可能因为身体生长而永久性改变颜色。同时,极少数蛇种也会因为色素细胞发生变化,颜色改变。

6.银鼠 。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7..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青蛙等等,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

8.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

9.在长期的险恶环境中生存的野兔,它们的毛色都是土黄色,这种颜色,也是秋天大部分草木的颜色,所以野兔可以借此来逃避许多天敌的危害。

10.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即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

个人图书馆

3. 国家保护动物 海鱼

海腚是我们威海人的教法!一般叫海葵!很多地方都没有的!味道鲜美,本人巨爱吃! 一般是切成小块煮着吃,煮大了就会像一锅酱一样!

4. 海水鱼保护动物有哪些

海獭不能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第358条规定,私自养殖海獭,或者当做宠物,轻则罚款人民币1000到5000,重则要处于3到5年有期徒刑。是海獭世界上濒危动物之一,海獭生活在近北冰洋的寒带海域它们的绒毛层很厚,皮下也有脂肪层,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可以限制住空气形成绝缘层来保温。

它们常年生活在水中,保持身体的温度是生存的必须,它们总是用相当多的时间来梳理、舔擦自己的皮毛,头尾和四肢都不放过。因为海獭全靠身上的皮毛起保护作用,如果皮毛乱蓬蓬的,或者沾上了污秽,海水就会直接浸透皮肤,把身体的热量散失掉,因而会被冻死,因此整理皮毛能帮助它们保持自己皮毛的防水性,也有助于阻隔寒冷。

海獭是稀有动物,只产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由日本北部至堪察加半岛沿岸,往东经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湾南岸,沿北美太平洋海岸至下加利福尼亚。常见于多岩石的海边。中国的海域中没有海獭这种动物。要人工营造适合海獭生活的环境投入太大了。而且海獭天生怕人,无法产生一般宠物的与人互动,本身长的也不好看,缺少观赏价值。所以目前没有人当宠物饲养它们。

5. 海水鱼保护动物名单

答:刺宝鱼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刺宝鱼目刺鱼科、约12种鱼类的统称,产于北半球温带区。体型小,最大约长15公分(6吋)。一些生活于淡水;一些生活于海水;还有一些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本科特征是背部在背鳍鳍部前方有一行棘。腹鳍各具一锐棘;尾柄细长,尾鳍方形。无鳞,体侧有数目不定的硬甲片。刺鱼以其生殖行为而闻名。通常在春季繁殖,此时雄鱼通身红色,以植物质为原料,用肾脏分泌的黏液丝黏合在一起,成一团状的巢,然后诱哄和驱赶雌鱼进巢,产卵,随之进行受精。

6. 海水鱼保护动物排名

海象鱼不属于国家鱼类保护动物

南美海象鱼 Arapaima gigas

‧学名:Arapaima gigas

‧英名:Arapaima, Pirarucu

‧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通常栖息在较宽深的河流中。在巴西、厄瓜

多尔、盖亚那及秘鲁也有发现的纪录。

海象鱼据说是淡水鱼中体型最大者,最长5公尺左右,最重可达200公斤,但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表声明指出,泰国渔民在泰北捕获一条重293公斤的鲶鱼,这条湄公河巨鲶鱼可能才是全世界体积最大的淡水鱼,远超过海象鱼传说最大的200公斤,不过这条鲶鱼在被捕获不久就死亡。另外,新疆的巨型哲罗鲑,体型也近5公尺,重量则未知。

海象鱼属於残存的古代淡水鱼类之一,据推测最早出现於一亿年前,由於舌中硬骨有长出牙齿,此类的鱼被称为骨舌鱼。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与舌头的开合来捕捉猎物,以鱼和昆虫为主食,善於跳跃,曾有人看过它跃出水面,捕食停在树枝上的小鸟。

头部有许多感觉管,而鱼鳔具有和肺相同的功能,有时会将头部伸到水面上呼吸。鳞片很大,随著成长,身体后半部的鳞片边缘会由尾部开始逐渐变为鲜红色,一直到尾部全体及背、腹部等处,故当地人称其为「鲁拉鼻克」 ,意思是红色的鱼。

每年4、5月为其主要的产卵期,会在沙质河床筑巢,巢宽约50公分,深约15公分。雄鱼会保护卵及刚孵化的幼鱼,雌鱼则不会离开雄鱼太远。而幼鱼会被亲鱼头部所分泌的费洛蒙吸引而聚集在亲鱼头部附近,可随时受到保护。

