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哪个是海洋生物(哪个海洋生物有10个触手)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5-04 22:46   点击:5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哪个海洋生物有10个触手

第十名:弓头鲸

我们都知道,鲸鱼是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都是起源于最早期的哺乳动物,只不过,弓头鲸的寿命却可以达到200多岁以上,这让它们成为了世界上最长寿的哺乳动物。

至于为何弓头鲸很长寿,多年来,科学家们也是不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弓头鲸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们体内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个基因会让它们的免疫系统变得更加强大,自然,在健康很少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它们的寿命也就自然会更长了。

第九名:阿留申平鲉鱼

这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寿命最长的鱼类之一,它们的平均寿命都在205岁以上,这种鱼类主要生活在太平洋之中,至于它们究竟是为何长寿,科学家们暂时还没有答案。

第八名:淡水珍珠蚌

这是一种寿命可以达到250岁以上的贝类生物,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地点并不是在海洋之中,而是在河流中,从分布来看,淡水珍珠蚌只在北美洲和欧洲存在,研究认为,或许是它们作为低等动物代谢缓慢,所以让它们的寿命得以延长。

第七名:格陵兰鲨

这是一种生活在寒冷水域中的鲨鱼,它们的平均寿命至少在270岁以上,还有研究者表示,它们有可能会活到500岁以上,这也让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最长寿的脊椎动物。

第六名:海洋管虫

相对来说,越是低级的动物,事实上它们的寿命越长,海洋管虫就是如此,研究者表示,海洋管虫的寿命应该是在300岁以上,而且它们在自然界中,基本上没有天敌,这样一来,它们才会一直存在于地球上,并且成为了长寿动物。

第五名:海洋圆蛤

这也是一种贝类动物,它们的寿命在500岁以上,至于长寿的原因,或许和淡水珍珠蚌一样,都是代谢缓慢导致的。

第四名:黑珊瑚

这是一种可以活4000岁以上的海洋珊瑚,它们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珊瑚,至于长寿的原因,目前还是未知的状态。

第三名:玻璃海绵

这是一种寿命在10000岁以上的神奇动物,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在海洋中,发现了1.1万岁的海绵,而且健康情况良好,仍然是活着的,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或许海绵作为一种非常低等的动物,它们能活得更久。

第二名:灯塔水母

这是一种在地球上“逆天”的存在,被认为永远不会死去,不,对于它们究竟是不是真的“永生”,目前还是存在着很多争议的,所以,将它暂时排名第二位。

第一名:水螅

这是一种可以不断通过“返老还童”,来让自己长生不老的神奇动物,它们也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动物之一,研究者发现,它们会不断“克隆自己”来实现永生,不得不说,真的是非常“逆天”了。

2. 哪个海洋生物有10个触手形态

就是海蜇的一部分组织。

3. 海洋生物很多触须

绿海葵

绿海葵是海边常见的一种海葵,其触手为绿色,口盘绿色,间有黄色的辐射线,体壁也是暗绿色。绿海葵色彩绚丽,有观赏鱼爱好者还尝试在海缸里饲养,也取得了不错的观赏效果。

绿海葵虽然美丽,触手上的刺细胞却具有毒素,常息于岩礁问水洼处,触手伸展开就如同一朵艳丽的海底之花,受刺激后则收缩成半球形。

4. 海底有触手的生物

在危险的海里谋生不容易。除了鲨鱼和虎鲸等少数食物链的顶级成员外,狩猎和被猎杀同时发生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恐怖之中。相反,有些“隐士”身体虚弱,可能会被人遗忘,他们却很安逸,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技巧甚至令最有想象力的科学家都惊叹不已。

寄居的含义是被陆地上的杜鹃“毁掉”了。事实上,像杜鹃这样忘恩负义的生物在自然界是罕见的,特别是在海洋中寄居的现象,给寄居带来了积极意义,因为它创造了和谐和共同繁荣。与陆地动物不同,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庇护所比食物更重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鱼以居为本。原因很简单。鱼可以一两个月不吃东西,但如果不注意隐蔽,可能会被大鱼吃掉。

二带双锯鱼和海葵

最聪明的寄居动物是二带双锯鱼。因其色泽鲜艳,又被称为“美女鱼”。它的宿主是海葵。海葵是一种腔肠动物,专门捕食美女鱼等小鱼。它没有骨架,身体呈圆柱形。它在工作日将吸盘固定在暗礁或固定物体上。在另一端,它有一个缝隙状的喉管,周围有灵活有力的触须。游泳时,纤细的触须随波逐流,宛如盛开的菊花。一旦遇到小鱼,触手上的剧毒细胞会立即释放出有毒麻醉剂,制服猎物,然后将其送入自己的口腔进行缓慢消化。海洋生物学家潜入海底观察,只要触碰它触角的毒液,就会被吃掉或窒息死亡几乎无一幸免。

