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宋时期的海洋观念(南宋海船说明了什么)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16 03:17   点击:16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南宋海船说明了什么

      叫福船,又称福建船、白艚,是中国古帆船的一种。

      历史文献记载: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单龙骨的尖底船,根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记载,宋代的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这种船型多为福船。明嘉靖年间胡宗宪所著的《筹海图编》,有对福船的描述,有“高大如楼,其底尖, 其上阔,其首昂而口”、“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敌舟小者相遇,即犁 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诚海战之利器也”、“能行于顺风顺潮回翔”、“不便亦不能逼岸而 泊,须假哨船接渡而后可。”及“北洋有滚涂浪,福船、苍山船底尖,最畏此浪”等语,对其优缺点一一着墨。

2. 宋代海船反映了什么

北宋汉年中国海船使用的是罗盘指南针

3.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说明了什么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舱板把船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 区,这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船舶设置水密隔舱的传统,最早可上溯到殷商的甲骨时代。专家们 解释说,甲骨文的象形文字“舟”字,就是用横舱壁将船体分隔成几个舱, 它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对船这一交通工具已有一定的了解。 到了晋代,则有水 师用的“八槽舰”。人们将船体沿长向分隔成8个舱。从出土的唐代古船上也可看到唐代水密隔舱的技术。

宋代出土的泉州古船,水密隔舱工艺又较前进了一步。船上的横舱壁, 由在底部和两舷的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予以环围,这样既有利于水密性, 又增加了结构的强度,真是一举两得。

隔舱舱板与船壳板用扁铁和钩钉钉联,隙缝用桐油灰填实,具有严密的 隔水作用。1982年,在泉州法石发现另一艘南宋海船,也是采用水密隔舱结 构,它的隔舱舱板同船壳板之间用铁方钉和木钩钉钉合在一起。

4. 宋代海船

中国帆船是中国独创的帆船类型,相传于公元前200年的汉朝已经存在。经过改良及演变后,至20世纪初仍然活跃于中国近海,多用来贸易及运载。帆船首初于文献出现是在汉朝的《南州异物志》。根据该书描述,汉朝时中国帆船设计4个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倾斜地面对迎风面。这样能够使船只即使在逆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高速前行,无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质方面,则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性篷帐。当时最大的船长达20米,宽10米,可以容纳700人左右或260吨以上的货物。

经过宋朝与元朝改良后,中国帆船于15世纪-17世纪中,大量出现于中国近海。期间明朝特使郑和的船队,亦是经过改良此类船只,遍游东亚、南亚,远达非洲。另外亦有证据显示,当时的中国帆船,长约100多米,宽度约50多米,称为宝船。

5. 南宋海船的特点

意义:

1)确立了宋代时期作为我国海船制造中心的地位。

2)在结构方面与后渚古船不同的特色,展示了一幅需要探讨的船舶结构发展过程的图景,对研究古代船舶结构的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

3)为研究宋代时期海外交通史、造船史、航海史以及泉州湾地理变迁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6. 南宋海船设置了什么

北宋东京的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船坞,是指修造船用的坞式建筑物,灌水后可容船舶进出,排水后能在干底上修造船舶。船坞可分为干船坞、注水船坞和浮船坞三类。干船坞应用较多,一般所称的船坞即为干船坞。船坞由最初的“船坑”发展演变而来,在有潮海岸,人们利用水位的涨落来升降船舶,即在涨潮时将船舶引入一个三面围以土堤的“船坑”里,落潮时船舶即坐落在预置的支墩上,然后用围埝封闭缺口以进行修理工作,船舶出坑时,将围埝拆去,趁涨潮时出坑。

7. 北宋海船

指南针

宋朝已能生产多种类型的船只,以适应不同水域和发挥不同用途。在各类船只之中,远洋海船最能反映宋朝卓越的造船技术,宋朝海船无论在设计上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并以庞大、坚固文明于世。此外,宋朝海船率先应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8. 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什么

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除造纸以外,其他三个发明及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不断发展,得到广泛应用的。

火药武器的使用。火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到了宋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意义。据《武经总经》记载,当时有三种火药的配方。它们以硫磺、硝、木炭为主要的原料,再配上其他的易燃物质。

应用火药为原料的武器种类很多。火药武器按性质分三种,有燃烧性的、有爆炸性的、有射击性的三类。射击性的武器出现的较晚。燃烧性的,如火炮等。爆炸性的各种武器,具有相当大的威力,如霹雷火毯,这种武器的威力大,爆炸时“声如霹雷”。此外,有蒺藜炮等。

南宋理宗时,在战争中使用一种突火枪的武器,就是一种射击性很强的武器。金人、蒙古人从宋人那里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药武器。蒙古军队在灭金、宋的战争中,大量地使用了火炮和火枪。