为当地重要的食用鱼,风乾或盐渍,被人称作是淡水鳕鱼。由於近年来当地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受圣婴现象的影响而歉收,转而捕捉海象鱼当作食物或换取金钱,导致此鱼的数量大幅减少而面临生存的危机。

由於鳞片很大,可长至6公分左右,当地人拿来当锉刀使用,用来磨指甲,也有用来制作弓箭;另外还有人用其舌骨来磨船桨。

7. 海里的鱼哪些是国家保护动物

答:乒乓鱼不是保护动物

1、乒乓鱼又叫“中国斗鱼”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

2、其中红蓝叉尾斗鱼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

3、乒乓鱼在国内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在广东又称庞皮婆,在浙南地区也叫中斑鱼,又有盖斑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塘贫鱼等俗名。

8. 国家保护海鱼

鲈鳗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通常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它们是一种海鱼,体长约为30~40厘米,主要栖息在岩石和珊瑚礁区域。鉴于其种群数量减少、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9. 海水鱼是保护动物吗

三火箭鱼肯定不会是保护动物的。三火箭鱼又叫钻嘴鱼。有一个细长的嘴用以捕食岩石缝及洞里的食物。白色的身体带有橘黄色垂直条纹,条纹戴黑边。在背鳍上有一眼点用以迷惑敌人。跟其他蝶鱼有很大区别,很好辨别。

三火箭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礁海域,肉食性,可喂以动物性,以及人工饲料,适合于水温25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200公升以上的水族箱,最大体长可达20公分。

10. 海洋鱼类保护动物

在美丽的海洋世界,有各种鱼类,有凶残的鲨鱼;温顺的海龟;活泼的鳐鱼……海底世界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里面有许多岩石,鱼儿在岩石中间窜来窜去,岩石上镶嵌着美丽的珊瑚,绿油油的水草随着水流摆动,还有各种漂亮的贝壳

海里的动物包括:鲨鱼、海星、海豚、鲸鱼、贝壳、章鱼、乌贼、水母、海马、龙虾、海狮、珊瑚、螃蟹、章鱼、海参、乌贼、虾子、海豚、管口鱼、小丑鱼、海狮、金鳞鱼、蝶鱼、比目鱼、刺河魨、海蛇等。海里的植物包括:红树林、绿藻、海草、紫菜。

11. 海里的保护鱼类

那么长江流域究竟有多少鱼类受到保护呢?根据《名录》的内容来看,有22种,有些鱼类耳熟能详,有些多数人不认识,都有哪些呢?(一些地方性保护鱼类,或者灭绝的鱼类,不在《名录》内)

1、中华鲟:(保护级别一级)是硬骨鱼纲、鲟科鱼类,体型庞大有“长江鱼王”之称,最大个体能达到5米,体重600公斤左右。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海洋中生长,产卵期在金沙江产卵,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后,成鱼带它们进入外海,在外海生长,最长寿命可达40年。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朝鲜。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口处,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2、长江鲟:(保护级别一级)原名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等,体型与中华鲟相似,但个体比较小,成年后体长75-105公分左右,体重4.5-12.5公斤,最大可达50公斤以上,终生在淡水中生长,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

长江鲟为肉食性鱼类,主要觅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和幼鱼等。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乌江、黄河、黄海、东海海域。尤以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均有分布。

3、白鲟、(保护级别一级)又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等。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为大型肉食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水生动物。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可见白鲟的体型庞大。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传说。白鲟为洄游性鱼类,曾经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但野外是否还有种群,不得而知,但愿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4、花鳗鲡:(保护级别二级)属于鳗鲡科、鳗鲡属,洄游性鱼类。又称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性情凶猛,白天隐藏于洞穴或者石隙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肉食性,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会觅食落入水中的动物尸体。

花鳗鲡在海洋中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并且深海中产卵,淡水中生长,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5、鲥:(保护级别一级)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洄游性。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幼苗在江湖内生长,生长到15厘米左右进入大海,在海中发育,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其中又以挠足类、虾类和藻类为主。

分布于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长江口下游1974年曾高产达157.5万公斤,以后由于污染及水利工程(拦江筑坝)兴建,产卵场严重破坏,在加上过渡捕捞亲鱼和幼鱼,其资源量严重衰退。

6、胭脂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大型淡水鱼类,又叫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等。底栖鱼类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到达上游的沱江、岷江等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野生群体数量仍在继续。

7、稀有鮈(jū)鲫:(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野生数量不多。属于小型鱼类,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比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稀有鮈鲫定名时数量就十分稀少,因为它们在小水域内生存,并且群居性,很容易被捕捞。再加上小水面水生环境不稳定,所以十分稀少。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

