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聂耳冼星海的音乐海洋(聂耳冼星海是什么关系)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14 18:11   点击:22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聂耳冼星海是什么关系

蒙太奇一词源于意大利,原是建筑学术语,指结构形式。后来广泛用于艺术影像,即从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表现同一个主题的艺术作品。“蒙太奇”三个字用我们汉语解意应该是“蒙络、太绚、奇特”,比如电影,电视剧,诗词,小说,室内外装修多用此道。

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蒙太奇。

还有,通过室内装修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艺术爱好,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室内彩灯闪烁的地方有一架钢琴,墙围、屏隔、顶棚都是五线谱图案,四壁张贴贝多芬、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画像,这就说明该屋主是个酷爱音乐的人。总之,蒙太奇是一个艺术表现型式,为了渲染新、奇、特,甚至穿衣戴帽也可彰显,所以说蒙太奇并不神秘,神秘的是如何巧妙的运用。

2. 聂耳冼星海谁厉害

殷承宗活的好好的,还没去世呢。

享誉国际的美籍华人音乐家、钢琴家殷承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演奏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成为首个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中国演奏家,被称为“公认的舒伯特和李斯特乐曲的最佳演绎者之一”。

他与聂耳、冼星海、马思聪一同入选仅有4位中国音乐家之名在列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

殷承宗是俄国学派的钢琴家,但他对法国、德奥欧洲的古典音乐也有着深入研究,还为观众留下众多有口皆碑的录音唱片。

“曾经刚到美国时,受到布莱罗夫斯基夫人的影响,转而开始钻研德彪西在内的法国音乐。”殷承宗表示,这对他演奏德彪西、肖邦等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殷承宗还开创了属于中国职业钢琴家的历史,对东西方音乐的融合做出突出贡献。他参与创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现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演奏次数最多的中国钢琴协奏曲。

3. 冼星海聂耳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读音:xiǎn释义:姓。部首:冫结构:左右结构造字法:形声造句:

1、抗战时期,冼星海创作了许多抗日救国的歌曲。

2、聂耳和冼星海都是著名的作曲家。

3、冼星海在新加坡度过童年,养正学校是他的母校。

4、《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谱写的。

5、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打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

4. 聂耳,冼星海

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位爱国者,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的安危。国家危难之时,他创作了乐曲《国难歌》《国耻》《从军歌》 ,传唱一时。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字思鹤,又字雪明,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 ,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人,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等。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建校40周年而谱写的北洋大学校歌由天津大学继承,演唱至今。其中“不从纸上呈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歌词,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5. 聂耳冼星海认识吗

贝多芬,巴赫,聂耳,冼星海,贺绿汀

6. 聂耳与冼星海认识吗

人民音乐家指的是冼星海。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就必须采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中不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音乐的民族化问题。对于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冼星海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讨论音乐民族形式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发展中国工农大众的音乐。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中国工农音乐的发展,创造中国最有力量,最优秀,最彻底具有革命斗争性的新兴音乐。发展中国工农的音乐是中国民族新形式最基本的出发点。

7. 聂耳词 冼星海曲

1934年,任光推出了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雪花飞》《渔光曲》。

任光(1900-1941),曾用笔名前发。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中国近代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王老五》《新莲花落》等。1941年去世。

上世纪30年代初,结识了田汉等左翼进步文化人士,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剧联音乐小组、苏联之友音乐小组、中国新音乐研究会等进步组织,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探索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积极从事革命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并利用职务之便刻录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唱片,广为发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被音乐界誉为:“民族的号手”。

8. 聂耳和冼星海谁的成就更高

中国历史上爱国的杰出音乐家有冼星海。冼星海是在1905年出生于澳门。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歌曲,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声乐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

9. 聂耳与冼星海歌曲创作的不同之处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抗战时期,在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下,谱写了《向前进攻》等抗日歌曲,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建国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写过一些美术片的电影音乐。

10. 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

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

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

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1934年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时,特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报童,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场曲的《卖报歌》,从此传唱开来,深受儿童喜爱。这首歌短小精悍的儿童歌曲以跳跃的节奏,活泼的音调,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报童形象。音乐的情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