19世纪末,在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岛屿上,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原本是天敌的海葵和美女鱼类有着天然而亲密的寄生关系。在海葵丛中,美女鱼可以自由进出。每天晚上或危险来临时,海葵的体腔就成了美女鱼的藏身之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危险因素很小时,美女鱼会把轻率的追求者引诱到海葵的触角上,并让它成为海葵的零食,免去了海葵果腹的奔波之苦。此外,美女鱼还会在业余时间将猎物贡献给海葵,以示谢意。起初,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直到30年前,科学家们才揭开了这种美女鱼不害怕海葵毒液的秘密。原来,为了避免毒液伤害自己,海葵会释放毒液,分泌一种黏液均匀地覆盖在身体上,形成保护膜。这样,它们既不会被自己的毒液侵蚀,又能抵御同类的意外伤害。

这条细心聪明的美女鱼发现了海葵的秘密,所以当鱼决定与海葵建立寄居关系时,它们会去海里的海葵那里接近海葵。一开始,不得不忍受麻木的痛苦。得到保护膜后,疼痛自然缓解。几次之后,有了像海葵身体一样的保护膜后,不仅没有疼痛,而且有了终身的免疫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女鱼能与海葵建立寄居关系的秘密。

除了仔细观察和体验,美女鱼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感恩和与主人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美女鱼一味地以看透海葵的秘密作为威胁,而不是拿着零食为海葵谋生,海葵绝对不会让美味的美女鱼在眼前晃来晃去,把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家。在某些情况下,智慧意味着给予。

海参里的小潜鱼

相比之下,寄居在海参里的小潜鱼就没那么仁慈了。这种透明又薄的鱼把海参的宽容和善良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们随意进入海参的肛门,把人家的嘴作出口,出入随便,他们对海参引起的胃痛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六七条小潜鱼使海参的胃鼓胀,对海参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死亡。善与恶是有区别的,更不用说鱼了。

雌雄光棒鱼

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只有雌鱼被养大,而雄鱼却从未出现过,甚至60岁的渔民也从未见过它们。这是生活在温暖水流中的光棒鱼。

研究人员推测,雄性一定太小了,不容易找到。海洋世界的性别差异有时是惊人的。例如,雌性康吉鳗鱼重45公斤,而雄性只有1.5公斤。2015年2月12日,西雅图水族馆的生物学家罗兰·安德森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发现了第一只活着的雄性章鱼。科学家测量,这只章鱼只有2.4厘米长,重0.25克,而雌性章鱼通常长80厘米,重3公斤。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雌性章鱼长近2米,重10公斤,比一般雄性章鱼重近4万倍。

光棒鱼的雌雄差异并没有章鱼那么大。它们很难找到的原因是雄性靠雌性生活。在解剖雌光棒鱼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雌光棒鱼的皮肤下有微小的突起。虽然位置和大小不同,但几乎每个雌光棒鱼都有。原来它们就是附着于雌鱼身上的雄鱼。

这是一个无奈而恰当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繁衍。没有这样的雄附雌体更方便有效的了。在漆黑的海水深处,能见度极低,雄性光棒鱼视觉退化,行动缓慢,终日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雌性同类,然后它们会努力接近对方,“以身相遇”。

执著的回报让雄光棒鱼兴奋不已,一旦成功附着,不仅能平复性冲动,还能获得营养。它将自己的血管,甚至身体与雌性结合起来,让它的伴侣供养自己。所以它们在生物界形成了另一种雌雄同体。

海里没有免费的午餐。从寄居者到寄生虫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雄性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不需要急于觅食,它的眼睛、嘴巴、鳍、鳃等器官都退化了,只留下了一些痕迹。唯一强壮的是它的性器官。没有这个资本,它就失去了逗留的资本。根据进化论,它的性器官不应该退化。

俪虾和海绵

如果雄性选择一辈子和雌性呆在一起是明智的,那么俪虾和海绵终老一生就显得是无可奈何了。

古生代寒武纪海洋中出现了海绵。现在它们仍然生活在亿万年前的海底。它们没有嘴、胃或消化腔。它们依靠体壁表面的进水孔过滤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而丽虾是一种柔软透明的寄居虾。它沿着海绵的进水孔游进海绵体内。巧合的是,还有丽虾的猎物在海水中的海绵上流淌。因此,俪虾有充足的理由定居在海绵的进水孔内。它不仅能捕食,还能防止被捕食。俪虾立刻爱上了这个舒适的窝。

俪虾没想到的是,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大。他小时候很容易进来,但长大后就不能出去了。他能做什么?俪虾的逗留的确是一种选择。从它进入海绵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们的命运。正所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令人欣慰的是,俪虾和海绵和谐相处,相互理解。海绵并不怨恨俪虾为自己的食物而战;李虾没有因为失去自由而生气,就像一对混在一起的老人,独自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事情给出很好的解释,俪虾和海绵的故事也不例外。于是他们被赋予了忠义的经典,日本人为此发明了一个好听的词,叫“偕老同穴”。他们还把海绵和虾一起做成标本,送给亲友作为高级婚礼。