8、鯮 (zōng):(保护级别二级)属鲤科鯮属,又叫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等。为大型凶猛性鱼类,甚至能够达到50公斤以上。鯮的肉质细嫩,鱼刺比较少,加之个体庞大,为上等食用鱼,并且有的药用价值。

鯮为半洄游性鱼类,但是天然产量很低,主要是过渡捕捞,以及江湖阻隔导致其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长。另外各大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影响很大,因为食物短缺造成它们缺少食物。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各水系有分布。

9、圆口铜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铜鱼属鱼类。又叫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网口、麻花、肥沱、水密子等。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乱石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

圆口铜鱼喜欢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开阔水面,30公分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jū):(保护级别二级)为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又叫洋鱼、土耗儿等。 体型较小为中小型鱼类,味道鲜美,曾经是经济鱼之一。长鳍吻鮈的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蜻蜒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

长鳍吻鮈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受水质污染和人工过度捕捞,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突破长鳍吻鮈驯养、繁殖难点,能够进行人工繁殖,首批幼苗在2015年放流。

11、四川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又叫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底栖鱼类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觅食,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生长速度慢。

四川白甲鱼经常在岩石或者其他物体上刮取食物,也会食用沉积的腐殖质,以及植物碎屑。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

12、多磷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钱鱼、梢白甲、赤鳞鱼、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等。为暖温性淡水鱼,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杂食性,主要食物为摇蚊的幼虫或成虫等无脊椎动物,也会觅食藻类,生长速度缓慢。

多磷白甲鱼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长江支流)、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东泰山的溪涧。

13、金沙鲈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鲤科鲈鲤属的一种鱼类,又叫地大花鱼、豹纹花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以吞食其他鱼类为食,被称为金沙江中的“老虎”。

金沙鲈鲤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浑身长满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在宽阔的水体中上层游弋。具有极高的经济、美食、营养、科研价值,并且有一定药用价值,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流域。

14、细鳞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鱼体比较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

细鳞裂腹鱼适应了高原及冷水性气候,生长缓慢,繁殖力低,个体比较小。即使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要3-4年才能性成熟,分布于金沙江。

15、重口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雅鱼、重口、重唇细鳞鱼、细甲鱼等。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中,喜欢在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生活,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少量藻类。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系的峡谷河流中多见。

16、厚唇裸重唇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

厚唇裸重唇鱼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黑龙江流域各水系的高原河流中,在河流洄水弯处较常见。生长较缓慢,10年的平均体长仅为44公分左右。

17、岩原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原鲤属的鱼类,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等。是我国特有鱼类,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潭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

岩原鲤主要食物为底栖生物、水蚯蚓、摇蚊幼虫、小螺、小鱼虾、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为食,也会食用植物碎片,浮游动物等。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支流、金沙江等水域内,喜欢在底质多岩石的水域活动。

18、红唇薄鳅:(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一种鳅类。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较大,仅次于长薄鳅。有食用价值。种群数量较小,许多水系和江段都难捕到。50年代岷江中,下游渔获物种占有一定的比例,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现已稀少。

19、长薄鳅:(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又叫花鱼、花斑鳅、花泥鳅、红沙鳅钻、火军等。为温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中上游,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缝间,经常成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

长薄鳅在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0、青石爬鮡:(保护等级二级)是鮡科石爬鮡属的一种鱼类。它们活动性小,生活于急流石穴中,以吸盘状的鳍吸附于石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亦吃蚯蚓,植物的叶子、以及藻类。分布于四川境内的各个江河中,如青衣江、岷江、金沙江等。

21、川陕哲罗鲑:(保护等级一级)为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四川哲罗鲑、贝氏哲罗鲑、虎嘉鱼、猫鱼等。为冷水鱼类,栖息于河道狭窄、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水温较低的水域。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为食,也会捕食水鸟、小动物等,有时也吃腐肉。

川陕哲罗鲑体型庞大,可达50千克以上,生长速度快,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分布于我国岷江、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22、松江鲈鱼:(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杜父鱼亚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原名松江鲈鱼,又叫四鳃鲈鱼、淞江鲈、花花娘子、花鼓鱼、老婆鱼等。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江河内生长,性成熟后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江河中生活。

松江鲈鱼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在历史上曾经是珍品,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历史的资料记载松江鲈鱼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中朝边界),南致九龙江口(福建漳州河),等广大的地区,以松江县所产为最出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