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内波观测仪器图片
1.02×103~1.07×103㎏/m3之间。
海水密度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在1.02~1.07g/cm3之间或1020~1070kg/m3之间,后者才是国际单位,前者是常用单位。凡是能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大洋密度的日变化,由于影响因素的变化小,因此微不足道。在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由于内波作用,可能引起一些波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海水的密度均大于1。在温度为20'C时,盐度为35%的海平面上,海水的密度为1.025克/立方厘米。海水的浮力比普通的水较大,故在海水中游泳锻炼时感到省力轻松。海水中可以提取钠、镁、钙、钾、锶等五种阳离子等物质。
2. 何为海洋内波
中国海洋大学
核心课程:
海洋学、近海区域海洋学、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要素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海洋调查实习、海洋环流。
专业特色课程:
海浪、海洋内波、物理海洋实验、风暴潮、潮汐、极地海洋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台站实习。
3. 海洋内波概况及对海洋工程的影响
它们是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广义上的浪花带,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
4. 海洋内波基础和中国海内波
海的近义词是:大河,长江,海洋,湖泊,黄河,大,多。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海 的意思:河流的总归处。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
海域。
海拔。
海疆。
海内。
海岸。
海誓山盟。
五湖四海。
5. 海洋内波的恢复力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度到60度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影响洋流的有地转偏向力,风带,大陆位置,个别的还有季风的因素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5、从高纬到低纬的是寒流,从低纬到高纬的是暖流。
6. 海洋内波观测仪器图片大全
1 世界最大海湾孟加拉湾(总面积为217.2万平方公里,总容积为561.6万立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586米。)
属于印度洋的一个海湾。西嵌斯里兰卡(锡兰),北临印度,东以缅甸和安达曼—尼科巴海脊为界,南面以斯里兰卡南端之栋德拉高角与苏门答腊西北端之乌累卢埃角的连线为界。南部边界线长约为1609公里。安达曼—尼科巴海脊露出海面的部分,北有安达曼群岛,南为尼科巴群岛,把孟加拉湾与东部的安达曼海分开。湾顶有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巨型三角洲。流入该湾的其它河流有印度的默哈纳迪河,哥达瓦里河和克里希纳河。孟加拉湾(取名于印度蒙古邦)总面积为217.2万平方公里,总容积为561.6万立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586米。
孟加拉湾的陆架,宽为161公里,以北部和东部为较宽,向海一侧陆架的平均深度为183米。陆架大部分由砂组成,向海一侧多为粘土和软泥,有好几处被一些海底峡谷切割。其中有恒河峡谷,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外方,深达732米;安得拉、克里希纳和马哈德范等峡谷分布于该湾的西边缘。
孟加拉湾的深海盘大致呈“u”字形,深度达4500米。盆底有两个特征:北部有很直,长达5000公里的东经90。以及由陆架沉积物冲积而成的恒河三角洲。东经90。海脊的顶峰,水深约为2134米,其北端覆盖着恒河三角洲的沉积物。三角洲分布着树枝状的沟渠(扇谷)。借此,沉积物可以运移到较远的深海盆。
孟加拉湾的表层环流,受季风的强烈影响。春、夏两季,潮湿的西南风引起顺时针方向的环流3秋季和冬季,受东北风的作用,转变为反时针方向环流。由于孟加拉湾的地形效应,导致了各种作用力的聚焦,因而,潮差、静振和内波等现象均较显著。
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海湾:位于非洲中部大西洋侧,东临加蓬、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北依尼日利亚、贝宁、多哥、加纳、象牙海岸等国,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体积459.2万立方公里平均深度2996米,最大深度6363米。
2 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6公里,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深度在2,268米以上。
提起大峡谷,人们首先会想到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百余年以来,它都以“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称号享誉全球。近几年来,一些国家逐渐领悟世界之最地理景观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相继推出了所在国的大峡谷,并向科罗拉多大峡谷发出了挑战。
如秘鲁推出了科尔卡大峡谷,因其深度达3200米,自称是世界最深的大峡谷;尼泊尔王国则推出了喀利根德格大峡谷,它为阿纳普那(海拔8091米)和德哈乌拉给日(海拔8167米)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所夹持的谷地,也自认为是世界第一深峡谷。但是,如果去过这三条峡谷再将它们作比较,后两者尽管在深度这一个指标上具有优势,而从整体上却均无法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比,虽深邃超逾前者,但雄伟壮观却显不足,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面前只能拱手称弟。
7. 海洋内波对潜艇的危害
1937年,一艘德国攻击型潜艇在夕阳中缓缓地驶出了海港。它地任务是阻击一切盟军的船只,而且不用对任何人汇报去向。它从大洋的一端驶向另外一端,从它向总部发出的电报中,人们知道它击毁了将近20艘商船,5艘军舰。为此,全舰船员得到嘉奖。但是,就在之后的一次猎袭中,它意外的沉没了,然而,当时没有任何船只对它进行攻击。海水下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时没有人知道。直到很多年以后,有的海洋学家指出,这艘潜艇是被内波推进了海底断崖后,在巨大的水压下摧毁的。这就是一艘二战时候的潜艇,它的内部极为狭小,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必须容纳指挥,动力,补剂,武器,休息等等很多功能。尽管潜艇已经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可是它下潜的最大深度仍然不超过水下300米。当舱门关闭的时候,艇员完全不知道海底瞬息万变的水文状况,这个狭小的空间也许就是艇员的坟墓。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德国潜艇减速发射鱼雷的时候,而它恰巧停在一个发生内波的海域,巨大的内波一下把它推向海底,这会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海底的压力足压扁这只潜艇。其实,在1900年左右就有人开始研究海洋中的内波了,这个人就是探险家南森。因为他也曾遇到了内波造成的麻烦。当南森的探险船在北极的浮冰中前进时,船忽然停止了,像被粘住一样。正在人们焦急的时候,船又突然的启动了。内森观察并记录了这个现象。归国后他与海洋学家纪科曼共同研究,原来,在北极海里上层海水的密度远远低于下面的海水,当低速航行的探险船驶进这一海域时,船体的运动就会在两层不同密度海水的界面上形成“内波”。那内波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