如果这两种生物的灵魂有知,他们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感受。海绵可能无话可说。俪虾必须争辩。原因很简单——自由是所有生命的宝贵,甚至可以与生命交换。

5. 海里有触手的动物

海低动物活动方式主要有:收缩爬行、反冲、游动、直立游泳、浮游。

一、收缩爬行:海参

运动方式犹如腹足类那样的“定向单趋型”运动,其运动方式为尺蠖似的匍匐运动。即开始运动时,首先充分地伸展身体,然后因其体后部开始收缩,尾部前进,体后部的收缩犹如波浪式的波及到体前部。同时附着在基质上的管足从后部开始按顺序向前离开附着物,并在体前端稍后处附着,再以此作为基点,体前部向前方延伸,依这样的动作反复进行。

二、反冲:乌贼

乌贼的身体侧面有很多孔,前面还有一个形状奇特的漏斗。乌贼通过身体侧面的孔和前面的漏斗把水吸进腮腔内,然后又通过漏斗把水排出体外。这样,它的身体就得到了从后面推动的力量,从而快速向前移动。

三、游动:鱼类

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收缩使身体左右反复扭曲,压迫水向后而促使身体前进,靠鳍的摆动拨水前进,利用鳃孔向后喷水的冲力使身体前进。

四、直立游泳:海马

海马经常生活在珊瑚丛或海藻丛附近,也有的生活在海底岩石的附近,由于它游动非常缓慢,所以很容易被别的鱼捕食。为了保护自己,海马就采用了一种很奇怪的姿势来游泳:直立游动。

五、浮游:水母

通过收缩外壳挤压内腔的方式,改变内腔体积,喷出腔内的水,通过喷水推进的方式进行移动。还有就是跟着水流进行漂流。

6. 在海洋馆里,我们看到这种海洋生物长着很多细小的触手

近义词:细小

意思是:十分小;微小。

造句

1.革命应不是琐细小事,但它却是起源于琐细事物。

2.在海洋馆里,我们看到这种海洋生物长着很多细小的触手。

7. 有触手的海洋动物

阳遂足别称:蛇尾、海蛇尾。体扁平星状,盘略五角形,直径为7-11mm,腕一般5条,长为100-180mm,或更长些。体褐色,腕末端灰褐色或灰色。我国各海区沿岸均有分布。经常出现在海水质中,是基层的腐生生物。

是棘皮动物中结构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

8. 十个触角的海洋生物

第一位嘉宾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渔民在出海捕鱼时发现的,这种鱼浑身透明,就像是硅胶做的材质一样,而且通过外表只能够看到一个橙色的斑点,如果你没有见过可能以为它就是一件工艺品,因为这是一种未知的物种,所以给人们给它取名为透明鱼,这种生物在被送去检测之后,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海鞘它们生活在海里通过吞吐海水来进行移动,这透明的身体你千万不要小瞧他,这可是它们在海洋当中最好的伪装,因为浑身透明的颜色能够很好地躲避自己的天敌,也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第二位嘉宾,名字叫做帆水母,在美国的西海岸出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壮丽景观,一群蓝色的像塑料一样的物体被冲上了海滩,顿时整片海滩呈现出了一种通透的蓝色。人们发现这种生物的外表和水母近似,但是头顶却长着有船帆一样的组织,这长相酷似帆一样的组织也正是们移动的工具,它们漂浮在水面上,在水面伸出自己的船帆,通过风力来的海水中进行移动,所以它又被称为风之水手。

第三位嘉宾海蜥蜴,虽然名字里有蜥蜴二字,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蜥蜴,这是一种生活在海中的贝类,虽然外表十分华丽,但是却有着很暴躁的脾气。在美国当地的海滩上,曾有这一次海蜥蜴以庞大的规模涌上岸边蛰伤游人的事件。也正是在这一次事件之后海蜥蜴被人们所熟知。

第四位嘉宾皱鳃鲨,这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它的外表长得相当丑陋。连一些经常出海的老道渔民都未曾见过他的样子,因为长期生活在深海以下,在暗无天日的时光里它的双眼逐渐退化,变得暗淡无光,而身旁庞大的布满褶皱的鱼鳃也成为了它命名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表明,这种鲨鱼对人类毫无攻击性,只是捕食水下的章鱼为食,因为长期生活在不见光的地方,所以皱鳃鲨仍然保留着史前动物的外观,那岂是一个丑字了得。

最后一位嘉宾巨型乌贼,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之一,成年的雄性巨型章鱼可以达到四百多公斤,眼睛更是比篮球还要大不少。因为很少见,所以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恐怖传说当中,传说里巨型章鱼可以通过巨型触须来捣毁人类的船只以人类为食,但实际上巨型章鱼是我们很少见的巨型乌贼,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见到活的巨型章鱼,所以他在世界上一直被各种人们的传言虚化着神话着。

9. 海底的那种长满触手的生物

现在,动物志带你从海洋表层出发,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