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厄尔尼诺年海洋热量释放(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升温还是降温)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05 18:00   点击:14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升温还是降温

厄尔尼诺会造成地球一部分地区干旱和一部分地区暴雨洪灾。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时空分布。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1~6年发生一次,平均间隔为3.5年。厄尔尼诺的发生期平均大致—年左右,个别厄尔尼诺现象可持续两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一般都在12月份前后表现比较明显,而在下一年的春季逐渐恢复正常海温。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间都是跨年度的。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南美洲西岸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直接在厄尔尼诺活动范围之内,所受到的影响最强烈。正常年份,赤道东风气流在印度尼西亚地区形成辐合上升气流,在该地区形成比较多的降水。而靠近秘鲁地区,下沉气流形成该地区的干旱环境。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赤道东风减弱或转变为东风,原来处在印度尼西亚的辐合带沿赤道地区东移,秘鲁沿岸的下沉气流减弱,因此,从赤道中太平洋到东太平洋区域降水增加,而印度尼西亚地区出现干旱天气。厄尔尼诺还造成南亚和东亚地区的暖冬天气,并对非洲南部和南美东岸的冬季气候也造成明显影响。厄尔尼诺还影响澳大利亚、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和墨西哥湾周围地区,菲律宾以及夏威夷群岛等地。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经济活动产生强烈影响,给全球气候带来大范围的异常,引发多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暴风雪,飓风,洪水,干旱,高温,酷暑,虫灾,低温,寒冬及泥石流等。重点的灾害是暴风雨,洪水,干旱和高温。它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导致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受影响的领域主要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和生态系统,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和贸易等方面。

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经给全球气候和经济活动产生强烈影响。它使印度尼西亚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结果导致农业减产,带来饥荒,营养不良,疾病和数百人死亡;使澳大利亚遭受严重的干旱: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遭受到极具破坏性的沿海风暴和泥石流的影响,而墨西哥湾周边各洲则洪水泛滥,中北部各洲旱灾肆虐,导致谷物和大豆减产;非洲大部分地区受到干旱的影响。此外这次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影响还波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南部,墨西哥以及夏威夷。

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一般认为是2O世纪最强列的一次。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的显著特征是来势快,规模大,强度强。这次厄尔尼诺发生以后,造成世界许多地区的严重干旱,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大利亚,中美洲,南美洲北部以及非洲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发生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造成至少800多人因饥饿而死亡。在菲律宾发生了16年来最严重的干旱,1998年上半年的水稻产量只有270万吨。此1997年上半年产量下降15%。据国外专家分析,东南亚的干旱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澳大利亚官方预测,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天气使澳大利亚农业在1997-1998财政年损失13.5亿美元。1997年由于世界许多地区出现长时间持续干旱和高温的天气,引发森林火灾也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发生森林火灾最严重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大火烧毁了至少500hm2森林。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所产生浓烟笼罩东南亚,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使东南亚各国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其污染危及全球。据初步估算,仅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造成的损失就不少于200亿美元。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海洋渔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厄尔尼诺对墨西哥和美国渔业的影响将可能持续几年;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域渔产量大幅减少,使鱼粉价格上升了35%。1997年的世界鱼粉产量也因厄尔尼诺比上—年减少了175万吨。

据粗略估计,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大约2000多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130多亿美元。

我国不是厄尔尼诺影响的主要地区,但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是可以忽略的。厄尔尼诺现象时常和其他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产生明显的影响。199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导致秋粮减产250多亿千克,油料减产近100万吨。另外,在浙江沿海登陆的9711号台风,是近30年来罕见的,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多亿。这些气候灾害现象,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这一具有潜在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严重的。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2. 厄尔尼诺是指海水

你说的是经纬度吗?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扩展阅读》》》》厄尔尼诺对全球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3. 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水升温

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因子都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如信风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太阳黑子活动又是信风的成因;地球自转速度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大气角动量又是地球自转速度的成因。其中信风与地球自转速度、太阳黑子活动与大气角动量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些物理因子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

1.1 信风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盛行偏东风(信风),大洋东侧的表层暖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累,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 cm,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而东部沿岸只有24℃左右。但是,当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支柱被破坏,西太平洋的表层暖水迅速向东蔓延,以致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作用减弱,最终导致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上升,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1.2 沃克环流

当沃克环流处于低强度状态时(即复活节岛的高压和印尼的低压同时减弱时),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以致赤道涌升流减弱,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上升,有利于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反之则不利于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沃克环流时强时弱,周期大约为3~5 a,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周期相吻合。

1.3 东亚大槽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的冬半年,东亚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且可直接影响到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造成偏东信风减弱。因此,冬半年强东亚大槽的频繁活动,通过行星波活动不断将能量向东南方向频散到中西太平洋地区,引起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偏东信风持续减弱,以及对流活动加强,最终可能导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1.4 热带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对流层高层异常强的东风急流,通过高层北风越赤道气流向南输送东风动量,使得高层澳大利亚至中太平洋散度风东风以及澳大利亚上空的辐合和下沉运动加强,导致澳大利亚低层冷空气堆积,使澳大利亚至东太平洋的纬向热力对比和澳大利亚至太平洋辐散西风增强,通过低层南风越赤道气流向北输送西风动量,抑制赤道太平洋偏东信风,从而导致厄尔尼诺事件。

1.5 太阳黑子活动

1981~1994年发生的3次厄尔尼诺事件均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的50 d振荡周期的谷值时期[3]。计算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11 a周期的谷年前后,地球上各纬度带的年平均温度都是正距平,即此时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在太阳黑子活动11 a周期的峰年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小值。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决定性因子,所以太阳辐射的异常变化必将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

