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的联系)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07 10:43   点击:21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的联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

卢沟桥事变后,面对日军的侵略行为,全国各族人民都以不同方式投入到抗日战争中,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其中不乏优秀的影片,它们点燃了中华同胞的抗日热情。

2、儒家思想人格内涵与中国电影的融合。

“中庸”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典型内涵,这种中庸与其说低调不如说是一种内敛。电影《叶问》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思想。

3、儒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针对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现状,要想让中国电影能够立足世界,必须打造出中国本民族的特色,儒家思想作为滋养我们的土壤,我们要加大对其的深度挖掘,要把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利用电影这一载体让更多的人知道。

2. 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它们虽然三元一体,但儒学在其中却占主体地位。在佛学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文化吸收之前,中国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基本格局。

儒家思想在汉代因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成为官方哲学,道家思想从此则主要在民间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

儒道两家一显一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条主干。但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在先秦都是平等的,儒家和道家也同其他学派一样,通过互相交流和自由争鸣,经历着彼此影响和交融的过程。

3. 儒释道美学思想

古往今来,《兰亭集序》以其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所推崇,该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爱之尤甚,称其:"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

但抛却其书法之美不谈,它亦有着极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亦占据着一席之地,并且历经岁月淘洗而愈发熠熠生辉。千载以降,被无数文人骚客奉为经典之作。

透过《兰亭集序》,后人也对王羲之在当下时代的人生观得以了解。生活在时局混乱却各种宗教学说蓬勃发展的东晋时代,王義之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玄几种学说理论,思想体系复杂丰富。

4. 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

第一点差异是:儒家以“人”为中心;而道家以“道”为中心。

第二个差异是:儒家强调“天地人”的区别;而道家强调宇宙是一个整体,没有差别。

第三个差异:儒家追求“圣人”;而道家强调“无为”。

5. 儒家道家美学思想的区别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循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渗透的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国都有分支,但是谁也不占统治地位。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画家中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

6. 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的联系是什么

道教与儒教的区别: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论的不同、人生观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

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一、道教与儒教的区别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也就是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应为志士仁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应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如此看来,道家的典型人物,应为清修隐者。

2、人性论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3、人生观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4、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二、道教与儒教的联系

1、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2、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3、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7. 儒学与道学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8. 儒道思想和海洋美学的联系和区别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处世态度上,在文化精神方面,二者是一致的,其实不止是儒家和道家,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大家秉持的,都是同一个文化精神,所有的区别,都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过程中,都是需要特别留意的。

同一个精神

我们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个“道”,或者我们可以直接讲,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其实就是道文化,这和“道家”、“儒家”的名字里含不含一个“道”字没有任何关系。

“道”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也就一个字——和,和谐的“和”,不管是大到无外,还是小到无内,只要有它的存在,就会体现出来一种和谐,而诸子百家不管提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最后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也都是一个“和”,这一点,我们阅读的各家经典越多,琢磨的越深,体会就会越明显。

所以诸子百家不管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这些名片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道”字,老子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样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精神层面上论,这二者确实是“同出而异名”,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不同的态度

从处世态度上讲,二家的区别就出来了,道家讲究因势利导,讲究四千拨千斤,所以老子讲“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道家处世,讲求的是一个“时”,时机不至,道家是不会轻易出来淌混水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当个世外闲人。

但儒家不同,儒家认为,天下不管多糟糕,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所以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庸》里面讲“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哪怕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是初心不改,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伟大”来形容了,而应该是悲壮才对,我们读了子路的事迹后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怀。

其实道家那一套,孔子老夫子心里也门清,只是不愿意去做而已,《论语.公冶长》中,孔老夫子就谈到卫国一个叫宁俞的大夫,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就是标准的道家套路,老夫子心里清清楚楚,只是不去那样做罢了。

总之

不管用最终采取了什么样的处世方式,对天下国家的情怀都是一样的,所秉承的文化精神也是无差别的,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特别强调要“大制不割”,意思就是一个整体的生命,千万不可随意肢解或阉割,本来是活生生的,如果一切一割,生命没了,就剩下了一具尸体,不管表面再光鲜亮丽,也都是个死物件,价值上无异是打了一个大大折扣。

9. 儒家和道家美学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因此,无论儒家和道家,古人很早就知道尊重自然规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