毕升首创活字印刷。就在雕版印刷发展趋于鼎盛的时期,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据《梦溪笔谈》卷18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公元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它既能节约费用,又能缩短时间,非常经济和方便。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近、现代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

毕升活字印刷,其方法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字薄如钱唇,上火培烧,使其坚固。另外置一铁板,上面敷以松蜡和纸灰,板上四周设有铁框。印书的时候,将烧好的字布于铁板框内,再持铁板就火烤之,待松脂等融化,然后再用铁板把字压平。以这样的活字版印书,效率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证。

这种活字印刷以后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元人王桢的《农书·造活字印书》中,记载了多种改进的方法,如锡活字、木活字都是在泥活字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不但直接传播到亚洲各国,并且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它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指南针的应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磁石做成一种指南工具,这种工具叫做司南。

司南的形状如同一把汤匙,他是用磁石制成的,其磁的南极一端研磨成如同汤匙的长柄,匙的底部磨得很圆很光滑,整个磁匙放在一只方形的盘上,四周刻有24个方位的刻度,司南在盘中转动,当它静止时,匙柄则指向南方。

宋代有一种“司南鱼”,据《武经总经》的记载,它是人造磁铁制成的指南的工具。以后,指南的仪器又有了改进。据《梦溪笔谈》记载,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磁性的钢针作为指南的工具,磁化的钢针放在手指甲或者放在碗边,或用丝线将针悬起,都可以灵活地指向南边的方向。后来又进一步将磁化的钢针,支撑放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这便是罗盘针。

《梦溪笔谈》不单指出“磁石磨针,则能指南”的情形,还进一步指明磁针指向是“然微偏东,不全南也”。在世界上,沈括是发现磁偏角的第一个人。

北宋末年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作为辨别航向的仪器。公元1123年,徐兢出使朝鲜,他在所写的《宜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说到了他所乘的海船上使用指南针的事实。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州文墨一生缘,与你细说中国历史的久远和原重。

9. 南宋海船最远能航行到哪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要文物有古代宗教石刻、泉州湾宋代海船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2008年5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先后于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 南宋船只

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徐兢奉宋微宗赵佶的命令出使高丽,出发的时候特地建造了两艘大型客船,称做“神舟”。

“神舟”虽然没有留下图形,但是从《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记载中,人们仍旧可以窥知它的大概情况。

徐兢在书里并没有具体记述“神舟”的情况,但是他对“客舟”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客舟”是福建、浙江一带的客船,船长十多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船上有篙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斛粟。一斛就是一石,在船舶的载重量中称一斛,二干斛相当于载重量一百二十吨。船是用整根木头加工成的巨枋,叠合而成,坚固结实,具有很好的抗沉性。

这种“客舟”是临时从民间顾募来以后改装的,供官方使者应用。它的装饰有点像“神舟”,但是比“神舟”小,“神舟的长阔、高大、设备、器具和人数,都三倍于客舟”。

由此可见,“神舟”就是一种巨型客舟,航行起来“巍然如同山岳一样,浮面动在波浪之上”,加上装饰富丽堂皇,所以当它抵达古高丽国的时候,引起“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在十二世纪象这样华丽的巨型客船是极为罕见的。

二、泉州湾出土的南宋海船

泉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海港。在南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开始进行对外贸易。在唐朝,它是我国四大外贸港之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以“剌桐”的名称驰名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刺桐城是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商人货物聚集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伊本拔图塔也说,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发达的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了造船业的大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造船基地,以制造海船著称。

近年来,在泉州湾一带发现了不少造船遗址,并且出土了一纰船桅、船板、船钉和船索等造船材料,特别是1974年和1982年发现了两只南宋海船,为当时船舶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土的一只南宋海船,虽然已经没有上层建筑,但是底部结构基本完好。它残长二十四点二米,残宽九点一五米,残深一点九八米,长和宽的比例大约是二点六四比一,可见船体横剖面扁阔。中央由主龙骨、首龙骨、尾龙骨构成,主龙骨用粗大的方形樟木制造,是船体的中坚骨干。船底呈“V”形,是一种尖底海船,就象徐兢所说的“上部平得象天平,下侧却尖得象刀刃”。同时,整个船体头尖尾方、首尾上翘,具有优良的负载和破浪性能。整个底部分成十三个水密隔舱,船底板是两重木板,共厚十二厘米,船舷板是三重木板,共厚十八厘米,结构严实,强度比较高,抗沉性能良好。

这种多重板结构,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和符合工艺要求的。大型海船要求有比较高的强度,但是尖头尖底船外壳弯曲变化的程度比较大,用厚木板加工相当困难,分成几层薄板加工就比较容易,并且结合成一体后仍能满足强度的要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