1.6 日食

当日食发生时,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日食区气柱对外作正功是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5]。大尺度涡旋的动能不到地球一日获得的太阳能量的1/100,这远小于一次日食形成的大气有效位能,所以一次或数次日食可以激发大气长波。日食次数每年2~5次,不尽相同,这足以使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变化。

1.7 火山爆发

陆地上强烈的火山爆发可形成全球性的尘幔。这些尘幔在高层大气中能停留数年之久,它们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三年内,北半球中纬度的太阳直接辐射分别减少10%、15%和10%。因此,火山爆发产生一种使地球变冷的效应,从而导致信风减弱,最终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1.8 行星运动

行星运动的位置与厄尔尼诺事件有重要的联系,它是通过天体引潮力来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四大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冲日时日心黄纬的极值年指与前次和后次冲日时行星的日心黄纬相比,本次冲日时日心黄纬为极大或极小的年份。在1950~1995年,四大行星冲日时日心黄纬共出现了10个正极值年,除了1980、1981年以外,其余8个都是厄尔尼诺年。在8个负极值年中,有4个当年是厄尔尼诺年,其余4个在次年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1.9 天文周期

把黄道面四颗一等恒星先后与太阳、地球运行成三点一直线的四个天文奇点之太阳投影瞬时位相看成一种天文周期[7]。黄道面附近四颗一等亮星和太阳位于地球之两侧,视赤经相等之时为“合日”,四颗一等亮星和太阳位于地球之一侧,视赤经相差180°为“冲日”。合日和冲日都是星、日、地三者成直线之时。当天文奇点出现时,地球受到的天体引潮力达到最大值,从而引发厄尔尼诺事件。

1.10 地球自转速度

海水和大气都是附在地球表面的物质,它们随地球快速地自西向东旋转。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达到465 m/s。计算表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在±10°的低纬度地区,海水可获得0。5 cm/s的向东相对速度。由于这一相对速度系作用于全球低纬度地区的整层海水,并且该向东相对速度已达全球海洋平均流速2 cm/s的四分之一,因此,当地球自转突然减慢时,会出现一种“刹车效应”,使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的惯性力。正是这个惯性力引起赤道洋流减弱,导致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作用减弱,以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

1.11 大气角动量

由于冬、夏半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和南、北半球海陆分布面积的差别,引起北半球冬、夏季节的温度变率大于南半球,使得北半球冬、夏季节的大气西风角动量的变化明显大于南半球,从而导致地球自转冬季慢夏季快的季节变化[9]。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盛期一般出现在年底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1.12 地幔膨胀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主要出现在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减慢的第二年,其主要原因是地幔间歇性的不对称膨胀。当地球内部热量积聚过剩时,地幔膨胀,以致地球转速变慢,同时岩浆冲破地壳薄弱部位,使地震和火山爆发增多,洋中脊扩张增强。当地球内部热量散发后,地幔收缩,以致地球转速变快,同时地震和火山减少,洋中脊扩张减弱。该过程反复进行,导致地球转速出现准周期变化。

1.13 暖池海温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140°E~180°、10°S~10°N)的海温是全球最高的。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之前的半年到两年内,暖池次表层海温就有明显的持续正距平出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暖池次表层海温正异常的东传有直接的关系。每当次表层海温正距平由暖池区东传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暖区会逐渐向海洋表层扩展,最终引起赤道东太平洋SST的正异常,厄尔尼诺事件也就爆发。

1.14 海底地热

海底地热可直接使海水升温,从而形成厄尔尼诺事件。海底的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热液喷泉以及地热异常区都伴有大量的地热释放,其中热液喷泉可达300~400℃,最高可达750℃,而火山爆发的玄武质熔岩流更是高达1 100~1 200℃。太平洋的洋中脊偏在太平洋的东部,Cyana潜艇探测表明,它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对位于赤道西太平洋俯冲带的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及位于赤道太平洋洋中脊附近的墨西哥高原南部海区等3个地震区≥7级的地震总次数与1900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表明,有8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地震活跃年(或次年)。

4.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温度升高,预示着全球气候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山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夏季降雨量减少。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太平洋赤道海区表面温度升高,导致水汽的蒸发速度增加,进而形成高温和干旱的天气,从而导致山东夏季降雨量减少,农业产生严重影响。

2. 气温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导致山东年平均温度升高,夏季和秋季温度相对更高,这对于山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3. 海水温度异常。厄尔尼诺现象除了对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温有影响,同时对全球各地的海温也有一定影响,这将影响山东的海洋渔业。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海洋生物、海水温度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

5.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 )海域的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1、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部和中部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

2、成因: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3、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4、扩展资料:“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圣婴”、“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又叫“圣婴现象”。

6. 厄尔尼诺现象会使海水温度异常增高

对,主要是因为海水异常升温。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非、阿拉伯半岛附近海域海水升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7.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

厄尔尼诺现象是暖冬。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意为“圣婴”,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从而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2015年至2016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称,预计此次强度低于2015年至201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强事件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如此,它仍可显著影响许多地区的降雨和温度,对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和公共卫生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与长期气候变化相结合,促使全球2019年温度的上升。

8. 厄尔尼诺现象是气温升高吗

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升温,是大气和热带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厄尔尼诺的爆发与结束完全取决于由海洋和大气构成的耦合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过程。

由于东南和东北太平洋,两个副热带高压的减弱分别引起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减弱,造成赤道洋流和赤道东部冷水上翻的减弱,从而使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9. 厄尔尼诺是指海水温度的什么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